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军  张舒心 《眼科》2002,11(1):17-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体脉和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 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李琳  李冬育  赵春梅  石国强  单秀水 《眼科》2001,10(6):338-340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造成浅前房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眼科传统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的患眼,健眼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其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BM对B超不能诊断的睫状体脱离和脉络膜浅脱离,能特异性地进行检查诊断,其特征性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间存在无回声区,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旋,睫状体平坦部向眼中轴部位移动,部分患者可见睫状体平坦部呈层间分离,前房变浅的原因是睫状突向前扭转,导致虹膜根部膨隆,晶状体向前移位,所有睫状体脱离眼均为360度全周脱离,而非某一象限的脱离,不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单纯睫状体脱离所致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一般不致前房完全消失,保守治疗可奏效,结论:应用UBM检查可以对睫状体脱离造成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随机选择青光眼滤过术后103例131只眼,就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作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后浅前房45只眼,其中浅I度33只眼,浅II度9只眼,浅III度3只眼。与浅前房伴存的有脉络膜脱离,占75.6%;引流过畅,占13.3%;恶性青光眼,占11.1%。脉络膜脱离多为周边部浅脱离,直接眼底镜下检出率低,须依靠日超检查确诊。着重分析了导致脉络膜脱离的可能因素,发现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与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相关,提示应从毛细血管微循环功能障碍方面进一步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或其他眼内手术)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1990-01/2009-06期间连续收治住院的358例501眼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501眼,其中118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小梁切除术21.2%,小梁切除+MMC35.2%、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10.9%。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术后1~7d,其中房水滤过过强47眼(39.8%),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3眼(28.0%),结膜瓣渗漏27眼(22.9%),恶性青光眼8眼(6.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眼(0.8%),脉络膜上腔出血2眼(1.7%),除恶性青光眼外其余均伴有术后低眼压。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前房37眼,其余81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结膜瓣渗漏。通常发生在术后1~2d。以小梁切除+MMC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MMC不但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必要时须采取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205例青光眼患者中28眼发生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有28眼出现浅前房,其发生率为7.6%,按Speath分类,浅Ⅰ度21只眼,浅Ⅱ度5只眼,浅Ⅲ度2只眼,其中滤过过强19只眼,结膜渗漏1只眼,脉络膜脱离4只眼,其它4只眼。结论滤过过强是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前房。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目的 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 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 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 MMC的发生率最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8例462眼青光眼行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298例462眼中,浅前房99眼,浅前房发生率21.4%。小梁切除术358眼,浅前房77眼,发生率21.5%;小梁切除+MMC(丝裂霉素C)85眼,浅前房20眼,发生率23.5%;青光眼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眼,浅前房2眼,发生率10.53%。浅前房发生的时间多在术后1~5d,其中滤过过强42眼,占42.4%,脉络膜睫状体脱离29眼,占29.3%;结膜瓣渗漏20眼,占20.2%,恶性青光眼6眼,占6.1%,恶性青光眼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占2.0%。79眼通过保守治疗恢复前房、20眼经手术治疗恢复前房。结论:浅前房的发生主要与术前高眼压、眼部炎症反应以及术后滤过强、结膜瓣渗透、脉络膜脱离有关,大多数浅前房通过保守治疗可治愈,必要时需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8.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合并睫状体脱离的UBM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合并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特征。方法利用UBM对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前房角、前房深度、睫状体检查,对合并睫状体脱离UBM图像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21例(29只眼)患者合并睫状体脱离,平均眼压为(34.84±9.37)mmHg,中央前房深度为(1.67±0.18)mm,眼轴长度为(23.10±1.25)mm。UBM图像分析示睫状体脱离双眼8例、单眼13例;脱离分级,1级11只眼、2级12只眼、3级6只眼;脱离范围2象限6只眼、3象限4只眼、全周脱离19只眼。结论UBM检查显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的患者可合并睫状体上腔脱离,对该类患者的临床初期治疗,需重视降眼压药物及适量的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滤过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128例青光眼(166只眼)患者中29服发生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有29只眼出现浅前房,其发生率为17.47%。按Speath分类,浅I度19只眼,浅Ⅱ度8只眼,浅Ⅲ度2只眼。其中滤过过强10只眼,结膜瓣渗漏3只眼,脉络膜脱离4只眼,恶性青光眼3只眼,其它9只眼。结论 滤过过强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173例(185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185眼术后浅前房43例49眼占26.49%。其中滤过术后引流过畅31眼,占63.27%;房水渗漏3眼,占6.12%;脉络膜脱离4眼,占8.16%,原因不明11眼,占22.45%。结论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滤过过强是最常见的原因。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虽不能完全预防,但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性睫状体脱离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8/11住院治疗的8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发作缓解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B超发现,19例出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及UBM测量急性发作前后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眼压50.4±6.5mmHg,中央前房深度1.65±0.12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7.93±4.3mmHg,中央前房深度1.29±0.1mm。UBM及B超检查显示:继发单纯脉络膜脱离10例,单纯睫状体脱离4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例,给予常规抗青光眼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全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均复位。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常可合并睫状体及脉络膜脱离,且治疗前眼压越高,缓解时间越短,缓解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几率越高,其直接征象为眼压过低、前房更浅,UBM为其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常规抗青光眼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为该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对242例(269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的28例(32眼)脉络膜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32眼)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1~5d,平均(3.21±1.22)d,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与术前眼压控制不佳、术中切口偏后及巩膜瓣偏薄有关.通过散瞳、抗炎、加压包扎、应用皮质类固醇及高渗剂等治疗而复位,1例Ⅲ度浅前房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形成而复位,均经UBM检查证实脉络膜下积液吸收.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与术前眼压高、术中手术操作不当有关.一般经保守治疗可得到治愈,而早期通过UBM检查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7例复杂性青光眼进行了经睫状体沟或睫状体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手术治疗。并进行了追踪随访,其中11例接受了晶体切除和/或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6例行经睫状体沟后房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0-38个月。平均随访20.2个月。17例病例中有11例眼压控制在21mmHg(2.793kPa)以下,占64.7%。另4例在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有2例由于引流盘周围组织疤痕化,手术失败。17例病例中有13例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1例由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由于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另外2例由于原患眼病恶化视力下降。结论:经后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为复杂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和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Yuan S  Liu L  Zeng X  Wang H 《眼科学报》2010,25(2):86-88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在该院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267例(302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预后情况.结果:302眼中有43眼出现浅前房(14.24%).术后滤过过强、滤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滞是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浅前房发生后给予保守或手术治疗,43眼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中控制滤过率,合理应用丝裂霉素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术后密切观测前房、眼压和滤过情况,及早对浅前房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的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治疗的163例(186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2h内经药物控制眼压后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并对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UBM表现、中央前房深度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6眼中有26眼(13.98%)并发睫状体脱离,此类患者就诊时大多眼压较高(〉50mmHg,1mmHg=0.133kPa),经治疗后迅速下降至正常甚至更低。脱离范围有全周也有部分,中央前房深度变浅。治疗后眼压控制良好,睫状体脱离复位。结论并发睫状体脱离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体征之一,UBM检查对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杜秀梅  路磊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15-19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3-06/2007-06间285例(303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程度及诊疗过程。结果:本组发生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58例89眼(29.4%)。其中,结膜切口漏6眼(6.7%),滤过过强46眼(51.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37眼(41.6%。)结论: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原因复杂,其中,除滤过过强外,脉络膜、睫状体脱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观察12例(14眼)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出现的时间、眼压、前房深度及处置方法的选择。结果: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时间1~8(平均3.1)mo;前浅房程度:Ⅱ°:7眼,Ⅲ°:7眼;眼压:28~46(平均34.6)mmHg。3眼经药物治疗后恢复前房;其余分别选择手术治疗;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Phaco+后囊截开术;3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术;4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术后均恢复前房。术后眼压14~23(平均18.3)mmHg。结论: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瞳孔后粘连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