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DRD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0497、rs6275以及rs1799978)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使用Quanto软件估算样本量至少180人。实际共纳入美沙酮维持治疗者257人,其中低剂量对照组89人,高剂量病例组168人。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既往吸毒状况以及服药状况等信息,并对其进行DRD2基因分型,以探讨DRD2基因的多态性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关联性。结果 DRD2基因rs6275位点基因型在不同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基因携带者相比于TT基因携带者(OR=0.338,95% CI:0.115~0.986),TC+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于TT基因型携带者(OR=0.352,95% CI:0.127~0.975)可能需要更低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尚未发现rs6275位点的等位基因,rs1800497位点、rs1799978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各遗传模型下的基因型在不同美沙酮治疗剂量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D2基因rs6275位点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有关联。尚未发现rs1800497位点、rs1799978位点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IKZF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SLE 213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34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KZF3基因多态性。在多个遗传模型(加性、隐性、显性)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MDR),分析基因与疾病易感性、疾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IKZF3基因rs114509391位点CA基因型的个体较AA基因型的个体患SLE的风险下降(OR=0.14,95%CI:0.03~0.56,P=0.006);且在显性模型仍存在统计学意义(OR=0.26,95%CI:0.09~0.81,P=0.02)。分层分析提示rs9635726和rs9909593两位点可能与SLE发病也存在关联。表型研究显示,rs907091位点与肾脏损害(加性模型:OR=0.59,95%CI:0.35~0.98,P=0.043)、抗SSB抗体阳性(显性模型:OR=0.41,95%CI:0.18~0.96,P=0.040)相关;rs9909593位点GG、GA基因型的患者出现抗SSB抗体阳性的风险也较AA基因型患者下降(OR=0.37,95%CI:0.16~0.88,P=0.025)。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研究位点为功能位点。结论 IKZF3基因rs114509391、rs9635726和rs9909593可能与SLE易感性相关,rs9909593、rs907091与SLE的临床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icroRNA合成通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头颈鳞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年龄(±5岁)、性别频数匹配的576例头颈鳞癌患者和1 552名健康对照。应用Illumina Infinium BeadChip平台检测microRNA合成通路上DICER1GEMIN3PIWIL1的8个潜在功能性SNP位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头颈鳞癌间的关联。结果 PIWIL1 rs1106042(G>A)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携带rs1106042 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个体发生头颈鳞癌的风险降低(相加模型:aOR=0.73,95% CI:0.57~0.93, P=0.011);分层分析显示,rs1106042 A等位基因在年龄≥60岁、女性、非吸烟、非饮酒、口腔癌亚组中具有降低肿瘤发病风险的效应(P<0.05)。结论 PIWIL1基因的潜在功能SNP位点可能与中国人群头颈鳞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一步明确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第4成员(TNFSF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无症状颈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作用,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 利用颈动脉超声筛选无脑卒中症状和体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510例(病例组),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无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健康体检人群485例(对照组),采用TAQMAN-PCR方法检测TNFSF4基因SNP rs3850641、rs3861950基因型。结果 两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TNFSF4基因rs3861950位点CC/T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7.1%/57.8%和2.8%/6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8,P< 0.000 1);C/T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OR=1.41,95%CI:1.12~1.76)。TNFSF4 基因rs3850641位点AA/GG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68.7%/3.4%和64.8%/31.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P=0.42);A/G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225;OR=1.16,95%CI:0.92~1.46)。结论 TNFSF4基因SNP位点rs3861950可能与中国湖南省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发生密切相关。TNFSF4基因多态性可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NPLA3、TM6SF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对HBV相关肝癌(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HBV-HCC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CHB)、肝硬化患者(LC)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应用飞行质谱技术检测patatin样磷脂酶域3(PNPLA3)基因位点rs738409和6号跨膜超家族成员2(TM6SF2)基因位点rs5854292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利用在线SNP stats寻找基因多态性的最优赋值方法;检验SNP是否符合哈-温(H-W)遗传平衡定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NPLA3和TM6SF2多态性及吸烟、饮酒因素对HBV-HCC的影响,采用叉生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因-基因、基因-吸烟、饮酒交互作用对HBV-HCC的影响。结果 H-W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CHB组rs738409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不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χ2=11.980,P<0.005),CHB组rs58542926位点、HBV-HCC组和LC组rs738409和rs58542926位点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调整年龄、性别的影响后,与健康体检者相比,HBV-HCC组rs58542926突变的OR=1.659,95% CI:1.026~2.684,P=0.039。与CHB组相比,HBV-HCC组饮酒的OR=1.680,95% CI:1.121~2.519,P=0.012。与LC组相比,HBV-HCC组饮酒与吸烟的OR值(95% CI)分别为1.539(1.071~2.213)和1.453(1.005~2.099)。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BV-HCC组与CHB+LC组相比,rs738409与rs58542926交互作用的叉生分析相加模型OR=1.548(U=1.885,P=0.029),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OR=1.658(P=0.024);饮酒与rs738409的交互作用叉生分析,饮酒且rs738409突变相加模型OR=1.811(U=1.965,P=0.024),相乘模型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吸烟与饮酒的交互作用OR=1.756(P<0.001)。结论 TM6SF2基因突变、吸烟、饮酒是HBV-HCC的危险因素,PNPLA3与TM6SF2基因都突变、饮酒并且吸烟是HBV-HCC的危险因素。PNPLA3的单基因突变可以减弱饮酒对HBV-HCC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ADRβ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rs2298423和rs6986132在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新疆地区维族(n=362)和汉族(n=653)健康体检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rs2298423三种基因型在维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TT型76.5%、GT型22.1%、GG型1.4%,汉族人群分别为TT型74.7%、GT型23.3%、GG型2.0%,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2)rs6986132三种基因型在维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81.5%、AG型16.6%、AA型1.9%,汉族人群分别为GG型59.6%、AG型33.7%、AA型6.7%,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3)维族人群rs2298423基因型亚组间的TC、L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携带GG或GT基因型者较TT基因型有更高的TC、LDL-C水平(P< 0.01),而汉族人群则无差异.两族人群rs6986132基因型亚组间TC、LDL-C、TG、H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尿素氮、SCr、FPG、TG、吸烟史、饮酒史混杂因素后,维族人群GG或GT基因型携带者较TT基因型携带者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增高(OR=3.140,95%CI:1.270~7.764,P=0.013),LDL-C水平升高的风险增高(OR=3.818,95%CI:1.761~8.280,P=0.001).(4)rs2298423和rs6986132共构建3个单倍型,其中维族人群T-G单倍型的分布明显高于汉族(P< 0.001),汉族人群T-A单倍型的分布明显高于维族(P< 0.001).结论 新疆维、汉族人群间ADRβ3基因标签SNP的分布频率有差异,维族人群rs2298423多态性与血清TC、LDL-C水平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该两指标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维)族人群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YP1A1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实时PCR对293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4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YP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4886605, rs12441817, rs4646422, rs1048943)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 维族人群病例组和对照组rs488660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rs4886605显性模型(CC vs. CT+T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4886605的CC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者(总体:OR=0.368, 95%CI:0.185~0.530, P=0.018;男性:OR=0.350, 95%CI:0.235~0.568, P=0.015)。病例组和对照组rs12441817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的rs12441817显性模型(TT vs. CT+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12441817的T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CC基因型者(总体:OR=0.253, 95%CI:0.231~0.546, P=0.016;男性:OR=0.241, 95%CI:0.132~0.478, P=0.002)。结论 新疆维族人群CYP1A1基因多态性rs4886605、rs12441817的2个位点与发生冠心病相关。rs4886605的CC基因型、rs12441817的TT基因型可能是该人群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布依族、苗族和水族等)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基因rs3077和rs9277535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募集布依族、苗族和水族等共计256例HBV感染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142例HBV自限性感染者和13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HLA-DP基因rs3077和rs9277535位点进行分型。结果 HBV感染组、HBV自限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HLA-DP基因rs9277535位点的等位基因在HBV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3077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模型下各组之间基因型频率比较:HLA-DP基因rs9277535位点在HBV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显示,AA+AG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为乙型肝炎(乙肝)易感的保护因素(OR=0.645,95%CI:0.421~0.988);rs3077位点在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分层后的显性模型下显示,男性携带rs3077位点CC+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为乙肝易感的保护因素(OR=0.493,95%CI:0.266~0.916);rs9277535位点在显性模型下各组比较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布依族、苗族和水族人群中比较各组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HLA-DP基因rs3077位点的基因型在布依族HB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6,P=0.036)。结论 HLA-DP基因rs9277535位点携带A等位基因可能是乙肝易感的保护因素,男性携带rs3077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乙肝易感的一个保护因素,rs3077和rs9277535位点多态性与HBV的自限性感染可能无关。HBV感染者HLA-DP基因rs307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民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在201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中检测cPLA2家族基因上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结果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传递不平衡分析(TDT)、单倍型分析和多位点联合分析.结果 各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RR和TDT分析表明,检测的10个SNPs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性(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由同一染色体上各位点组成的单倍型与精神分裂症均无关联性(P>0.05).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显示,rs2162886与rsl668589,rs891014与rsl668589,rs2307279与rs7542180位点的联合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χ2=6.913,P=0.032;χ2=8.393,P=0.015;χ2=8.447,P=0.038).结论 cPLA2家族基因中存在多个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的易感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北京市猩红热及咽部感染患者A组链球菌(GAS)超抗原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猩红热及咽部感染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GAS分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超抗原基因(speA、speC、speG、speH、speI、speJ、speK、speL、speM、smeZ和ssa),PCR法扩增后测序确定GAS的emm基因型别。结果 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采集的6 801份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377株GAS菌株(阳性率5.5%)。超抗原基因speC、speG、speH和speK的检出率3年间出现较明显变化。共检测到45种超抗原基因谱,占比较高的2种超抗原基因谱在emm1和emm12型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196,P<0.001;χ2=72.310,P<0.001)。超抗原speA、speH、speI和speJ在emm1和emm12型GAS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54,P<0.001;χ2=52.31,P<0.001;χ2=58.43,P<0.001;χ2=144.70,P<0.001)。结论 2015-2017年北京市猩红热及咽部感染患者GAS超抗原基因speC、speG、speH和speK的检出率有较明显变化,speA、speH、speI和speJ在emm1和emm12基因型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GAS菌株所携带的超抗原基因谱更宽,但主要流行谱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湖南省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白细胞介素-28B(IL-28B)和平衡性核苷转运载体1(ENT1)基因多态性与HCV自发清除的关系。方法 对湖南省10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的IL-28B和ENT1基因位点(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和rs760370)进行分型, 比较其在慢性肝炎组和自发清除组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 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 IL-28B基因rs12980275、rs12979860和rs8099917位点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AA、CC和TT型, 均占84.1%。3个位点高度连锁不平衡(r2>0.94), 慢性肝炎组和自发清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携带IL-28B主要基因型的感染者更易发生HCV自发清除。ENT1基因的rs760370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8B基因AA、CC和TT型与HCV自发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间质金属蛋白酶-9(MMP-9)-1562C/T(rs3918242)以及MMP-2-1306C/T(rs2438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遗传易感性以及与中心性肥胖交互作用。方法 对545例NAFLD患者和636例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rs24386以及rs3918242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脂肪肝发病易感性关系,利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GMDR)法分析rs3918242、rs243865与中心性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 MMP-9 rs3918242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增加(OR=1.67,95%CI:1.32~2.12,P=0.001;调整OR=1.65,95%CI:1.31~2.01,P=0.008);而MMP-2 rs243865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降低(OR=0.68,95%CI:0.53~0.86,P=0.001;调整OR=0.66,95%CI:0.49~0.90,P=0.007)。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结果显示,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P=0.001)。利用非条件logistic校正年龄、性别、腰围、BMI、LDL-C、HDL-C、FPG、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分析显示,携带rs3918242 TT/CT基因型中心性肥胖个体罹患NAFLD的风险高于携带CC基因非吸烟个体(OR=4.50,95%CI:2.78~7.17,P=0.007)。结论 MMP-9基因的rs3918242以及MMP-2基因的rs243865与NAFLD患病罹患风险紧密相关,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rs2856718和rs9275572两个位点突变是否与HBV感染的不同结局有关。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收集825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其外周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D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LA-DQ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结果 携带HLA-DQ基因rs2856718G(524例)和rs9275572A(369例)的个体感染HBV的风险降低(OR=0.702,95%CI:0.558~0.856,P=0.001;OR=0.548,95%CI:0.365~0.847,P=0.005),且HBV自然清除能力强(OR=0.589,95%CI:0.478~0.892,P=8.81×10-3;OR=0.673,P=0.014,95%CI:0.457~0.860)。携带rs9275572A的个体由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进展到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OR=0.759,95%CI:0.538~0.914,P=0.041)。结论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HLA-DQ的两个SNP位点(rs9275572和rs2856718)与HBV感染后的不同结局有关,rs9275572A和rs2856718G为HB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在HBV自然清除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HBeAg与新生儿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含量的关系以及对增加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70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分娩情况等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检测母婴外周血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新生儿外周血Treg等免疫细胞含量。结果 母亲HBeAg阳性是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4.08,95% CI:1.89~8.82);母亲HBeAg阳性者新生儿Treg含量高于阴性者(Z=2.29,P=0.022);按母亲HBeAg滴度分为5组,各组间新生儿Treg、HBeAg及母亲HBV DNA随母亲HBeAg滴度增高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73,P<0.001;χ2=181.60,P<0.001;χ2=183.09,P<0.001)。偏相关分析中控制母亲HBV DNA以及新生儿HBeAg后,母亲HBeAg与新生儿Treg呈正相关(rs=0.19,P=0.039)。新生儿Treg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CD4+T淋巴细胞含量为负相关(rs=-0.21,P=0.017;rs=-0.23,P=0.009)。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HBeAg可能通过上调新生儿Treg含量,影响树突状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的功能及其对HBV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免疫球蛋白G(IgG) N-糖基结构谱型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以2012年1-6月在北京市宣武医院体检的669名居民为研究对象,留取空腹静脉血5 ml,对IgG N-糖基进行分离、纯化、标记后,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IgG N-糖基进行检测,最终得到24个色谱峰,每个峰代表不同的糖基结构。不同性别人群的糖基结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69名参与者中男性235人(35.13%),女性434人(64.87%),平均年龄为(44.23±9.82)岁。女性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FnZ=-2.192,P=0.028)高于男性;女性半乳糖基化水平G0nZ=-7.898,P<0.001)、G1nZ=-2.343,P=0.019)低于男性,而G2nZ=-8.414,P<0.001)水平高于男性;女性唾液酸化水平FtotalS1/FtotalS2(Z=-5.049,P<0.001)、FS1/FS2(Z=-3.336,P=0.001)高于男性。结论 IgG N-糖基结构水平可能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rs155209和受体活性蛋白1(RAMP1)rs3754701两个基因位点突变是否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预后有关。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31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收集其抗凝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SNPs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GRP及RAMP1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的关系。结果 携带RAMP1基因rs3754701T者更容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OR=2.277,95% CI:1.386~3.741,P=0.001;OR=1.694,95% CI:1.073~2.675,P=0.024),而携带CGRP基因rs155209C者更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OR=0.150,95% CI:0.083~0.271,P<0.001;OR=0.583,95% CI:0.367~0.925,P=0.022)。结论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GRP基因的rs155209和RAMP1基因的rs3754701位点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有关,rs3754701T在干扰素治疗后的DNA应答和ALT应答中起保护作用,而rs155209C携带者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汉族居民烟草、酒精使用情况及其分布特征,为民族地区改善戒烟、限酒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法,抽取宁夏地区≥18岁居民6 476人进行入户调查。烟草和酒精使用障碍根据国际疾病分类-10(ICD-10)标准采用复合型国际诊断交谈表3.0(CIDI 3.0)中文版评估。结果 共有5 811名受访者完成全部调查,目前吸烟率为19.15%,其中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44.73% vs. 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93.25,P< 0.001);男性中回族吸烟率低于汉族(33.19% vs. 5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9,P< 0.001)。男性烟草依赖患病率为1.75%,回、汉族男性烟草依赖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58)。目前饮酒率为5.78%,其中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12.48% vs.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94,P< 0.001);男性中回族饮酒率低于汉族(4.71% vs. 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3,P< 0.001);男性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6.03%,男性回族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低于汉族(3.50% vs. 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P< 0.001)。结论 宁夏地区回族成年人烟草和酒精使用率低于同地区汉族,当地的回族文化对减少人群烟草、酒精使用可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谱,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临床药物选择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既往收集的MDR-TB 167株,采用lysX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微孔板药敏法及BACTECTM MGIT 960TM液体培养法对其进行13种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MDR-TB菌株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及药物交叉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结果 167株MDR-TB菌株对除异烟肼、利福平外11种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为95.81%,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比例为31.14%(52/167),广泛耐药结核病比例为6.59%(11/167)。北京基因型中链霉素耐药率高于非北京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2,P<0.05),非北京基因型中pre-XDR比例高于北京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2,P<0.05);氧氟沙星耐药率和吡嗪酰胺耐药率在现代北京基因型与古典北京基因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和χ2=3.912,P<0.05)。利福平与利福布汀存在交叉耐药,交叉耐药率为86.23%,且不同程度利福平耐药组间利福布汀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12,P<0.05)。氧氟沙星耐药与莫西沙星耐药有相关性、阿米卡星耐药与卡那霉素耐药有相关性,r分别为0.87和0.91。结论 MDR-TB菌株对11种抗结核药物呈高度耐药,且同类型药物之间交叉耐药较为严重;北京基因型菌株是MDR-TB的主要流行菌株,与链霉素耐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GDM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频数匹配非GDM孕妇作为对照组,最终纳入324例病例和318例对照,提取孕妇外周血DNA并进行基因分型,应用min P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G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min P法结果显示,FTO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无关(P>0.05)。在调整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且调整多重比较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FTO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中,携带rs11075995位点TT基因型与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95% CI:0.35~0.89),携带rs3826169位点G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 95% CI:0.35~0.88),携带rs74245270位点GA基因型(OR=0.69,95% CI:0.49~0.98)、GA或AA基因型(OR=0.70,95% CI:0.50~0.97)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均是GDM的保护因素;相反,携带rs74018601位点GA基因型(OR=1.51,95% CI:1.07~2.12)、GA或AA基因型(OR=1.46,95% CI:1.06~2.02)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7205009位点AA基因型(OR=1.83,95% CI:1.18~2.86)、GA或AA基因型(OR=1.53,95% CI:1.08~2.19)与携带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9888758位点A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1.43,95% CI:1.02~2.00),均是GDM的危险因素。结论 FTO基因rs11075995、rs3826169、rs74245270、rs74018601、rs7205009与rs9888758位点多态性与GDM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多态性与人群感染HCV的关联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 679位研究对象(503位吸毒者和1 176位高危血源性暴露者)。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人群感染HCV的相关因素,通过TaqMan-MGB探针法对NF-κB1基因rs72696119和REL基因rs1303123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HCV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在吸毒人群中,女性吸毒者(OR=0.408,95% CI:0.308~0.767)HCV易感性更低,而静脉注射吸毒(OR=8.817,95% CI:5.577~13.937)以及吸毒时间>5.5年(OR=2.891,95% CI:1.824~4.583)则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在高危血源暴露人群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OR=0.613,95% CI:0.429~0.876)是该高危人群感染HCV的保护因素,而女性(OR=3.431,95% CI:2.360~4.988)则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在总人群中,携带NF-κB1 rs72696119 GG基因型的个体更易感染HCV(OR=1.412,95% CI:1.035~1.927)。总人群中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72696119与HCV感染途径、性别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在高危人群中,相关的行为因素和NF-κB1基因rs72696119多态性与HCV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