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4-2015年我国≥ 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既往肺功能检查状况等信息。通过肺功能检查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患者,共纳入9 130名慢阻肺患者。经复杂抽样加权后,估计≥ 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及其95% 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 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5.9%(95% CI:4.9%~6.9%),男性为6.1%(95% CI:5.2%~7.1%),女性为5.3%(95% CI:4.0%~6.6%),城镇高于乡村(P<0.001),且随患者文化程度升高而增加(P<0.001)。务农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最低为4.0%(95% CI:3.1%~4.9%)。知晓肺功能检查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32.3%(95% CI:26.4%~38.1%)。有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分别为13.7%(95% CI:11.5%~15.9%)和8.8%(95% CI:7.2%~10.4%)。有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5.7%(95% CI:4.6%~6.9%)。曾经吸烟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10.2%(95% CI:8.0%~12.4%),均高于现在吸烟者(4.2%,95% CI:3.3%~5.1%)和从不吸烟者(6.3%,95% CI:5.1%~7.6%)。结论 我国≥ 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水平很低,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40岁人群肺功能检查状况及其变化,为评价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控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2014-2015年、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该监测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被调查者既往是否进行过肺功能检查。采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人群肺功能检查状况及其95%CI,并比较两次监测调查对象的肺功能检查率。结果 共148 427人纳入分析,其中2014-2015年74 591人,2019-2020年73 836人。2019-2020年我国≥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率为6.7%(95%CI:5.2%~8.2%),男性(8.1%,95%CI:6.7%~9.6%)高于女性(5.4%,95%CI:3.7%~7.0%),城镇居民(8.3%,95%CI:6.1%~10.5%)高于乡村(4.4%,95%CI:3.8%~5.1%);肺功能检查率随文化程度提升呈上升趋势;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者肺功能检查率最高(21.2%,95%CI:16.8%~25.7%),有呼吸道症状者次之(15.1%,95%CI:11.8%~18.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名称知晓者高于不知晓者,曾经吸烟者高于现在吸烟和从不吸烟者,暴露于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者高于非暴露者,家庭使用污染燃料者低于未使用者(均P<0.05)。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我国≥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不同特征人群的肺功能检查率均有所提高,有呼吸道症状者和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者肺功能检查率分别提高了7.4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均P<0.05)。结论 我国2019-2020年肺功能检查率较2014-2015年有所提升,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和呼吸道症状者提高幅度较大,但整体肺功能检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肺功能检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居民中COPD高危人群的分布和特征,为COPD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项目中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调查125个监测点的≥40岁研究对象75 107名。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式收集相关信息,符合四项条件之一者定义为高危人群:慢性呼吸道症状、危险因素暴露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家族史。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加权估计高危人群比例以及95% CI结果 74 296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至少符合一项条件的COPD高危人群比例为89.5%(95% CI:87.8%~91.2%),且随年龄增大比例增加(P<0.001);男性高于女性(P<0.001)、乡村高于城镇(P<0.001);西部农村男性中高危人群比例最高(98.8%,95% CI:98.0%~99.6%)。至少符合两项条件、三项条件和四项条件的高危人群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2.0%(95% CI:29.7%~34.2%)、7.4%(95% CI:6.6%~8.3%)和1.5%(95% CI:1.2%~1.8%)。在高危人群中只有一项危险因素暴露者所占比重最大(61.7%,95% CI:59.8%~63.7%)。结论 中国≥40岁居民中COPD高危人群近九成,应在该人群中开展COPD筛查,采取综合防控策略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吸烟是COP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了解我国≥40岁居民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平均开始吸烟年龄及日均吸烟量等指标,为有效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该监测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125个监测点(县、区)的≥40岁居民75 107名,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式,应用电子化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后,估计不同特征人群吸烟状况。结果 2014年中国≥40岁人群吸烟率为40.0%(95% CI:38.5%~42.0%),现在吸烟率为31.0%(95% CI:29.7%~32.0%)。男性吸烟率、现在吸烟率(74.1%、57.6%)远高于女性(5.4%、4.0%),乡村吸烟率、现在吸烟率(41.2%、32.4%)显著高于城镇(38.8%、29.5%)。吸烟者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为20.1(95% CI:19.7~20.5)岁。吸烟者年龄越小,平均开始吸烟年龄越早(40~、50~、60~、≥70岁年龄组吸烟人群平均开始吸烟年龄分别为18.3、19.2、20.9和23.1岁)。每日吸烟者日均吸烟量为18.9支,男性日均吸烟量(19.3支)大于女性(12.5支)。结论 中国≥40岁男性吸烟率高,乡村地区吸烟率较城镇高,给COPD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4-2015年我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患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数据,共调查75 107人。利用电子问卷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有关慢阻肺患病知晓及相关知识知晓等信息,通过肺功能检查舒张试验后FEV1/FVC<70%诊断慢阻肺患者共9 134名,基于复杂抽样设计估计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的患病知晓和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9 132名慢阻肺患者纳入分析。≥40岁慢阻肺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0.9%(95% CI:0.6%~1.1%),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7%(95% CI:4.8%~6.6%),肺功能检查知晓率为3.4%(95% CI:2.8%~4.0%)。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有呼吸道症状和知晓慢阻肺相关知识的患者,其慢阻肺患病知晓率分别为3.9%(95% CI:2.9%~4.8%)、2.4%(95% CI:1.7%~3.1%)和7.1%(95% CI:4.5%~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呼吸道症状、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以及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影响慢阻肺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文化程度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影响患者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率;民族、文化程度、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影响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知晓率。结论 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人群的患病知晓率、肺功能检查知晓率以及慢阻肺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应采取综合的慢阻肺管理与干预措施,不断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诊断水平及患病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2013年成年人吸烟与戒烟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与戒烟行为的流行状况。方法 2013年7-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西省10个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抽取≥18岁常住居民6 000人,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用于吸烟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5 997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江西省不同人群特征成年居民吸烟和戒烟流行现状。结果 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1.53%(1 291/5 997,标化率为20.60%),复杂加权计算后,现在吸烟率为26.07%(95%CI:23.48%~28.66%),男性现在吸烟率(50.62%,95%CI:46.31%~54.94%)高于女性(1.46%,95%CI:0.5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并随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P<0.05)、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下降(P<0.05)。87.16%(95%CI:83.29%~91.03%)的现在吸烟者每日吸烟;日均吸烟量(机制卷烟)为19.27(95%CI:17.69~20.85)支;平均每天吸烟量≥20支的吸烟者比例为64.74%(95%CI:55.79%~73.70%);每日吸烟者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0.28(95%CI:19.74~20.82)岁,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20.11(95%CI:19.61~20.61)岁]小于女性[26.88(95%CI:24.73~29.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04%(95%CI:18.91%~35.16%)的成年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不足18岁。吸烟者戒烟率为14.80%(95%CI:10.88%~18.72%),随年龄增大而上升(P<0.05)、随收入水平增加而上升(P=0.04),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上升(P<0.05);吸烟者成功戒烟率为10.89%(95%CI:8.36%~13.42%);32.10%(95%CI:21.95%~42.25%)的现在吸烟者有戒烟打算。被动吸烟率为54.71%(95%CI:44.20%~65.21%)。结论 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重度吸烟者比例大,戒烟者比例低,戒烟意识不强,男性和青少年为控烟工作主要目标人群,应根据江西省流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情况,为控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点的≥40岁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了74 559人的问卷调查,共64 142人纳入分析。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描述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以及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析二手烟暴露和接触的影响因素,并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和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6.4%(95%CI:44.1%~48.8%),女性(47.2%,95%CI:44.8%~49.7%)高于男性(44.8%,95%CI:42.0%~47.6%),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职业为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40岁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餐厅和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24.3%(95%CI:22.2%~26.4%)、23.3%(95%CI:21.1%~25.5%)、6.6%(95%CI:5.3%~7.9%)和2.2%(95%CI:1.6%~2.7%);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越低。在14岁及以前、14岁至调查时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别为56.4%和59.2%。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40岁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下降,而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二手烟暴露风险及在不同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结论 我国≥40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仍较高,工作场所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职业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上升,需加强对已有禁烟条例和法规的执行监督,不断推动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并特别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的禁烟及二手烟暴露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全国横断面调查数据,对中国≥35岁居民的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和血糖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在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所有调查对象中,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5岁且被乡镇(社区)级或以上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参加社区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治疗及控制的情况。测定调查对象的FPG和服糖后2 h血糖。采用复杂加权计算调查对象不同特征的率及其95% CI,率的比较采用Rao-scott χ2检验。结果 在10 056名调查对象中,有4 609例参加了糖尿病社区管理,管理率为45.0%(95% CI:40.8%~49.2%)。女性的社区管理率(46.9%,95% CI:42.8%~51.0%)高于男性(43.0%,95% CI:38.1%~47.9%),农村地区人群管理率(50.4%,95% CI:46.3%~54.5%)高于城市地区(41.6%,95% CI:35.5%~47.6%)。管理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P<0.01),≥65岁组管理率最高,为49.2%(95% CI:43.6%~54.7%),35~44岁组最低,为35.2%(95% CI:27.9%~42.4%)。纳入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16.7%(95% CI:13.7%~19.7%),城市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19.7%(95% CI:15.3%~24.1%),高于农村(12.8%,95% CI:9.8%~15.8%)。参与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患者治疗率为95.8%(95% CI:94.8%~96.9%)。女性患者的治疗率为97.0%(95% CI:96.0%~98.0%),高于男性(94.5%,95% CI:92.7%~96.4%)。纳入糖尿病管理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34.6%(95% CI:31.5%~37.6%),≥65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率最高,为38.2%(95% CI:33.4%~43.0%),45~54岁的患者血糖控制率最低,为34.4%(95% CI:26.7%~42.0%)。结论 中国≥35岁的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规范管理率和血糖控制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配置和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为制定控烟政策、推动我国控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125个监测点,利用电子问卷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变量,实际调查有效样本75 107人,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67 435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我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4.9%(95% CI:42.3%~47.5%)。40~岁年龄组、高中和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行政干部和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一周中每天都暴露在二手烟的比例最高为27.7%(95% CI:25.5%~29.8%)。调查场所中,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人比例最高为28.3%(95% CI:26.2%~3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和年龄人群二手烟暴露的风险不同。结论 中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依然较高,年龄和职业影响我国二手烟的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 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提高慢阻肺患者诊断治疗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检测,将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共9 120名慢阻肺患者纳入分析。基于复杂抽样设计估计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及其95% 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 40岁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为11.7%(95% CI:10.2%~13.0%),吸入药物治疗率为3.4%(95% CI:2.9%~4.0%),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为10.4%(95% CI:9.0%~12.0%),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药物治疗率最高。≥ 60岁患者的药物治疗率高于<60岁者。女性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均高于男性,有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者这2个治疗率高于无暴露者,曾经吸烟者的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高于现在吸烟者和从不吸烟者。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治疗率均高于不知晓者,有呼吸道症状者的治疗率均高于无症状者。结论 中国≥ 40岁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特别是吸入药物治疗率很低,了解自己慢阻肺患病状况、出现呼吸道症状是影响慢阻肺药物治疗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慢阻肺早期诊断,提高患者规范化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温州城乡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患病状况。 【方法】 2011年5-8月随机抽取温州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共9所学校进行整群调查。记录学生的一般资料,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计算体质指数,按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温州市中小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状况。 【结果】 共9 657名在校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5 114 名,女生4 543名,平均年龄(14.95±4.53)岁,被调查人群中超重占7.6%,肥胖占2.6%,男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状况均显著高于女生(9.8% vs 5.2%,5.2% vs 1.2%,P值均<0.01),各年龄段中以7岁儿童肥胖及超重状况最为严重(27.15% vs 7.955%),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明显高于农村(P值均<0.01)。 【结论】 温州中小学校肥胖和超重总患病约为10%,男性,尤其是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男生超重肥胖患病情况最为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Management of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in Fra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views national data on obstetric and neonatal practices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in France between 1970 and 1980. The data have been derived from national statistics and surveys on national samples of births in 1970, 1975 and 1980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1972, 1976 and 1981 in Franc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was no major difference in pregnancy outcome, but wide variations in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ir trend over time. The main differences were: in England and Wales a higher number of antenatal visit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inpatient admissions during pregnancy, a higher rate of induction, more episiotomies, a higher rate of resuscitation at birth, and admission to neonatal special care units; in France, a higher rate of caesarean sections before and during labour, some evidence of a more 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ur, and a longer hospital post-natal stay. These differences in practice reflect differences in objectives and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y point out the need for bette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obstetric and neonat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Kabale District, southwestern Uganda, to compare the efficacies of single and double doses of a combination of 400 mg albendazole (ALB) and 500 mg mebendazole (MBZ) with those of single and double doses of each drug given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ichuris trichiura. Infected pupils (n = 611) were randomised to six treatment groups. Three groups received either a single dose of ALB, MBZ or the combination (ALB+MBZ). The other three groups received either a double dose of ALB (ALB/ALB), MBZ (MBZ/MBZ) or the combination (ALB+MBZ/ALB+MBZ). All double doses were given 8 h apart. Children were followed-up weekly for 1 month. Cur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sing double doses compared with single doses (irrespective of drug; z = −4.02, P < 0.0005) as well as using the drug combination compared with single drugs (irrespective of doses; z = −7.64, P < 0.0005). Cure rates measured at Day 7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 Days 14 and 21 after treatment (Day 14, z = 9.90, P < 0.0005; Day 21, z = 7.36, P < 0.0005). Geometric mean (GM) intensities of positiv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Day 7 compared with all other subsequent days (P < 0.00005), and on Day 28 GM intensities reached pre-treatment levels (P = 0.096). Whils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egg excretion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 doses of the same drug or drug combination (F(df1) = 0.28, P = 0.60),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resulted in lower egg excretion than use of single drugs (F(df2) = 50.90, P < 0.00005). All the tested regimens of ALB and MBZ had low cure rates against T. trichiura in Uganda, but both combination treatments showed satisfactory egg reduction rates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05045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2019年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频度,为有关单位开展放射诊疗监督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法,调查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X射线诊断、介入治疗、核医学诊疗、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频度。结果 放射诊疗机构1845家,放射诊疗设备3769台,医学放射工作人员8647人。X射线诊断1843.0501万人次(应用频度594.2人次/千人口),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1300.7987万人次(应用频度419.4人次/千人口)、CT诊断460.7244万人次(应用频度148.5人次/千人口)、其他X射线诊断81.527万人次(应用频度26.3人次/千人口)。介入治疗7.1436万人次(应用频度2.3人次/千人口),核医学诊断6.681万人次(应用频度2.15人次/千人口),核医学治疗4340人(应用频度0.14人/千人口),放射治疗1.6249万人(应用频度0.52人/千人口)。结论 重庆市放射诊疗资源配置与放射诊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放射诊疗资源配置,提升放射诊疗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etrachloroethen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nd trichloroacet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urine were determined — primarily over the course of a week — for 29 persons living in the vicinity of dry-cleaning shops. The mean levels of tetrachloroethene increased during the week. In some neighbours concentrations were exceeding the German biological threshold limit value for tetrachloroethene (1000 g/l blood), persisting over the whole week in one cas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etrachloroethene in blood depended on the floor and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building where these people were living, but not of the type of system used in the dry-cleaning shops. 5 of 12 drycleaners were found to have tetrachloroethene levels exceeding the German biological threshold limit value, some of them by a considerable amount.  相似文献   

16.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和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医疗设备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医疗设备在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增加医院收益的同时,也必然出现一系列设备购置和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设备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方面提出改善意见,用以改善设备购置和设备管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我国学生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工作所获得120 275名7~18岁中小学生资料,使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分析不同群体的检出率。结果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1%(男生为9.1%、女生为5.2%)、超重率为12.2%(男生为14.6%、女生为9.8%),肥胖率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男生在9岁、女生在16~17岁稍有上升);乡村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入增长阶段,肥胖率为4.6%,超重率为9.6%;汉族儿童青少年和少数民族学生相比,肥胖率高2.3%,超重率高3.2%;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城市超重、肥胖率检出率最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华北、东北地区最高,分别高达27.9%和27.0%,而西南、华南地区较低,为13.4%和12.9%。结论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男性、小学生、乡村、汉族、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流行率较高,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防控学生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内外环境硒含量,为大骨节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在洛宁县故县镇选择历史重病区岭南村和非病区窑瓦村作为调查点,了解两村历史及目前儿童病情情况,采集两村6~12岁儿童发样各30份;以调查村为中心,排除近三年施用富硒肥的耕地,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8块农田中采集土样;每村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调查2户家庭,共10户,每户采集白面,黄面,黄豆3种主粮,每份样品不少于50 g,检测样品硒含量。结果共采集6~12岁儿童发样49份,粮样60份,土样20份。病区村与非病区村儿童发硒分别为(0.2726±0.0420)mg/kg和(0.3633±0.0744)mg/kg,土硒分别为(0.1185±0.0092)mg/kg和(0.1194±0.0194)mg/kg,黄豆硒分别为(0.0179±0.0084)mg/kg和(0.0212±0.0112)mg/kg,白面硒分别为(0.0094±0.0059)mg/kg和(0.0643±0.0194)mg/kg,黄面硒分别为(0.0116±0.0011)mg/kg和(0.0150±0.0064)mg/kg。儿童发硒,白面,黄面硒均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骨节病区内环境硒营养水平基本充足,但外环境缺硒仍然存在,因此应坚持大骨节病监测,提高病区居民膳食中硒营养水平,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趋势,巩固防治成效,实现持续消除大骨节病目标。  相似文献   

19.
营养性铁和锌缺乏症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营养素缺乏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疾病负担加重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铁和锌缺乏症每年引起约数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婴幼儿是铁和锌缺乏的高危人群,摄入不足是造成铁和锌缺乏的主要原因.6~24个月婴幼儿的铁缺乏可对其智力发育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锌缺乏是引起2岁以下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微量营养素以及应用微量营养素强化食品可减少儿童铁和锌缺乏的发生,并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应作为优先推荐的干预措施.该文就铁和锌缺乏的危害和干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体内外实验测定淀粉的消化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竹  王国栋  何梅  杨月欣 《卫生研究》2004,33(4):470-472
目的 采用体内外实验测定方法比较不同性质的淀粉 ,即可消化淀粉 (DS)和抗性淀粉 (RS)的消化吸收特性。方法 根据Englyst方法采用体外消化实验方法测定了 4种淀粉样品中DS、RS含量 ,再采用十二指肠灌注法直接将DS、RS注入到大鼠十二指肠 ,观察 4h内血糖变化 ,另采用代谢实验方法观察RS对碳水化合物和氮表观吸收率的影响 ,以及对消化酶分泌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 ,4种淀粉样品中以普通市售玉米淀粉DS含量最高 ,而马铃薯淀粉中 76 %为不消化的RS。动物实验表明 ,DS在十二指肠灌注后1 2 0min内血糖达到最大峰值 ;RS吸收相对缓慢 ,但总表观吸收率仍可达 96 %以上。另外RS可促进粪氮排出 ,降低氮表观吸收率 ,并可改变胃液和胃蛋白酶分泌。结论 利用体内外实验方法证明RS吸收缓慢但相对完全 ,部分佐证了Englyst以消化时间 1 2 0min作为界定DS和RS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