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京市≥3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VD)10年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18岁常住居民61 098名作为调查对象。最终纳入年龄≥35岁且无ICVD病史36 079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评估ICVD发病风险。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3.8±11.7)岁,其中男性17 681名,占比49.0%,女性18 398名,占比51.0%。人群ICVD 10年发病风险总得分为(5.1±3.7)分,绝对危险度为2.1%(0.8%~5.4%);其中发病风险≥10%比例为12.6%,女性高于男性(15.0% vs 1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ICDV危险因素≥3的人群比例为23.0%,男性高于女性(31.8% vs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09.07, P < 0.001)。男女各危险因素评分在总危险因素评分权重最高分别为吸烟(34.8%)和体重异常(32.5%)。结论  南京市≥35岁人群I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人群比例已超过10%。需重点关注老年人、体重异常者、高血压者。男性应加强烟草控制,女性应加强体重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江苏省35~7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方法 2015-2019年,在江苏省8个项目点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共115435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研究.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指标检测,获取研究对象的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采用"国人ICVD 1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on-HDL-C)与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从2017―2020年度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队列研究中,筛选出安徽省年龄≥35岁人群100 893例,记录其基本信息、血压、血脂等,并计算血清non-HDL-C值。利用中国人10年ICVD发病危险度的简易评估模型预测入选者10年内ICVD患病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趋势分析方法探究non-HDL-C对ICVD发病风险的意义,同时绘制森林图。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7.52±9.94)岁,其中男性40 931人占40.57%,女性59 962人占59.43%。男性高危发病风险人群占16.94%,高于女性(8.45%),且发病风险随non-HDL-C值、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随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P<0.001)。non-HDL-C为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1)。结论  相比传统指标,non-HDL-C对预测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有一定意义,且由于其无须考虑禁食状态等独特优势,non-HDL-C在一定程度上优于LDL、TG等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福建省35~7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为人群心血管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福建省6个县区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通过方便抽样方法,进行体格、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血压、血糖、血脂、吸烟、身高体重、腰围等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在剔除不合格及缺失数据后,共有69 880名筛查对象纳入研究。结果福建省35~7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平均预测得分为(4.98±3.61)分,绝对危险度中位数为2.1(0.5~3.9)。绝对危险度10%以上的高危者占11.4%,其中男性(12.6%)高于女性(10.7%);中危者占41.6%,其中男性(45.2%)高于女性(39.2%);低危者占(47.0%),其中女性(50.2%)高于男性(42.2%);随着年龄增大高危率呈迅速增加趋势;在低收入、低学历、农村人群中高危构成比更大。结论福建省35~75岁人群中有11.4%的人在未来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超过10%,应关注男性、高龄、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和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电网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为不同风险类型群体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5—9月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体检的35~59岁电网职工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指标,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预测ICVD 10年发病危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研究3 049名电网职工,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层(除BMI外)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的总中位数[1.50%(P25,P75:0.80%,2.90%)]明显高于女性[0.50%(P25,P75:0.30%,0.80%)](P<0.01)。发病绝对危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不同年龄组的绝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55~59岁或女性50~59岁人群的绝对危险高于该性别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危险,男性低危组(绝对危险:5%~10%)与中高危组(绝对危险:≥10%)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均P<0.01)。结论 男性55~59岁、女性50~59岁人群是ICVD发病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为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9-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35~59岁无ICVD病史的常住居民11 459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慢性病患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等内容,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等,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胆固醇水平。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预测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M-W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K-W检验)、趋势χ~2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样本11 426人。总胆固醇、收缩压和体质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4.84 mmol/L、129.5mm Hg和25.4 kg/m~2;吸烟率为24.8%;糖尿病患病率为5.8%。ICVD 10年发病危险预测总分为3.99分(95%CI:3.93~4.05分);发病绝对危险中位数为1.2%(P25~P75:0.5%~2.9%),男性(2.1%)明显高于女性(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绝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不同文化程度者的发病绝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绝对危险最低;高血压患者的绝对危险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和郊区间绝对危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59岁、女性45~59岁人群的绝对危险高于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危险。I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和高危者比例分别为10.0%和3.8%;男性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随文化程度增加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患者中危和低危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北京市35~59岁人群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大,应综合控制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我国社区人群中独立验证并比较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与2019年WHO开发的东亚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预测10年心血管病风险的准确性。方法 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中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40~79岁人群。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10年心血管病实际发生风险,并采用China-PAR模型、WHO复杂模型和简易模型分别计算预测风险。通过区分度C统计量、校准度χ2值和校准图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共纳入225 811名研究对象,经过中位随访7.26年,共发生13 301例心血管病事件。China-PAR模型、WHO复杂模型和WHO简易模型的C统计量及其95%CI在男性中分别为0.741(0.735~0.747)、0.747(0.740~0.753)和0.739(0.733~0.746),在女性中分别为0.782(0.776~0.788)、0.789(0.783~0.795)和0.782(0.776~0.787)。WHO复杂模型和简易模型预测男性10年心血管病风险整体分别低估了0.8%和4.4%,在女性中整体均低估了约15%;而China-PAR模型整体低估风险,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低估了19.5%和42.3%。结论 在我国社区人群总体风险评估中China-PAR和WHO模型预测10年心血管病风险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但对于高风险组人群的预测准确性还有待改善,提示仍需进一步针对高风险组(如糖尿病或老年)人群建立单独的风险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某部在职干部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在职干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某部977名在职干部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整体危险评估筛选出35~59岁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依据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将其分为采取预防措施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郑州市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危险,为进一步改善该人群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3561名35~59岁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资料,以"国人ICVD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简易模型进行ICVD十年发病危险评估。结果 ICVD十年发病绝对危险度〈10%(低危)者,男性为96.2%,女性为98.2%;发病危险度≥10%(中危)者,男性为3.8%,女性为1.8%;发病危险度≥20%(高危)者,男性为0.8%,女性为0.3%。ICVD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情况在不同绝对危险度(≥10%和〈10%)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郑州市中年人ICVD发病危险处于较高水平。ICVD绝对危险度评估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高危人群的简单筛检,在以后ICVD及危险因素的改善和防治工作中应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继杰 《药物与人》2014,(12):342-343
目的:对西安市某企业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评估,找出高危人群,提出相应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在西安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35~59岁高处作业男性职工,收集整理体检资料,按每五年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各个年龄组进行评估.结果:⑴该企业高处作业男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⑵45-49岁三个年龄组10年发生ICVD 绝对危险度平均值均高于其对应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度参考值.结论:西安市某企业高处作业男职工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45~59岁年龄组,因此要加强体检后的健康管理和促进,从而降低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干预效果,为后续深入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115个社区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从中筛查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 923名。根据社区来源不同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提供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主的健康管理,对照组不主动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活动,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和随访。共得到1 563名(干预组1 002名、对照组561名)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均计算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倍差法评价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干预效果。结果男性干预组、男性对照组、女性干预组和女性对照组干预前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为3.54%±3.05%、4.02%±3.56%、2.30%±2.27%和3.05%±2.71%,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2.90%(1.50%,3.90%)、2.90%(1.50%,5.40%)、2.10%(0.50%,3.90%)、2.90%(0.50%,3.90%);干预后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为3.61%±3.28%、5.07%±5.13%、2.75%±2.92%和4.21%±3.93%,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2.90%(1.50%,5.40%)、3.90%(1.50%,7.30%)、2.10%(0.30%,3.90%)和2.90%(1.50%,5.40%)。调整混杂因素后,男性或女性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干预效果倍差法模型中,βE分别为-0.973和-0.71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干预使男性或女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下降0.973%和0.714%。干预后,男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2.23%变为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对照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3.72%上升至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中危个体所占比例由8.01%上升至10.03%,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0.67%上升至1.67%;女性对照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中危个体所占比例由11.92%上升至28.53%,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2.19%上升至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干预组相应指标上升幅度低于女性对照组。结论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为探索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的特征与现状,对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完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北京市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资料,纳入北京市8个区93 520名35~75岁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心血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独立验证并比较基于瑞典糖尿病登记数据(NDR)建立的心血管病短期风险预测模型和糖尿病终生风险预测(DIAL)模型评估5年和10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中的基线无心血管病史且年龄在30~75岁的2型糖尿病队列人群。采用校准后的NDR模型评估研究对象5年心血管病风险, 采用DIAL模型评估5年和10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采用调整竞争风险的Kaplan-Meier法计算研究对象5年和10年心血管病实际发生风险。采用区分度C统计量、校准度χ2值和校准图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经过中位7.0年的随访, 83 503名研究对象共发生7 326例心血管病事件和2 937例非心血管病死亡事件。在5年心血管病风险预测中, NDR模型对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分别高估39.4%和8.6%, DIAL模型分别高估14.6%和50.1%。在男性5年风险预测中DIAL模型区分度优于NDR模型, 其C统计量(95%CI)分别为0.681(0.672~0.690)和0.667(0.657~0.677);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湖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湖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数据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拟合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来评估个体特征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99 001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6.6±9.7)岁,62.2%为女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占比12.1%,高危人群中有96.4%患有高血压。生活在农村(r=0.036)、民族为汉族(r=0.012)、饮酒(r=0.041)、超重(r=0.110)和肥胖(r=0.086)都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正相关,而高学历(r=-0.040)、高家庭收入(r=-0.032)和已婚(r=-0.027)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负相关(均有P < 0.001)。结论  湖南省筛查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比例较高,应重点针对其采取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省居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奉化市≥35岁农村居民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10年发病风险,为制定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奉化市随机抽取6个镇(街道),每个镇(街道)抽取2个村,每个村抽取35~74岁且无ICVD病史的常住居民,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797人,男性303人,占38.02%;女性494人,占61.98%。奉化市≥35岁居民ICVD 10年发病风险得分为6.00,绝对危险为2.90%,其中高危者占9.66%,中危者占26.60%,低危者占63.74%。男性ICVD10年发病高危风险的比例高于女性(P0.01);年龄越大,ICVD 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越高(P0.01);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越高,ICVD 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越低(P0.01)。结论奉化市9.66%的≥35岁农村居民未来10年发生ICVD的可能性≥10%,应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低文化程度及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16.
段兰兰  陈梅  王梦同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1):1430-1432
目的 评估宿州市体检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宿州市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该人群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血脂、吸烟和血糖情况,按照《2013年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健康体检者3 056名,男女性别比为1∶0.95,年龄23~74岁,以45~59岁为主,占47.51%。肥胖559例,吸烟802例,高血压240例,高血脂192例,糖尿病217例,发生率分别为18.29%、26.24%、7.85%、6.28%、7.10%。其中男性肥胖发生率、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或P<0.01),不同年龄段健康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宿州市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极低危者占90.01%,其中高危和极高危者占1.21%。不同年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情况的健康体检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高危及极高危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宿州市体检人群中以≥60岁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最高,需针对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和干预,积极开展戒烟、降压、降糖及调脂健康宣教,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Framingham模型)与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国人模型)在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20年发病中的准确性,及预测模型引入新危险因素后的潜在附加值。方法 在1992年参加"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CMCS) "基线时无冠心病与脑卒中的840例上海市男性作为随访队列(CMCS上海队列),每年随访一次,记录本年度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2007年复查基线危险因素,并增加测量新的危险因素。采用C-statistic与Hosmer-Lemeshow χ2检验比较Framingham模型及国人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以国人模型为基本预测模型,将新危险因素依次独立添加至基本模型。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重新分类净改善(NRI)指数和综合判别改善(IDI)指数评价新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CMCS上海队列平均随访22.3年,在可供分析的17 617人年中,共发生冠心病事件(心肌梗死或/和冠心病死亡)24例和缺血性脑卒中45例。国人模型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2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表现良好, 其中Framingham模型:AUC=0.657 6(95%CI:0.594 2~0.724 0),国人模型:AUC=0.726 5(95%CI:0.664 3~0.788 7),国人模型优于Framingham模型,AUC增量为0.068 9(95%CI:0.019 6~0.117 1),P=0.006。以国人模型为基本模型,未发现新危险因素可显著改善模型的再分类能力。"高敏C反应蛋白"是唯一导致NRI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2007年风险评分可显著改善IDI,但净变化很小。结论 国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2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能力,增加"高敏C反应蛋白"因素可小幅度改进风险预测,但对改变临床风险的重新分类或鉴别策略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福建省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CV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0年采取方便抽样法在福建省10个CVD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点选取35~75岁常住居民120 458人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特征人群CVD高危检出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6.7±9.8岁,CVD高危检出率为21.4%(25 728/120 458),标化检出率18.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农村(OR=1.37)、年龄大(≥45岁,OR=2.81)、吸烟(OR=1.09)、饮酒(OR=1.14)和超重/肥胖(BMI≥24.0 kg/m2,OR=2.38)是CVD高危的危险因素;女性(OR=0.91)、文化程度≥高中(OR=0.90)、家庭年收入≥5万元(OR=0.96)和有医保(OR=0.87)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福建省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率21.4%,应关注重点人群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CVD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3年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10年发病风险进行评估。  方法  使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选取35~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得分之和求得个体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度;并根据绝对危险度对发病危险进行分级。  结果  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事件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为3.19 %(95 % CI = 3.11 %~3.27 %),其中男性 (4.16 %,95 % CI = 4.00 %~4.32 %)高于女性(2.58 %,95 % CI = 2.50 %~2.67 %);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发病绝对危险度不同。35~59岁人群中ICVD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中危者、低危者分别占5.38 %、13.35 %、81.27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危险分级分布不同;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高危者比例逐渐升高。不同地区间ICVD10年发病危险分级分布不同。  结论  上海市35~59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平均危险度均高于评估方法的参考标准,ICVD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占5.38 %,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与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泰安市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并计算BMI、LAP和ICVD发病风险。应用Spearman相关模型分析LAP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LAP与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LAP和ICVD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均P0.05)。LAP与FPG、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TC无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TC和LAP可解释ICVD发病风险的61.5%。结论 LAP升高会伴随较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中ICVD发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