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GS和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S患者30例,GIST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比较GS患者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肿瘤最大径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高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94.58±30.62)mm]大于GS患者的[(31.85±1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与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度GIST分叶或不规则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中度或明显强化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不均匀强化占比高于GS,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肿瘤内囊变坏死占比高于G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用于鉴别诊断GS与GIST,通过观察CT影像学特征对GS与GIST特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04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患者行胃肠道双对比检查,12例病变界限清楚,边缘光整,呈类圆形或圆形,局部关闭柔软无僵硬,2例病变呈分叶状,1例肿瘤表面有溃疡。腔内型5例,腔外型9例,混合型1例。21例患者CT所见:密度均匀7例,多为类圆形;不均匀1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和CT上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胃壁的间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困难,易误诊为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将本院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9例GST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GST的影像学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2例GST的CT表现.结果 22例肿瘤均单发,其中12例恶性,10例良性.10例良性肿瘤中直径小于5 cm 8例,平扫密度均匀7例;恶性肿瘤直径大于5 cm 9例,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良恶性肿块大小及平扫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强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月颖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40-1442
<正>随着影像医学和病理技术不断发展,胃肠道间质瘤(GIST)得到了广泛关注,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笔者就其影像学诊断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GIST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提高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为临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广红  李晓华  邹海军 《吉林医学》2010,31(29):5102-510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胃间质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胃间质瘤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中,胃体12例,胃底5例,胃窦2例;良性6例,恶性13例。结论:螺旋CT检查对于胃间质瘤定位佳,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为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案及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间质瘤(G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2-10~2008-02间,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血供较丰富。其中,有3例为超声首先发现。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大多数病例均可于术前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或鉴别诊断,可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本文收集近3年在我院诊治、手术的9例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1-75岁,平均为53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者3例,腹部不适者4例,黑便者1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体检示腹部及包块者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胃间质瘤的CT及临床资料,并相互进行对比。结果 28例胃间质瘤中,良性或低度恶性18例,恶性10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腔内外突出,良性或低度恶性者直径多<5 cm,恶性者直径常>5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良性或低度恶性者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内见斑点状低密度灶;恶性者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中心见大片低密度坏死。多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肿块与胃壁及周围结构的关系。CT仿真内窥镜能立体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及表面情况。免疫组化示26例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其定位、定性诊断,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黄平  蔡国豪  周卫平 《海南医学》2013,24(17):2583-2584
目的探讨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操作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20 ml,肿瘤直径0.3~2.0 cm,肠功能恢复时间为术后1~2 d。第3~4天开始进食流质,术后5~6 d可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间质瘤。术后无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未发现穿刺鞘部位种植及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行直径≤2cm的胃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更加微创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CT及胃镜在诊断胃间质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回顾2008年~2012年来院诊治的216例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超声、CT及胃镜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比较3种检查的阳性率及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CT及胃镜诊断胃间质瘤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47/147)、100%(152/152)和97.9%(140/143),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6%(142/147)、96.1%(146/152)和94.4%(135/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CT及胃镜诊断胃间质瘤各有特点,推荐超声作为胃间质瘤术前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穆红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1):849-85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6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行相应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118例,诊断符合率63.4%;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判断结果相符110例,符合率93.2%(K=1.000)。结论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为63.4%,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临床上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单凭临床表现较难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改进,术前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现就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及术后诊断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X诊断(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GIST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GIST的消化道造影、手术及病理、临床资料。结果5例GIST中,交界性2例,良性2例,恶性1例,均行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不同程度偏心性狭窄,局部黏膜展平、移位,呈外压性改变,充盈缺损或龛影,黏膜紊乱、纠集、中断、破坏消失。结论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动态的观察病变、管腔的充盈情况及邻近黏膜的充盈情况,但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患者的CT检查资料,行CT平扫者10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5例.结果 肿块向腔外生长者较多(6/10),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发生于胃窦部1例,胃体部6例,胃底部1例,贲门2例.10例GST中,良性3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7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多不均匀,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强化不均匀;6例肿块内有坏死.10例均行手术后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10例CD117均为阳性,7例CD34阳性.结论 CT检查对于G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T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and evaluat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CT scanning datas of 10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G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 the 10 cases, five cases were scanned with contrast enhanced scanning, and the other 5 cases without enhanced scanning.Results Predominant extraluminal growth of tumors made a large proportion in our cases(6 of 10), which appeared mainly as oval or multilobular in shape. The tumors originated from gastric antrum (n=1), gastric corpus (n=6), gastric fundus (n=1) or cadiac orifice (n=2).Among the 10 cases, 3 cases were benign and 7 cases were malignant. The benign lesions were usually below 5 cm in size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and displayed hom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while the malignant lesions were over 5 cm in size and were well-defined or ill-defined, combined with necrosis within 6 of 7 malignant tumor and displayed heter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 10 cases were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fter operation, all 10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CD117, 7 cases for CD34.Conclusions CT can precisely localize GST and is also very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G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影像学检查在创伤急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0例全身各部位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特征,分析各部位急诊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和流程。结果全身各部位外伤中,头颅优先选择CT;胸部创伤的急诊影像学检查以常规X线检查为主,CT检查敏感性高,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尤其对伤势严重的多发伤患者能快速明确诊断,如病情允许,胸部外伤可首选多层CT;腹盆部位外伤首选CT;脊柱外伤首选X线片,但最好补充MR;四肢首选X线平片,但关节附件骨折、隐匿骨折、特殊部位骨折应首选MR。结论在创伤急救中,应结合不同部位选择最佳的放射影像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与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影像学检查,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结果:17例发生在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3例位于小肠,1例起源于横结肠系膜。良性3例,低度恶性9例,恶性11例。X线造影主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表现为腔内、外、跨腔内外肿块,邻近胃肠壁无明显增厚,沿管壁方向伸展。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或边缘见气体或对比剂影,可见转移灶。瘤体实质部分中等强化,双期增强动脉期瘤体轻度强化,门脉期瘤体中度强化。GIST的DSA表现为增生扭曲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X线造影是诊断GIST最常用的方法,而CT检查(平扫加增强)是诊断GIST最佳方法,仿真内镜、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提高GIST诊断正确率。良好的胃肠道准备对提高病灶检出率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IST成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GIST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以上腹部不适和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内镜超声检查是敏感的检查方法,确诊需术后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是最具特征的标志物.GIST对于传统的放、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肿瘤大小、分裂系数和肿瘤位置等有关.本文就GIST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