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高校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分析基因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8-21日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141例,罹患率为8.5‰(141/16 600);8-9日为发病高峰;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病例对照调查显示A餐厅为早期病例的感染场所(OR=3.46,95%CI:1.07~11.1 6),1月7日的午餐是可疑餐次(OR=4.34,95%CI:1.18~17.37),可疑食物是手撕鸡套餐(OR=17.82,95%CI:4.46~78.17);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环境涂抹样等266份,诺如病毒RT-PCR检测阳性21份(17例),病例阳性率为42.8%(9/21),A餐厅厨工阳性率为29.6% (8/27),经基因测序为GⅡ.4/Sydney_2012变异株,学生、教职工病例与厨工同源性为100%.结论 该次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4/Sydney_2012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其原因是携带病毒厨工污染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天津市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行病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天津市共报告430名病例,409名符合纳入标准,70.90%(290/409)发生家庭聚集。家庭续发率为33.64%,12~17岁组首发病例家庭续发率(13.79%)明显低于18~49岁组(36.48%),OR值(95%CI)为0.378(0.170~0.840)。影响家庭聚集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较集中隔离发现的OR值(95%CI)分别为2.951(1.322~6.586)和2.287(1.164~4.495),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较未出现咽部不适的OR值(95%CI)为3.003(1.576~5.720);家庭内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较未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OR值(95%CI)为0.268(0.132~0.552)。结论 本次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以及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是发生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家庭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发生新冠病毒肺炎家庭聚集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2008-2015年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2008-2015年广东省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为诺如病毒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广东省报告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RT-PCR 方法对2012-2015年73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372份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亚型分析。结果 2008-2015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其中2013-2015年共报告80起(占83.3%,80/96)。暴发地点在学校的占全部疫情的85.4%(82/96);传播途径为食源性传播占40.6%(39/96),接触传播占24.0%(23/96),水源性传播占7.3%(8/96)。基因测序亚型分析显示, 2012-2013年的暴发主要由GⅡ.4/Sydney2012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占30.0%,6/20),2014-2015年的暴发主要由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占62.3%,33/53)。结论 食源性和接触传播及新出现的2种诺如病毒变异株GⅡ.4/Sydney2012变异株和GⅡ.17是引起广东省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北京市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事件及暴发资料,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共报告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事件765起,85.88%(657/765)为聚集性事件,14.12%(108/765)为暴发。在暴发中,70.37%(76/108)发生在2017年;84.26%(91/108)发生在冬、春季节;88.89%(96/108)发生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主要传播途径为人传人(81.48%,88/108);93.52%(101/108)为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近郊区及远郊区发生的事件,出现暴发的风险分别是城区的1.84倍(95% CI:1.13~3.02)及3.78倍(95% CI:1.62~8.82);在小学、中学及其他机构发生的事件,出现暴发的风险分别是幼儿园的6.26倍(95% CI:3.53~11.10)、14.98倍(95% CI:6.23~36.01)及8.71倍(95% CI:3.07~24.71);就诊率低于全部事件就诊率中位数的,发生暴发的风险是就诊率高的2.29倍(95% CI:1.42~3.68);传播途径为食源性的事件,发生暴发的风险为人传人传播的14.55倍(95% CI:3.15~67.07)。结论 加强郊区、中小学及其他机构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防控力度,急性胃肠炎患者积极就医,做好食源性疫情的防控及厨工的健康管理,有助于减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某大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的感染来源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用RT PCR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进行基因测序和核酸分型。结果 事件共发生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473例,罹患率7.7%,确诊97例(20.5%);临床症状以腹泻(100%)和呕吐(67%)为主,病例分布无聚集性,无性别差异;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食堂剩余食物、环境涂抹样和生活饮用水样本共53份,细菌分离培养阴性,肛拭子诺如病毒RT PCR阳性率60.0%(9/15),经基因测序分型5份为诺如病毒GⅡ.4型Sydney 2012变异株,4份为GⅡ.3型。结论 该起事件由诺如病毒GⅡ.4型Sydney 2012变异株和GⅡ.3型混合感染所致,传播途径可能为食源性传播和接触传播,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居民在第二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的活禽暴露(饲养和购买活禽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7 366名≥ 18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活禽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居民在过去1年活禽饲养率和购买率分别为5.3%(95% CI:4.8%~5.8%)和6.0%(95% CI:5.5%~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养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OR=1.82,95% CI:1.22~2.72);农民(比在职人员,OR=2.49,95% CI:1.89~3.29)和待业(比在职人员,OR=1.65,95% CI:1.08~2.5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54,95% CI:1.10~2.16);住在郊区(比城市居民,OR=2.36,95% CI:1.77~3.16);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6,95% CI:1.42~2.17)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2.15,95% CI:1.43~3.22)。购买活禽的危险因素包括农民(比在职人员,OR=1.61,95% CI:1.27~2.02);非北京出生(比北京出生者,OR=1.76,95% CI:1.31~2.35);住在郊区(比住在城区,OR=2.05,95% CI:1.61~2.61);家庭有1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24,95% CI:1.02~1.52)或≥ 2名儿童(比没有儿童的家庭,OR=1.78,95% CI:1.21~2.63)。结论 北京市居民仍然存在活禽暴露的情况,应针对不同对象特征采取措施减少活禽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5月广州市2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病例数据,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分布进行估计,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R0结果 两起疫情中位潜伏期为2.94(95%CI:2.52~3.38)d;中位序列间隔为3.32(95%CI:2.89~3.81)d。小型场所聚集性疫情R0为4.40(95%CI:3.95~4.85),机场聚集性疫情R0为11.35(95%CI:11.02~11.67)。结论 广州市2起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潜伏期较德尔塔变异株明显缩短。场所聚集程度越高,R0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易呈现暴发疫情,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水平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分析母亲围孕期患病及其心理状态与出生缺陷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陕西省30个区(县)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怀孕且明确结局的育龄妇女及婴幼儿。采用多阶段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患病及心理状态和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 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率为195.04/万。在29 121例调查对象中,围孕期患病者占51.1%,围孕期发生心理状态改变者占6.8%。控制混杂后,围孕期患感冒(OR=1.33,95% CI:1.10~1.61)、发热(OR=1.54,95% CI:1.09~2.16)、肝内胆汁淤积症(OR=32.77,95% CI:4.08~263.04)等疾病及存在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焦虑等精神状态(OR=1.60,95% CI:1.19~2.15)及家庭关系不和(OR=2.07,95% CI:1.12~3.79)等心理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关。对各时期(孕前及孕早中晚期)患病分析发现:孕早期患感冒(OR=1.59,95% CI:1.28~1.98)、孕早期发热(OR=1.43,95% CI:1.48~4.00)、孕中期情绪不良(OR=1.52,95% CI:1.05~2.19)、孕晚期情绪不良(OR=1.63,95% CI:1.05~2.19)、孕晚期关系不和(OR=2.89,95% CI:1.16~7.20)与出生缺陷相关。对患病频率分析发现:4个时期只有1个时期患感冒(OR=1.24,95% CI:1.02~1.52)、有2个时期患感冒(OR=2.06,95% CI:1.30~3.26)、1个时期有发热(OR=1.49,95% CI:1.04~2.13)、1个时期存在情绪不良(OR=1.71,95% CI:1.19~2.45)、1个时期关系不和(OR=2.67,95% CI:1.32~5.39)与出生缺陷相关。结论 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围孕期感冒、发热、情绪问题及关系不和可能增加出生缺陷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COVID-19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2月15日北京市报告的20 681例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暴露信息及转归信息,分析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16%(447/20 681);年龄MP25,P75)为35(27,49)岁;以20~59岁人群为主(81.77%,16 912/20 681);隔离观察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82.15%,16 989/20 681);主要暴露类型占43.96%(9 093/20 681),分别为同室工作/学习(16.06%,3 322/20 681)、同乘交通工具(12.88%,2 664/20 681)、诊疗/护理(7.80%,1 612/20 681)和同住(7.23%,1 495/20 681)。指示病例的职业分别有干部职员(19.34%,3 999/20 681)、家务待业(17.34%,3 586/20 681)、商业服务(13.85%,2 864/20 681)、餐饮食品业(10.77%,2 228/20 681),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占61.30%(12 677/20 6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暴露类型,同餐(OR=3.96,95%CI:2.30~6.83)、同住(OR=6.41,95%CI:4.48~9.17)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相比于其他职业,指示病例的职业为餐饮食品业(OR=3.06,95%CI:1.29~7.25)和教师(OR=4.94,95%CI:1.43~17.08)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同餐和同住是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暴露类型;指示病例为餐饮食品业或教师职业者,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应继续采取集中隔离、疫苗接种等COVID-19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常州、连云港3个城市2012-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全省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主动收集3个城市2012-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资料,实验室确认试验采用荧光定量RT-PCR 方法,分析描述疫情的时间、地区、场所分布及其规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疫情罹患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15年3个城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疫情1 425起(其中聚集性疫情1 314起,暴发疫情111起)。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3-6月和9-12月,分别占58.18%(829/1 425)和33.68%(480/1 425);无锡市报告的疫情较多,占59.30%(845/1 425);疫情场所主要在托幼机构,占68.63%(978/1 425)。931起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经实验室确认试验显示,2012年、2014年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两种病毒株主导流行,2013年、2015年分别以单一病毒株EV71和Cox A16为优势毒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情的罹患率与周围环境卫生状况有关,卫生状况越好,罹患率越小(中 vs. 差:OR=0.150,95%CI:0.034~0.667;好 vs. 差:OR=0.072,95%CI:0.016~0.317);疫情持续时间与报告的及时性有关,报告时间越晚,疫情的持续时间越长(4~7 d vs. 1~3 d:OR=3.452,95%CI:2.293~5.198;8 d vs. 1~3 d:OR=12.108,95%CI:7.767~18.763)。结论 江苏省3个城市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时间特征呈现双峰分布,病毒型别存在年份差异,托幼机构是疫情主要场所,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对控制疫情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估计中国8个省份≥50岁人群跌倒伤害发生率和人群分布情况,分析跌倒伤害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中国项目第一轮横断面数据,采用两水平(个体层面和社区层面)logistic模型按城乡进行分层分析相关因素与跌倒伤害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推算中国8个省份≥50岁老年人群中,跌倒伤害的发生率为3.2%。多元分析发现在城市地区,增龄、罹患≥3种的慢性病(OR=2.55,95% CI:1.41~4.64)可以增大跌倒伤害的发生危险;在农村地区,罹患抑郁(OR=4.33,95% CI:2.52~7.42)和罹患≥3种慢性病(OR=2.46,95% CI:1.37~4.41)也可以增大跌倒伤害的发生危险。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8个省份≥50岁抽样人群跌倒伤害发生率。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增龄和共患多种慢性病会增大跌倒伤害的风险,提示采取措施防止和延缓老年人群慢性病发病可能有助于降低跌倒伤害的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陕西省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2010-2013年陕西省孕满28周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OR=21.76,95%CI:4.46~106.25)、不良孕产史(OR=11.88,95%CI:9.14~15.45)、家族出生缺陷史(OR=6.15,95%CI:2.66~14.23)、双胎(OR=5.74,95%CI:3.34~9.86)、母亲为工人(与其他职业比,OR=2.47,95%CI:1.30~4.68)或农民(与其他职业比,OR=1.91,95%CI:1.14~3.20)、产检<4次(与产检>7次者比,OR=1.84,95%CI:1.28~2.64)、职业危险暴露(OR=1.74,95%CI:1.26~2.42)、母亲来自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者比,OR=1.65,95%CI:1.20~2.28)、母亲居住农村(OR=1.75,95%CI:1.13~2.71)、围孕期使用药物(OR=1.64,95%CI:1.26~2.13)是体表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而母亲围孕期服用铁剂(OR=0.46,95%CI:0.21~0.99)是体表先天畸形的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来自关中地区、农村、农民或工人、不良孕产史、家族出生缺陷史、双胎、产检<4次、职业危险暴露、使用药物、妊娠期患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增加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期父母接触可能引起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在天津市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79例ALL儿童为病例,同时选取13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ALL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ALL发病与性别(OR=1.934,95% CI:1.225~3.054,P=0.005)、母亲既往流产史(OR=2.378,95% CI:1.437~3.934,P=0.001)、孕期二手烟暴露史(OR=1.837,95% CI:1.098~3.071,P=0.020)、患感冒(OR=1.728,95% CI:1.082~2.762,P=0.022)、服用解热镇痛药(OR=4.858,95% CI:1.824~12.944,P=0.002)、接触空气净化剂(OR=1.731,95% CI:0.972~3.082,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2.007,95% CI:1.110~3.629,P=0.021)、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2.506,95% CI:1.414~4.439,P=0.002)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LL发病与性别(OR=2.037,95% CI:1.254~3.308,P=0.004)、母亲既往流产史(OR=2.078,95% CI:1.232~3.503,P=0.006)、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1.689,95% CI:1.046~2.726,P=0.032)、母亲孕期感冒(OR=1.677,95% CI:1.018~2.764,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1.988,95% CI:1.069~3.696,P=0.030)有关。结论 性别、母亲孕前流产史、怀孕期间装修史、母亲孕期感冒史、父亲职业性石油类产品接触史5项指标可能为引起儿童AL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5年艾滋病防治策略"三个90%"(即90%诊断、90%治疗及90%有效)"目标的进展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山东省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检测发现、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服务的相关信息,分析进展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5年12月31日,山东省估计现存活HIV/AIDS有11 700例,检测发现率61.2%,HAART率74.4%,病毒载量(VL)抑制率81.8%。经同性传播的HIV/AIDS检测发现比例较低(P<0.05)。青岛市(OR=1.30,95% CI:1.05~1.60)、烟台市(OR=1.53,95% CI:1.02~2.31)和威海市(OR=1.96,95% CI:1.07~3.58)的HIV/AIDS接受HAART的比例较高;同性传播(OR=0.12,95% CI:0.06~0.24)、异性传播(OR=0.13,95% CI:0.07~0.26)、注射吸毒传播(OR=0.08,95% CI:0.03~0.17),羁押场所检测发现(OR=0.29,95% CI:0.21~0.41)的HIV/AIDS接受HAART比例较低;医疗机构接受HAART服务的HIV/AIDS(OR=1.81,95% CI:1.05~3.47)的VL抑制比例较高;同性传播(OR=0.43,95% CI:0.25~0.75)、异性传播(OR=0.49,95% CI:0.28~0.81),羁押场所检测发现(OR=0.48,95% CI:0.28~0.80)的HIV/AIDS的VL抑制比例较低。结论 山东省2015年现存活HIV/AIDS的检测发现率、HAART率和VL抑制率与2020年实现的艾滋病防治策略"三个90%"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检测发现目标。需加强检测和艾滋病综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开发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WHO推荐的GHQ-12问卷对2018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正在国外执行援外医疗队任务的1 015名队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808名队员完成调查,其中25.9%(209/808)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GHQ-12总得分≥3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国前家庭生活不顺心(OR=1.928,95% CI:1.162~3.197)、国内工作不顺心(OR=2.069,95% CI:1.210~3.538)、父亲健在(OR=1.703,95% CI:1.060~2.736)、有腹泻发热等症状(OR=2.087,95% CI:1.363~3.194)、担任队长职务(OR=1.996,95% CI:1.128~3.532)、未适应文化差异(OR=2.439,95% CI:1.621~3.671)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大(OR=0.736,95% CI:0.571~0.949)、文娱活动满意(OR=0.654,95% CI:0.490~0.872)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此外,每天饮酒(OR=7.439,95% CI:1.290~42.900)、孤独感(OR=4.094,95% CI:2.438~6.875)、在医院受重视(OR=0.783,95% CI:0.610~1.004)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结论 援外医疗队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队长与年轻队员为重点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保障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流行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基线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彭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彭州市3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2%、36.6%、17.6%。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非农民职业人群的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大(OR=5.50,95% CI:4.77~6.34)、教育程度低(OR=0.43,95% CI:0.38~0.49)、家庭年收入低(OR=0.86,95% CI:0.82~0.90)、糖尿病家族史(OR=3.15,95% CI:2.72~3.65)、患高血压(OR=2.94,95% CI:2.70~3.21)、吸烟(OR=2.11,95% CI:1.84~2.42)、水果摄入频率低(OR=3.62,95% CI:3.23~4.07)、静坐时间长(OR=1.28,95% CI:1.16~1.41)、体力活动少(OR=2.11,95% CI:1.89~2.35)、超重或肥胖(OR=2.33,95% CI:2.04~2.65)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彭州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广东省115起由GⅡ.2、GⅡ.17和GⅡ.4/Sydney 3种基因型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流行特征,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广东省报告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采用RT-PCR方法对每起疫情的病例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经基因测序后确定病毒基因型,对GⅡ.2、GⅡ.17和GⅡ.4/Sydney 3种基因型暴发疫情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病例呕吐和腹泻的比例。结果 广东省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167起,GⅡ.2、GⅡ.17和GⅡ.4/Sydney 3种基因型引起115起。暴发场所中,GⅡ.2型为小学占39.68%(25/63)、托幼机构占28.57%(18/63)、中学占25.40%(16/63)、大学占6.35%(4/63);GⅡ.17型为中学占41.03%(16/39)、其他社会单位占20.51%(8/39)、小学占15.38%(6/39)、大学占12.82%(5/39)、社区和托幼机构各占5.13%(2/39);GⅡ.4/Sydney型为大学占53.85%(7/13)、托幼机构和其他社会单位各占15.38%(2/13)、小学和中学各占7.69%(1/13)。传播途径中,GⅡ.2型为接触传播占77.78%(49/63)、食源性传播占17.46%(11/63);GⅡ.17型为食源性传播占53.85%(21/39)、接触传播占15.38%(6/39)、水源性传播占12.82%(5/39);GⅡ.4/Sydney型为食源性传播占53.85%(7/13)、接触传播占38.46%(5/13)。临床表现中,GⅡ.2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73.76%、腹泻比例为42.85%;GⅡ.17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76.37%、腹泻比例为51.40%;GⅡ.4/Sydney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54.10%、腹泻比例为55.95%。结论 GⅡ.2型主要涉及小学、托幼机构和中学,以接触传播为主;GⅡ.17型主要涉及中学和其他社会单位,以食源性传播为主;GⅡ.4/Sydney型主要涉及大学,食源性传播比例最高,接触传播也有较高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及基础疾病史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影响。结果 共调查897例既往感染者,其中115例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2.82%。再感染者两次感染间隔时间MQ1Q3)为1 052(504,1 056)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初次感染变异株类型、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与再感染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0岁组(OR=2.10,95%CI:1.11~3.97) 距初次感染<6个月组无再感染发生,≥12个月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个月组(OR=6.68,95%CI:3.46~12.90);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为普通型和轻型者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无症状感染者(OR=2.64,95%CI:1.18~5.88;OR=2.79,95%CI:1.27~6.11)。结论 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是再感染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西安市活产单胎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西安市怀孕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子女的相关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4 970名育龄妇女及其子女,活产单胎巨大儿总发生率为9.7%。2010-2013年各年度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8.9%、8.1%、10.0%和10.1%,主城区和城乡结合区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5%和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1.717,95% CI:1.402~2.102)、孕期饮酒(OR=2.174,95% CI:1.042~4.533)、妊娠期糖尿病(OR=1.680,95% CI:1.100~2.568)、孕周≥42周(与孕周37~41周比较,OR=2.565,95% CI:1.306~5.039)、经产妇(OR=1.874,95% CI:1.492~2.354)是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2013年西安市活产单胎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主城区的发生率高于城乡结合区;男婴、胎儿过期产、孕期饮酒、妊娠期糖尿病、经产妇等因素有可能增加巨大儿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20.
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项目点53 260名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3%,入睡困难、容易早醒和经常打鼾的比例分别为7.2%、10.0%和29.5%,22.6%的调查对象报告睡眠时间≤6 h。经多因素模型调整后,入睡困难(男性:OR=1.63,95%CI:1.30~2.05;女性:OR=1.48,95%CI:1.27~1.73)、容易早醒(男性:OR=1.37,95%CI:1.12~1.68;女性:OR=1.31,95%CI:1.14~1.51)和经常打鼾(男性:OR=1.16,95%CI:1.00~1.34;女性:OR=1.39,95%CI:1.23~1.57)均与糖尿病罹患风险存在关联。女性服用助眠药物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OR=1.42,95%CI:1.06~1.92)。与睡眠时间8 h相比,睡眠时间不足(≤6 h)与男女性糖尿病患病均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1.37(95%CI:1.17~1.60)和1.24(95%CI:1.08~1.41),睡眠时间过长(≥9 h)与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容易早醒、药物助眠、经常打鼾和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长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