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郑庆芬  贺新禹 《医学信息》2010,23(13):2136-2137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原因,为减少误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探讨减少误诊策略。结果 21例患者均误诊为哮喘,误诊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达6年。正确诊断后,经抗反流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16例(76.2%)2,周后症状缓解率达95.2%。经维持治疗6个月的18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并无复发12例,复发6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类患者的首发症状是以哮喘症状为主。应提高认识、全面检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采用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食管反流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症处理后都好转(P<0.05)。结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采用莫沙必利结合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2年6月~2013年8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埃索美拉唑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后的总疗效达到了95%,而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的总疗效只有7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西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春替丁联合西沙比利治疗,治疗8w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95.6%,胃镜下胃食管炎愈合情况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82.2%,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总有效率为7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方敏 《医学信息》2010,23(17):3266-3266
目的雷贝拉唑和莫沙比利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痛的疗效。方法把9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成3组.雷贝拉唑和莫沙比利联合组.以厦雷贝拉唑组和莫沙比利组。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症状对比。结果联合用药组缓解率(93.3%)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80%)及莫沙比利组(73.3%)。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GERD明显优于单个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10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51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方式的干预。治疗8周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在反酸、胸骨后疼痛、烧心、食管反流、嗳气、吞咽不适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的改善(P〈0.05),内镜下分级情况也有显著的改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3%,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既经济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华启洋  吴同利  刘永艳  孙凤芹  姚燕 《医学信息》2019,(20):103-104,10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GER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 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5例,设为GERD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30人为对照组,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检测,比较两组Hp感染阳性率、GERD不同症状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以及反流性食管炎(RE)不同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阳性率(54.12%)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5.00%、52.00%、54.55%、55.5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LA-A组、LA-B组、LA-C组及LA-D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是57.14%、55.56%、47.06%、46.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无相关性,但对于Hp阳性的GERD患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根除Hp治疗,以减少恶变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证型辩证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调节脾胃以及降逆和胃等作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缓解患者痛苦,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病(GERD)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经内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疡并有HP感染,剔除已有GERD患者156例,采用双盲对照法,观察GERD症状出现的时间和HP感染情况,试验结束后,分为HP根除组和HP根除失败组,比较两组GERD发病率.结果HP根除组GERD发病率(28.9%)显著高于根除失败组(9.1%)(p<0.05).结论HP感染会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而根除HP后可导致GER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功能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60例为实验A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经临床诊断检查排除确诊的患者65例为实验B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GI、PGII、G-17水平.建立ROC曲线分别评估PGI、PGII、G-17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预警价值.结果 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GI、PGII和G-17指标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及预警价值.指标联合分析显示,PGI和PGII联合、PGI和G-17联合、PGII和G-17联合以及三项指标联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结论 将PGI和G-17指标联合分析,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中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作为一个症侯群,在一儿中发病率很高。若返流物阻塞呼吸道,可使患儿窒息死亡。是新生儿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观察17例发生返流性窒息后新生儿的抢救,采用以清理呼吸道为主辅吧心外按压及药物治疗,结果抢救成功16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为94%。结论:发生该病后,应迅速彻底地清理呼吸道,解除呼吸道的梗阻,可使窒息尽快恢复,减少甚至于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否则,可致新生儿猝死。  相似文献   

14.
伊托必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继承  罗宜辉 《医学信息》2009,22(8):1576-1577
目的 探讨伊托必利和铝碳酸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服用伊托必利和铝碳酸镁,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4周后观察症状和胃镜下病变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和胃镜下病变改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伊托必利和铝碳酸镁联合应用可显著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及其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餐后近端胃内酸分布及其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应用三通道锑电极在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近侧5cm、远侧5cm和远侧10cm处(LES-5cm,LES 5cm,LES 10cm),对受试者行空腹1h和餐后4h食管和胃内pH监测。计算食管酸暴露和胃内整合酸度(IA)。健康志愿者(HS)组和GERD组各10例。结果(1)HS组餐后LES 5cm处总IA有低于LES 10cm处的趋势,但GERD组未发现酸缓冲作用的部位差异。(2)餐后2h,HS组LES 5cm和LES 10cm处IA回升未超过基线;GERD组近端胃IA回升高于基线水平:LES 5cm:5.4(1.8~6.8)比较1.8(0.3~3.1)mmol/L.h(P<0.05);LES 10cm:5.6(2.4~7.6)比较2.3(0.8~3.1)mmol/L·h(P=0.05)。(3)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发生在餐后2h,但GERD组显著高于HS组。食管酸暴露和胃内酸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异常以及胃酸分泌增高,可能部分地解释餐后GERD患者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16.
庄愉 《医学信息》2005,(6):42-43
胃食管反流疾病(GORD)的流行在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现有研究表明,约有15%的人至少每周发生一次胃灼热。尽管强效抗酸分泌药物可为食管病人提供极好的愈合率,但胃食管反流疾病却仍为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三种检测试剂盒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比较2组血清PGI、PGII及PGI/PGII水平,建立ROC曲线并分析PGI、PGII及PGI/PGII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价值。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血清中PGI及PGI/PGI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PGII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I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0.739),PGII与PGI/PGII诊断价值不大(曲线下面积0.614、0.696)。国产某A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PGII及PGI/PGII检测的相关性分别为0.9947、0.9893、0.8063,国产某B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检测的相关性为0.9427,但PGII与PGI/PGII两者与雅培检测系统相关性为0.7957、0.769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诊断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盐酸灌注豚鼠食管反流性疾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反复酸灌注的方法模拟人胃食管反流,建立豚鼠食管炎模型,以便为探讨反流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提供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将胃管插入豚鼠食管至食管中、下端,灌注含0.5%胃蛋白酶的0.1 mol/L HCl(8drops/min,20 min/d),连续灌注14 d。 结果: 酸灌注后出现明显食管炎症病理改变,光镜下可见食管下段粘膜基底细胞层增生,乳头延长、角化过度。部分食管鳞状上皮过度增生、核增大、变圆。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粘膜下层内血管扩张、充血。气管、支气管粘膜也见水肿、基底膜增厚,部分上皮脱落,粘膜和粘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 连续酸灌注的方法成功地复制了豚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同时伴有气管、支气管粘膜炎症,为探讨反流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揭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纳入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9月30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符合NERD诊断的17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17名。使用内镜联合Endo Flip技术对胃食管交界的横截面面积(CSA)、球囊内压力和顺应性(Δv/Δp)进行测定。结果随球囊容积增加,胃食管交界处的顺应性NER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横截面积和球囊内压力变化不明显。结论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交界的顺应性增加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