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山东省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对确定的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并计算出体质指数和腰臀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当体质指数(kg/m2)在18.5~23.9,24~27.9,≥28时,血压均值分别是123.5/76.1,128.8/80.0,134.5/85.6mmHg,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是15.65%,26.38%和43.78%。当体质指数≥24和/或腰围≥85cm(女性≥80cm),血压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结论 血压均值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上升.二者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18~79岁3266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慢性疾病病史资料等,也进行体格测量。通过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I、WC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新检出高血压患病率为19.80%(标化率为16.30%);不同性别人群BMI、WC组间血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性别人群BMI、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0);随着BMI、WC增加,男女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均上升,且BMI和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分别增加0.66(OR=1.66,95% CI:1.57~1.75)和0.56(OR=1.56,95% CI:1.48~1.65),女性人群分别增加0.50 (OR=1.50,95% CI:1.42~1.57)和0.57(OR=1.57,95% CI:1.49~1.66)。结论 BMI、WC与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密切相关,且BMI对男性人群患病危险性影响更大,WC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我国成年人血糖水平现状,探讨BMI、腰围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数据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区(县)选取≥18岁常住居民,以面对面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危险因素信息、BMI、腰围和血糖水平等。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组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血糖水平,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BMI及腰围与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77 816名研究对象,我国成年人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73±1.46)mmol/L、(5.37±0.83)%,其中,均以≥60岁年龄组最高,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1),城市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略高于农村(P<0.001);平均FPG和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均随BMI和腰围的增长而增高(P<0.001)。多重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每增加1 kg/m2,未诊断为糖尿病、新诊断为糖尿病和自报已诊断为糖尿病的FPG分别增加0.019 mmol/L(P<0.001)、0.021 mmol/L(P=0.163)和0.028 mmol/L(P=0.088);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15%、0.050%和0.033%(均P<0.001)。腰围每增加1 cm,亚人群的FPG分别增加0.008 mmol/L(P<0.001)、0.014 mmol/L(P=0.004)、0.023 mmol/L(P<0.001);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06%、0.019%、0.019%(均P<0.001)。腰围的标准化β值均高于BMI。结论 未被诊断为糖尿病且BMI或腰围高于正常值的成年人是重点防控人群。腰围预测血糖水平的能力高于BMI,应加大举措提高腰围知晓率,有助于实现各人群维持血糖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 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 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 454人发生≥ 1种上述慢性病,26 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 ≤ 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 ≤ BMI < 28.0 kg/m2)和肥胖(BMI > 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 CI:1.24~1.27)和1.59(95% 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 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以4552例18~60岁参加2000年调查、当时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并且2004年调查被随访到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基线BMI和WC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以及BMI和WC4年间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随访4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01%和13.52%。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增加。与BMI和WC均不肥胖者相比,BMI超重/肥胖并且WC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最高(男性,RR=2.840,95%CI:2.139~3.771;女性,RR=2.734,95%CI:2.050~3.647)。调整了其它协变量后,4年中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141和0.109倍;WC每增加1cm,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038和0.035倍。结论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体质指数和腰围联合使用可增强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成年人体质指数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成年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人群BMI的分布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成年人(≥18岁)BMl分布特点,了解其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营养问题及高危人群,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成年居民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江苏省南京市成年居民人体质数(BMI)和腰围(WC)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2004年7月开展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的35岁~居民的慢病相关调查及体格检查,对无高血压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2007年10月完成项目终期调查。结果 2007年与2004年相比,男、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6.0%和5.4%;BMI、WC均值及舒张压均值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增加。与BMI和WC均不超标者相比,超重且伴腹部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关性最高(男性:RR=1.74,95%CI=1.19~1.32;女性:RR=2.471,95%CI=1.42~4.03。结论 超重和腹部肥胖是罹患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BMI、WC的增长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并且BMI和WC的升高均可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 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BMI和腰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 最终纳入502 09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 随访期间记录肾结石导致的首次住院共12 396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以BMI(kg/m2)20.5~22.4者为参照组, <18.5、18.5~20.4、22.5~23.9、24.0~25.9、26.0~27.9、28.0~29.9、≥30.0者的风险比(HR)(95%CI)依次为:0.96(0.87~1.05)、0.94(0.88~1.00)、1.11(1.05~1.17)、1.25(1.18~1.32)、1.29(1.21~1.37)、1.39(1.28~1.50)、1.54(1.40~1.71);BMI每增加1 kg/m2, 肾结石住院风险的HR值增加4%(HR=1.04, 95%CI:1.04~1.05)。与腰围(cm)75.0~79.9者相比, ...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MS)是中老年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于2009年8月进行调查,探讨昌平区居民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与MS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三酰甘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凹线评价BMI和WC对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价值。方法以2008年7至9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93人(男性707人、女性386人)为研究对象,检测身高、体重、腰围和血三酰甘油水平。比较三酰甘油正常组与异常组BMI和WC的差异。建立BMI和WC的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及曲线上各界值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男女性三酰甘油异常率分别为33.5%和8.3%。三酰甘油异常者的BMI和WC明显大于三酰甘油正常者(P〈0.01)。以BMI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28±0.041、女性为0.708±0.021,最佳界值点:男性为24.5、女性为22.5;以WC诊断高三酰甘油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90±0.042,女性为0.714±0.020,最佳界值点:男性为86cm,女性为77cm。结论BMI和WC与三酰甘油水平均相关。BMI和WC是预测高三酰甘油血症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各亚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CKD者,最终纳入480 430例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和腰围为基线测量。将满足以下任意一种诊断定义为总CKD事件:糖尿病肾病(DKD)、高血压肾病(HTN)、肾小球肾炎(GN)、小管间质性肾炎(CTIN)和梗阻性肾病(ON)、其他病因导致的肾病、慢性肾衰竭。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暴露因素与各结局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随访(11.8±2.2)年,随访期间共记录5 486例新发总CKD事件,其中DKD 1 147例,HTN 340例,GN 1 458例,CTIN 460例,ON 598例,其他病因导致的肾病418例,慢性肾衰竭1 065例。调整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线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以及腰围后,与BMI(kg/m2)分类为正常(18.5~23.9)的研究对象相比,体重过低(<18.5)、超重(24.0~27.9)和肥胖(≥28.0)的研究对象总CKD发病的风险比(HR)值(95%CI)分别为1.42(1.23~1.63)、1.00(0.93~1.08)和0.98(0.87~1.10)。按腰围进行分层后,在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男性<85.0 cm、女性<80.0 cm)中,BMI与总CKD发病风险呈负相关(HR=0.97,95%CI:0.96~0.99);在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中,两者呈正相关(HR=1.03,95%CI:1.01~1.05)。BMI与GN的关联类似总CKD。BMI每增加1.0 kg/m2,HTN发病HR值(95%CI)为1.12(1.06~1.18)。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腰围:男性85.0~89.9 cm、女性80.0~84.9 cm)和中心性肥胖的研究对象总CKD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1.26(1.16~1.36)和1.32(1.20~1.45)。腰围与除HTN和CTIN外的所有亚型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结论 BMI分类的体重过低和中心性肥胖是总CKD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和腰围与不同CKD亚型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  相似文献   

16.
腰围和体质指数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o WS  Guo ZR  Hu XS  Zhou ZY  Wu M  Zhang LJ  Liu JC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1):1012-1016
目的 探讨腰围(WC)和BMI在2年随访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02年1月,对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综合防治研究队列人群中随访时间满2年的5888名对象进行第1次随访,完成随访4582名,并于2006年3月对随访时间满5年及参与了第1次随访的对象进行了第2次随访,完成2次随访的对象共3847名,其中满足条件的共2778名基线血压正常对象被纳入分析.基线时WC或BMI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非正常者以及基线WC或BMI不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依旧不正常者定义为非控制组;基线WC或BMI非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正常以及基线WC或BMI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依旧保持正常者定义为控制组.以第2次随访时是否为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高血压=1,正常血压=0).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互调整的WC和BMI差值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以及按照WC和BMI控制与否分层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并计算相应的OR和RR值及95% CI值.结果 2778名研究对象中,新发高血压660例.WC差值和BMI差值以连续型变量进入模型作相巨调整时,男女性中高血压发病与WC差值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 CI:1.01~1.05;女性:OR=1.04,95%CI:1.02 ~1.06),而与BMI差值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CI:0.97~1.11;女性:OR =0.98,95% CI:0.93~1.03).不论基线WC正常与否,非控制组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高于控制组人群(基线WC正常组:RR=1.41,95% CI:1.01~2.39;基线WC非正常组:RR =4.41,95% CI:1.66 ~9.80).而在基线BMI非正常组中,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 CI:0.88 ~2.02).当WC得到控制,BM1控制与否对高血压发病风险无明显影响(男性:RR=1.03,95% CI:0.36~2.96;女性:RR =1.02,95% CI:0.70~5.85),WC未得到控制时,即使BMI得到控制,高血压发病风险仍会明显增加(男性:RR =4.03,95% CI:1.61~10.09;女性:RR=1.55,95% CI:1.13 ~3.60).结论 WC和BMI的控制均可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而相比于控制BMI,控制WC对降低高血压风险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