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CAM-1和VCAM-1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ICAM1为(390.6±91.0)ng/ml,sVCAM1为(1957.1±403.1)ng/ml,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的(137.3±16.8)ng/ml、(1118.4±210.4)ng/ml和CsA肾中毒组的(132.7±24.8)ng/ml、(1285.8±270.5)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ICAM1和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肾移植排斥反应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L929靶细胞法对41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ICAM-1和TNF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后血清sICAM-1和TNF出现相似的变化;术后肾功能稳定恢复组,环孢素A(CsA)肾中毒组与尿毒症组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sICAM-1和TN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当发生急性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肾移植后患者尿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2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月内尿中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急性排斥反应(AR)时,sICAM-1的升高较临床诊断提早数天,并且显著高于环孢素A肾中毒组;对甲基氢化泼尼松敏感的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数天后sICAM-1下降到排斥前水平。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受者尿中sICAM-1浓度有助于AR  相似文献   

5.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sICAM-1)升高。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血清及尿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尿IL-6检测在肾移植急性排斥(A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技术,分别对肾移植术后不同状态下患者血、尿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急性排斥及感染患者血IL-6水平较环孢素(CsA)中毒、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功能正常及正常对照组高。尿IL-6在急性排斥及感染组也较CsA中毒、ATN、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有明显升高,而急性排斥组较感染组升高更明显。结论血、尿IL-6水平的升高可作为判断肾移植急性排斥的指标之一;也可作为鉴别急性排斥反应与CsA中毒、ATN的重要参考指标;对鉴别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同。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才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P-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移植肾排斥反应(AR)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AR组TNFα水平在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均显著升高,以肾组织液中升高最明显,比临床症状的出现早1~2天;CsA肾中毒组TNFα水平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小管环死(ATN)组肾组织液及尿液中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急性感染组仅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动态监测血清、尿液和肾组织液中TNFα水平能较好地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AR、急性感染、CsA肾中毒和ATN。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移植肾排斥反应(AR)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AR组TNF-α水平在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液中均显著升高,以肾组织液中升高最明显,比临床症状出现早1~2天,CsA肾中毒组TNF-α水平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小管环死(ATN)组肾组织液及尿液中TNF-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霉酚酸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早期不同剂量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联用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MMF2.0g/d(A组)、1.5g/d(B组)及Aza 50~100mg/d(C组),每组均联用CsA及Pred(剂量相同)。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A、B、C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3.
大鼠移植肾组织ICAM-1/LFA-1分子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异常表达与移植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进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分五个实验组,在不同的时间段、观测受体鼠存活、肾功能;以及移植肾组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图象分析法定量测定移植肾组织ICAM-1/LFA-1分子表达的水平。结果移植肾急性排斥组ICAM-1/LFA-1分子水平显著高于同品系移植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结论移植肾组织活检同时检测组织内ICAM-1/LFA-1分子的表达,在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观察移植肾发生急性细胞性排异(ACR)和无ACR时,肾间质浸润细胞中一组标记蛋白的变化,及其与间质浸润CD4或CD8细胞的关系。方法选择17例肾移植患者,定期行移植肾活检,采用PAP四层法对一组标记蛋白进行观察。结果无ACR的肾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DR蛋白仅轻度增加,原癌蛋白2(Bcl2)、IL2R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增加不明显。当移植肾出现ACR时,上述标记蛋白均明显增加,尤以PCNA和IL2R增加最为显著,并与间质浸润的CD8密切相关。结论移植肾的免疫组化检查对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异反应有一定的意义;IL2R对于AC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血清可溶性HLAI类抗原(sHLAI) 与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36 例肾移植受者sHLAI水平。 结果 尿毒症组sHLAI水平为(2-94±0-34)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6±0-33)μg/L(P< 0-05) 。移植后功能稳定组sHLA降至(0-63±0-31 )μg/L,显著低于尿毒症组( P<0-05)。sHLAI在发生排斥反应前3 天及感染后5~7 天显著升高。 结论 sHLAI可作为监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尿微量排泄蛋白与肾移植的关系,应用免疫散射测浊技术检测了30例肾移植患者四种特定尿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转铁蛋白(UTf)、尿α1微球蛋白(Uα1M)、尿免疫球蛋白G(UIgG)。结果显示,除UIgG外,UALB、Uα1M与UTf均与血清肌酐(Scr)呈显著正相关。动态观察发现,Scr升高前1周左右,在常规蛋白尿尚不明显时,特定尿微量蛋白已开始出现异常,并于Scr增高期间达到高峰。肾移植急性排斥以UALB增幅最大(2075±1127mg/L),而慢性CsA肾中毒则以Uα1M增高为主(950±341mg/L)。结果认为:特定尿微量蛋白变化与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对移植后并发症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移植肠白细胞介素2 受体( I L2 R) 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 I C A M1) 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 F344/ N 和 Wistar/ A 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实验分4 组,第1 组: Wistar;第2 组: Wistar→ Wistar ;第3 组: F344 → Wistar;第4 组: F344 → Wistar+环孢霉素 A(6 mg·kg - 1·d - 1) 。术后第3 、5 、7 天取各组动物移植肠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 P 法) 检测移植肠 I L2 R 和 I C A M1 的表达。结果 病理学检查显示第3 组大鼠在术后第3 、5 、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第2 、4 组无明显排斥征象。第3 组 I L2 R 表达在术后均非常显著高于其他3 个对照组;第3 组 I C A M1 表达在术后第3 、5 天较相似,尤其在上皮细胞表现为强阳性,并显著高于第1 组。但第2 、4 对照组 I C A M1 表达也较高,第3 组仅在术后第3 天 I C A M1 评分显著高于第2 组。结论  I L2 R 和 I C A M1 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单克隆抗体阻  相似文献   

19.
^99mTc—硫胶体显像诊断监测移植肾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99mTc硫胶体移植肾显像诊断和监测排斥反应的价值,对54例同种异体移植肾进行68例次99mTc硫胶体显像,测定移植肾与第5腰椎骨髓的摄取比,其中22例次同时测定移植肾30分钟蓄积值。结果肾功能正常的17例次显像均为阴性;急性排斥35例次、慢性排斥5例次,除1例次假阴性外,均为阳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炎症感染等非排斥肾病11例次,有2例次呈假阳性,余者阴性。本组诊断排斥反应的灵敏度为97.5%,特异性92.9%,准确性95.6%。结果认为,此法可作为肾移植术后鉴别诊断急、慢性排斥的常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月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IL-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发现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升高较临床诊断提早数天,并且显著高于环孢素A肾中毒组;对甲泼尼龙敏感的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数天后上述因子下降到排斥前水平。提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清IL-2、sIL-2R和IL-6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时治疗和甲泼尼龙抗排斥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