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存;③人体的生理结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④人体的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直接关系;⑤"天人相应"是"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重要学术思想.结论 <内经>把"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医学,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摄生等方面,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姚春鹏博十新著<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以下简称<天人医学>)2008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然而<黄帝内经>通贯天道、地道、人道,并包容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实为代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之鸿篇巨制.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黄帝内经>无疑为三坟之雄文.  相似文献   

4.
"天癸"作为中医学术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由于其特殊的生理作用使得"天癸"在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古代的认识和现代的研究浅谈天癸的生理,分别从其来源、物质基础、功能形式、生理特点、生理功能等方面加以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女子不月"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和病证,本文通过解析<黄帝内经>记载的有关"女子不月"的相关条文,探讨"女子不月"的病机及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6.
陈茂蒙 《养生月刊》2001,1(2):74-75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成书于二千多年前,不仅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丰碑,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养生著作,今试将其养生思想简述如下.   四时调摄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明确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书中很重视把握四时变化而调养精神,并有多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相似文献   

7.
郭蕾  乔之龙 《中医研究》2004,17(4):2-3,10
秦汉以前的科学成果,尤其是天文历法、地学和物候学三门学科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为天人相应论的形成做了大量的知识铺垫.<黄帝内经>构建了天人相应论的基本框架,其中移植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吸收地学研究成果、并采用物候学以象类比的方法,这些成就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天人相应论的有关内容,更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据,才使其至今仍保持着真理性,因此说中医学天人相应论是生产实践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的天人观是其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主要包括"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两方面。"天人相应"思想在《黄帝内经》中主要体现在四时五脏理论模型、四时阴阳理论模型、寒暑朔望气血运行理论模型等理论模型上,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主要体现在"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观、"无代化,无违时"的调养、治疗观上。  相似文献   

9.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天人相应"思想在医学应用方面的最高体现。笔者跟随顾植山教授临证学习,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为例,体会临证"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治疗当守"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辨天、辨人、辨病,顺天察运,随机达变的"天人相应"中医本色。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数千年来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奉行.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今世学子研习之往往力有未逮.因此提出群经互参法研究<内经>,以冀对<内经>理论的认识将更加明了、深入.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3.
北宋官方校勘整理《黄帝内经》情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官方对《黄帝内经》进行了5次整理校勘,分别为天圣校正本《素问》、景祐丁度校正本《素问》、嘉祐至治平年间林亿等校定本《素问》、哲宗年间整理《黄帝针经》、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其中,林亿等校正本用力最劳,今广为传习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即是林亿等校定本。北宋官方整理《黄帝内经》大多是以医学为目的进行整理,但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是为培养道士而作的整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善于运数、精于运数,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命运动,探讨疾病规律,成为<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科学方法和理论范畴.<黄帝内经>中的运数思维,起始于度量,精于计算,有"数与形"原始的数学思想,还有"取数比类"等数字神秘化痕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7.
《内经》首提胃肠寒热错杂证,结合后世论述与临床运用,对胃肠寒热错杂证治开展研究。《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胃寒胃热3种类型,在"调于三里"原则指导下,可选择相应治法方药灵活运用。《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对今天脾胃病临床辨证论治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构建《黄帝内经·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索中医经典古籍知识传承新方法.方法:提取《素问》中涵盖脾藏象理论的相关语段并抽提与咳疾病相关部分,在语段中获取元知识,简化并归纳形成领域概念,结合本体构建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领域概念间语义关系.结果:获取脾藏象理论咳类相关疾病术语49个,建立术语关系63...  相似文献   

20.
宋代社会背景对《黄帝内经》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问世后流传不广泛,至宋代朝廷重视医学,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素问》,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加之印刷技术进步大量出版《黄帝内经》,才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学习研究者日众。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