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观察组在基础护肝下加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对照组仅基础护肝、对症,均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结果:观察组症状、体征、肝功能显著改善,HBeAg、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明显、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患不仅有肝脏损害,而且可累及其它器官和组织,从而出现各种肝外表现。为了进一步认识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肝炎肝硬化(HLC)对伴发糖尿病的特点,现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肝病伴发糖尿病11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认识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诊断。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肝硬化及慢活肝各13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肝硬化与慢活肝在蜘蛛痣、肝掌、慢性肝病面容、A/G异常、γ>0.25及HBV感染的家庭聚集等方面存在差异(P<0.025~0.00l)。结论:掌握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可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得到证实。国内外已进行了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而对于失代偿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尚没有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但临床此类病例又极多见,常在较短时间内可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如能采取阻止病毒复制的措施,对延缓肝硬化、肝 相似文献
9.
人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β亚属,核心为双股线性DNA病毒,免疫学检查提示多数人在幼年或青年期获得感染。国内外血清学检查显示健康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为40%-100%,说明HCMV在人群中的感染甚为普遍,且以隐性感染为主。HCMV感染人体经急性期至恢复期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病毒可再次被激活而致病,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肝脏损害,而成为CMV肝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酒精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44例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144例酒精性肝炎患者,安验室检查均无病毒性肝炎史,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亦阴性.经对症治疗后显效80例,有效50例,总有效率为90 28%;转为肝硬化者12例,死亡2例.结论 长期大量饮酒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每天饮酒100 g以上,持续5年以上,90%有脂肪肝,10%~35%有酒精性肝炎,1 5%~8%有酒精性肝硬化.严格戒酒是其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48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3次/d,疗程1年。观察两组血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Child-Pugh计分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PCⅢ、ⅣC、LN、HA)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结束时,所有观察指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计分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好转(P<0.05~P<0.001)。对照组除ALT、PCⅢ外,治疗前后无显著性的变化。结论拉米夫定对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抗肝纤维化,阻止肝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 年3 月-2011 年5 月齐齐
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37 例,依据糖尿病合并情况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
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糖尿病
组1 年生存率88.64%(39 例),非糖尿病组97.85%(91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
组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3 年生存率61.36%(27 例),非糖尿病组80.65%(75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5 年生存率20.45%(9 例),非糖尿病组40.86%(38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低于非糖尿病组。即糖尿病组患者的1、3 和5 年
生存率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45.45%,非糖尿病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25.81%,
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患者的不良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患者
饮酒、糖尿病病程、Child-Pugh C 级、HBV DNA ≥ 3 lg 拷贝/ml 的R^R 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糖尿病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较低,
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HBV-DNA定量5.0×102~1.0×104copy/mL)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病例均给予保肝、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疗程至少1.5年. 结果 1.5年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下降,Child-Pugh评分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变化不大.治疗组HBV-DNA定量阴性,而对照组HBV-DNA定量变化不显著. 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定量检测的变化,以期
为乙型肝炎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 年2 月—2016 年
2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9 例,选择82
例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
HBeAb、HBV DNA 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并发肝癌组HBsAg、HBeAg 的含量低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sAb、HBeAb 及HBV DNA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
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HBsAg、HBeAg 含量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或好
转,有可能进展为肝癌,所以对病毒载量较低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应至少3 个月
复查1 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德福韦酯组2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组24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均为48周。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HBeAg、HBV DNA、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肾功能的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复常率、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转换率均随着疗程的延长而增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48周时拉米夫定组有2例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变异率2/24(8.3%),阿德福韦酯组无病毒变异发生。2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治疗至24周时明显下降,且随着疗程的延长进一步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在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病毒耐药突变率较拉米夫定低。 相似文献
16.
对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合并败血症血液病原菌培养阳性114株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11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88株(77.19%),革兰阳性菌23株(20.18%),真菌3株(2.63%)。分离菌株前四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合并败血症的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和自动出院比率共占66.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 AC)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 HBC)及酒精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C+HBC)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诊断的3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2例,女64例,年龄(56.33±10.89)岁。按病因分为AC组81例,HBC组220例,AC+HBC组55例。分析比较三组肝硬化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C组患者腹胀、肝掌、蜘蛛痣、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而右上腹痛的发生率低于HBC组(P<0.05)。AC+HBC组患者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低于AC组(P<0.05)。AC+HBC组患者蜘蛛痣、黄疸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P<0.05)。AC组和AC+HBC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及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AST/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3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LSM(肝硬度)。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5%,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LSM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HA、LN、PC-Ⅲ、IV-C水平、LSM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HA、LN、PC-Ⅲ、IV-C水平、LSM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0.05)。 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控制肝脏纤维化,降低肝脏硬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止凝血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69例乙肝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乙肝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肝组(23例)、肝硬化组(26例)及肝衰竭组(20例)。检测所有入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检测不同组患者的抗凝指标(PC和AT-Ⅲ)、纤溶降解产物(FDP和D-D)及内皮细胞产生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及血栓调节蛋白(TM),比较不同凝血指标在各肝脏疾病中的变化。结果 PT、APTT及TT在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显著延长,而PTA及F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肝硬化患者中,随着肝功能下降,患者PT、APTT及TT延长,PTA和Fg下降(P <0.05)。与HBV-DNA阴性患者比较,HBV-DNA阳性患者的PT、APTT及TT显著延长,而PTA和Fg明显下降(P <0.05)。常见的抗凝指标PC:A及AT-Ⅲ:A在不同肝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纤溶降解产物FDP及D-D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高(P < 0.05)。内皮细胞合成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TFPI:Ag及TF:Ag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肝病组患者TM:Ag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着肝脏疾病的进展,患者的凝血障碍逐渐加重,抗凝及纤溶活性增强,止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了解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出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予拉米夫定治疗,C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中3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变化情况,及随访2年的耐药发生率。结果 A组HBVDNA转阴率在第12周、24周优于C组(P<0.05);ALT复常率第12周优于B组(P<0.05)、C组(P<0.01);第24周优于C组。随访2年,A组耐药发生率最低。结论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