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者自1984~1992年在院内外参加成批烧伤病人治疗360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治疗2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中,男28例,女1例,年龄16~55岁,平均38岁。其中轻度13例,中度9例,重度7例。360例烧伤病人吸入性损伤发生率8.1%,死亡6例,死亡率20.7%,死亡病例均为重度吸入性损伤。 烧伤病人中合并吸入性损伤致伤原因有汽油燃烧、天然气燃伤、坑道瓦斯爆炸伤、密闭车间燃烧。导致吸入性损伤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2.
吸入性损伤往往是热力和化学物质的混合损害,气道管理不仅是吸入性损伤的主要治疗护理方法,更是吸人性损伤患者抢救和监护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76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我们逐渐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我院10年来烧伤死亡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治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年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10年间共收治烧伤患者2546例,死亡345例,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全身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吸入性损伤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随着烧伤治疗技术的提高、设备的完善,总的治愈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全身性感染、吸入性损伤。改善主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合理、有效的抗感染,积极、正确地处理吸入性损伤是提高烧伤整体水平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全面认识,对1960~1995年收治的1539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一般情况、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的程度及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显示,吸入性损伤的的发生率为同期烧伤病人总数的9.67%,其死亡总数占同期烧伤病人死亡总数的41.26%。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为42.05%,占吸入性损伤总死亡数的57.96%;有吸入性损伤的菌血症发生率为20.08%,高于同期烧伤病人总数的8.18%;休克发生率为35.93%,高于同期无吸入性损伤病人的7.99%。资料显示,烧伤面积越大,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越高,且损伤程度越重;随着菌血症控制措施的提高,吸入性损伤病人的菌血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而提高了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临床特点,为成批烧伤救治提供经验。方法 对1958~2000年救治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2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高(31.51%),火焰、火药烧伤为主,病人伤情重,早期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败血症占死亡原因第1位。结论 加强对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救治,降低死亡,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9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采取气管切开及综合治疗。结果全组死亡29例,病死率与吸入性损伤的程度有关。结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宜尽早实行气管切开治疗(伤后6小时以内),并有预防意义。  相似文献   

7.
102例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入性损伤指热力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的损伤,近年来,随着致伤环境的改变,吸入性损伤的发病率大为上升,严重吸入性损伤已成为当前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科自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住了102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虽然吸入性损伤的严重性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治疗上却缺乏有效手段,到目前为止无破性进展,仍是当前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1990年-2002年共收治中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125例,现就其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唐宗联  陈从云 《云南医药》1996,17(5):355-356
呼吸道烧伤气管切开的应用唐宗联,陈从云,黄斌,曾明近年来随着烧伤防治技术的改进,烧伤病死率有所下降,而吸入性烧伤则成为当前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我科自1988年至1995年因治疗吸入性烧伤病人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烧伤整形科2O1O 年1月-2O13年11月收治的2O 例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O 例患者经综合治疗治愈17例,治愈率85%,死亡3例,病死率15%。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曾彪  张惠玲 《江西医药》2009,44(1):30-31
目的总结高压蒸汽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雾化吸入,气道灌洗,抗感染,脏器功能维护等综合治疗方案。结果全组8例病例,治愈7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均成功撤机。结论应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可有效治疗高压蒸汽吸入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吸入性损伤是目前烧伤死亡的重要原因[1]。抢救和治疗吸入性损伤病人重要手段是早期行气管切开。以往的方法是气管切开后使用金属套管。临床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68例严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得失进行总结,共同探讨整体化救治措施。方法选择近5年严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对其死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68例中治愈45例,死亡23例,病死率34%,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11例,死于全身感染12例。结论肺部并发症和全身感染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后及时气管切开、“个体化”补液抗休克是整体化救治的基础。伤后尽快清除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异体和自体皮移植是整体化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因烧伤休克和感染而死亡的患者逐渐减少,脏器功能衰竭成为当前烧伤的主要死因,而吸入性损伤所导致的呼吸功能衰竭是脏器功能衰竭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作为烧伤治疗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对烧伤患者整体救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研究吸入性损伤的救治,一直是烧伤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提出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理念也有所改变。该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对吸入性损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宏伟  张学英  解筠 《江苏医药》2001,27(8):591-593
目的:评估血清除钙素对于烧伤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方法对76例烧伤病人的血清免疫反应性降钙素(iCT)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所有烧伤病人的iC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iCT在伤后4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其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吸入性损伤的病人,并与吸入性损伤的转归情况有一定相关,重度吸入性损伤死亡病人的iCT浓度最高,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当吸入性损伤患者在后期有其它呼吸系统并发症时,iCT再次升高,需要机械通气者的iCT水平高于不需要者。该方法对于烧伤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敏感性较好(90.0%), 而诊断异性还有待提高(84.6%)。结论、血清降钙素测定有助于烧 吸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划分,连续监测有利于了解病情的演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有希望成为一项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的烧伤吸入性损伤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烧伤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面积烧伤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与失败教训。方法:回顾性总结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如:在积极补液防治休克,抗感染及预防内脏并发症,积极封闭创面的同时,不放松对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对吸入性损伤诊断明确后即行吸氧,雾化吸入;湿化气道;气管切开术;冲洗气道分泌物;呼吸机应用;皮质激素短期用于肺水肿或严重支气管痉挛时,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治疗措施。结果:本组50例中,痊愈出院42例,治愈率80.4%,中途出院6例,死亡2例。结论:早诊断,早治疗,气管切开指征应适当放宽,减少并发症,抓早抓好各项治疗措施,重视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此类病人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吸入性损伤 (简称吸入伤 )是热力和 (或 )烟雾引起的呼吸道以至肺实质的损害 ,是目前烧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996年1月~2000年12月 ,我科收治烧伤病人832例 ,伴吸入性损伤57例 ,发生率6 9 % ,按文献标准 [1],轻度吸入性损伤31例 ,中度15例 ,重度11例。26例中、重度吸入伤死亡6例 ,死亡率23 1 %。现就26例中、重度吸入伤的治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6例中、重度吸入伤 ,男21例 ,女5例 ;年龄3~56岁 ,平均30 2岁。致伤原因 :汽车爆炸烧伤4例 ,室内天然气爆炸烧伤2例 ,矿井瓦斯爆炸烧伤3例 …  相似文献   

18.
刘金凤 《淮海医药》2001,19(3):191-192
目的 通过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方法 选择1993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吸入性损伤患75例,对其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5例中治愈51例,死亡14例。结论 应重视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注意早期气管切开,保持气道湿润通畅,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吸入性损伤是热力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以至肺实质的损害,是当前烧伤的重要死亡原因,是烧伤治疗的重点、难点。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压力雾化吸入治疗吸入性损伤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大面积化学性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大面积化学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37.9岁;烧伤面积40%~83%体表面积;吸入性损伤:中度5例,重度3例.死亡2例,治愈6例;随访,除有3例出现咽部异物感外,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面积化学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死率较高,及时救治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