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前言 脂蛋白受体属生物膜的糖蛋白,它具有特异识别脂蛋白的功能。血浆脂蛋白经过一系列酶的降解作用,它们的载脂蛋白和脂类在脂蛋白间交换和转移,最后形成的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等,主要通过与细胞脂蛋白受体结合在细胞内进行分解代谢,才能从血浆中清除。脂蛋白进入细胞分解后的胆同醇可供重组膜的需要,或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或转运其他组织,在肝脏胆固醇可转变成胆酸盐进入肝胆循环排出体外,在肾上腺或生殖腺可供合成类固醇激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cholesterol efflux regulatory protein,CERP)是由ABC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中起重要作用.ABC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CERP异常,引起胆固醇逆向转运障碍,致胆固醇在外周组织细胞聚集,从而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细胞内脂质,核受体PPARγ,LXR,RXR对ABC1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新药开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脑猝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与胆固醇逆向转动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 (cholesteroleffluxregulatoryprotein ,CERP)是由ABC1(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 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在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中起重要作用。ABC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CERP异常 ,引起胆固醇逆向转运障碍 ,致胆固醇在外周组织细胞聚集 ,从而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细胞内脂质 ,核受体PPARγ ,LXR ,RXR对ABC1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新药开发 ,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脑猝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的早期变化。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与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介导脂蛋白的吸收,ATP结合盒转运子介导胆固醇的流出及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机制相关。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将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用大豆磷脂做成人工生物膜(脂质体),不包药。实验分二大组,一大组又分为:(1)正常食对照组(N=8)。(2)进食高脂对照组(N=8):在进食高脂第8日取血后静注盐水10ml/只,2小时后再取血,测TC  相似文献   

6.
高胆固醇诱导家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常用方法。在探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生化机理过程中,发现除了高LDL、高胆固醇血症外,动脉壁的C-AMP含量下降,铜兰旦白升高,5′-核苷酸酶下降,动脉壁的胆固醇含量在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重视观察血管壁损伤、免疫复合物形成,血浆脂旦白等,但较少重视能量代谢的变化。依我室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备了红细胞膜,并进行了膜的生化分析。继以前报告又利用我室常规的单一显色剂方法测定了家兔正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对肝脏PPARα基因表达及机体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方法:7-8周龄健康C57小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以相应配方饲料。 结果:与胆固醇膳食(Chol)相比,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Chol+PUFA)可增加(P<0.01)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HDL-C,降低肝脏胆固醇含量(P<0.01);胆固醇+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Chol+MUFA)小鼠血清TC不变,肝脏胆固醇含量降低(P<0.01);胆固醇+饱和脂肪酸(Chol+SFA)膳食可明显增加(P<0.01)小鼠血清TC,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LDL-C,增加肝脏胆固醇含量(P<0.01);此外,Chol+PUFA 膳食组小鼠肝脏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hol组(P<0.01),Chol+MUFA和Chol+SFA膳食组小鼠肝脏PPARα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Chol组(P<0.01)。 结论:在胆固醇基础上添加PUFA可诱导PPARα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添加MUFA、SFA则抑制PPARα mRNA的表达;PPARα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机体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8.
田庆印 《现代免疫学》1997,17(5):315-317
<正>近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于动脉壁的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受多种危险因子的损伤而使机体产生的一种过度的炎症增生性反应过程,其中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血管调节因子参与了此反应过程。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它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细胞产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发挥其致AS效应。本文就OX-LDL对AS发生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几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影响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据美国WebMD医学新闻网(2015-11-11)报道,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常被称为"好的"胆固醇,但最新研究指出,它对于经历更年期的妇女可能有害. 这篇最新研究发现,HDL胆固醇不会抑制更年期时动脉内危险的血块形成,反而会增加堆积. 这个过程就是血管硬化或是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脏问题.  相似文献   

10.
ABCA 1是ATP结合盒 (ABC)转运子超家族成员。ABCA 1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代谢物的严格调控。ABCA 1基因的突变引起Tangier病 (TD)。胆固醇逆向转运清除组织过量的胆固醇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AS)的产生。而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的限速步骤 ,ABCA 1促进胆固醇的流出而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TD杂合子和转ABCA 1基因的研究证实 ,ABCA 1具有防止早期AS的作用。ABCA 1激活剂已成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A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重庆市中、小学进行血红蛋白与膳食调查,血红蛋白测定,1982年用沙利氏(Sahlis)法,本次用氰化高铁法,为弥补两次的方法不同,先在一个小学103名小学生,用两种方法同时做,求得一系数校正后,再进行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生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多种作用的信息分子。研究表明,NO除了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外,通过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起到抗AS作用。本文就近来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1NO的生物学特点NO的前体是体内必需氨基酸左旋精氨酸(L-Arg),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作用下,由L-Arg末端的肌基氮原子生成。NO的半寿期很短,不足5”,极易被氧化失活。NOS是NO合成的限速因子。它是一种二氧化酶,已被克隆纯化,分为原生型(cNOS)和诱生型(iN-…  相似文献   

13.
Ⅰ型高雪氏症是遗传性鞘糖脂蓄积的疾病,以溶酶体水解酶、葡糖脑苷脂酶的活性低下和巨噬细胞内糖基神经酰胺(GL-1)的堆集为特征。作者对29例Ⅰ型高雪氏症患者进行了检查,测定其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载脂蛋白的浓度。Ⅰ型高雪氏症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浓度均明显下降。血清载脂蛋白A和B的水平也下降,而血清载脂蛋白B和A分别是LDL和HDL的主要载脂蛋白,这提示LDL胆固醇和HDL胆固醇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和动物模型均存在骨髓巨核细胞的明显改变 ,并认为巨核细胞—血小板轴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因而提示可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探索其防治途径 ,本文综述了当前有关巨核细胞发生、分化及血小板产生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 ,以及巨核细胞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5.
端粒和端粒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端粒长度缩短及其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综述端粒和端粒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通道阻断剂(CCB)非洛地平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 KO)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ApoE KO小鼠随机分为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非洛地平组(n=15),分别予蒸馏水或非洛地平 5 mg·kg-1·d-1灌胃12周。无创血压系统测小鼠血压;内眦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冰冻切片光镜下定位主动脉根部,油红O染色评估斑块大小;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主动脉中炎症因子表达。结果:高胆固醇饮食组小鼠血脂明显升高(P<0.01),且斑块面积明显高于普食组(P<0.01);非洛地平可以明显减小斑块面积(P<0.01),同时还可以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结论:钙通道阻断剂非洛地平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从而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性因素对3个脂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小鼠血脂代谢及动脉内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分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3基因突变(ApoE-/-/LDLR-/-/Leprdb/db)小鼠血脂、血糖水平和主动脉内膜病变的特点。结果: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3基因突变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该饮食喂养2周和5周龄小鼠血浆TC、TG的浓度分别达(106.75±3.40) mmol/L和(9.12±1.35) mmol/L,高出普通饮食组4.33和2.36倍。主动脉内膜出现灶状内皮肿胀、脱落、单核/淋巴细胞黏附以及泡沫细胞形成。随喂养周数的增加出现内弹力板排列不整、部分断裂、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内脂质沉积,并发生内膜增生型病变增多、范围扩大。血脂紊乱的加重与动脉内膜的损伤呈正相关。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小鼠的血脂紊乱和动脉内膜损伤均较普通饮食组严重,并伴有明显的肝细胞脂肪病变。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促进了3基因突变小鼠血脂代谢紊乱及主动脉内膜损伤的发生,提前并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理为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或改变细胞脂质代谢过程触发AS的产生以及加速其形成,并通过诱导细胞的转化,活性介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形成AS的典型病理改变。主要病毒为疱诊病毒。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免疫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得到证实和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活化T 细胞、免疫复合物、补体、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强调了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指出了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