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死亡主要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相关数据,对当地历年抗病毒治疗病死人员基本信息、生存时间、CD4淋巴细胞计数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共计1 722名艾滋病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41人,累计病死率为8.19%;死亡的患者平均生存452 d,40.42%(57/141)在抗病毒治疗第1 a死亡。死亡患者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分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地抗病毒治疗病人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1 a,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病人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对湖南省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9月-2006年10月共有2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有40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40例死亡病例中,37例(92.5%)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例(5%)死亡原因不明,1例(2.5%)意外死亡;接受治疗前CD4细胞计数CD4细胞最小值为2个/μl,最大值为242个/μl,平均为45.5个/μl,并且已经有了机会性感染;从接受治疗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最小3d,最长975d,30例(75.0%)的治疗时间小于180d。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水平过低及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死亡原因,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苏省2005—2011年期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68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死亡,其中男女比例为2.57∶1,4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64.8%,死亡病例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占85.1%;治疗未满6个月的死亡病例为96例,占57.1%。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50的病例95例,占56.5%,早期死亡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结论江苏省艾滋病死亡原因多为艾滋病相关疾病,早期治疗能降低艾滋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温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收集相关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全市累计治疗死亡病例94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55.55±15.27)岁,男性占86.2%,女性占13.8%,治疗病死率为7.2%,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18.0%,CD4+T淋巴细胞51-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7.5%,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病人病死率为2.6%;大部分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总病例的59.6%;在治疗3个月内死亡占54.2%,12个月内死亡的占70.2%。结论温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治疗时机较晚,应加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不同免疫重建水平HIV感染者的基线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差异。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随访超过24个月成年初治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200~350和>350个/µl的不同水平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采用Kruskal-Wallis Hχ²检验分析不同组的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 900例,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分别为385例(9.9%)、1 206例(30.9%)和2 309例(59.2%)。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TG、TC、FPG、AST、ALT及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合并肺结核、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播散性真菌病、食管念珠菌病、肺外结核、皮炎、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毛状白斑、持续腹泻 ≥ 1个月及持续或间断发热 ≥ 1个月等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占比明显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RT后获得不同免疫重建水平的HIV感染者基线生化指标和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存在明显差异,需加强基线异常生化指标的监测和合并症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381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7所省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收集2009-2010年艾滋病住院死亡患者的死因及相关医疗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是否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的影响因素。结果7所医院共收集381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医疗及死因信息,患者以男性为主(82.4%),30~45岁占多数,生前曾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者占32.3%。252例(66.1%)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其中机会性感染占92.4%,以结核菌、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为主。在非艾滋病相关死亡原因中,前三位依次是非艾滋病相关感染、肝炎、非艾滋病相关肿瘤,分别占29.5%、22.5%、10.1%。患者死亡前一年内有注射吸毒行为、未接受ART、合并机会性感染、未合并肝炎及死亡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的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风险较高。结论机会性感染、非艾滋病相关感染、肝炎是艾滋病患者最主要的前三位死因,接受ART的患者死于非艾滋病相关原因的风险低于未接受ART者,且治疗时间越长,死于非艾滋病相关原因的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已经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迄今已被证实的最有效的控制病毒复制的方法之一[1].自2003年12月开始,辽宁省实行国家统一的免费抗病毒治疗,截至2012年12月底,累计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HIV/AIDS)1 819例,现对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苏州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效果。方法收集苏州市2012年前纳入治疗的57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评价其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情况。结果 576例接受ART者中,治疗后HIV完全抑制率为84.2%,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完全抑制率上升(χ2趋势=10.331,P=0.001)。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中位数为220/μL(QR:213/μL),免疫学失败率为10.2%,治疗时间越长,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加数越大(F=48.475,P0.01)。治疗6个月后,79.3%的HIV/AIDS病毒学和免疫学均应答,5.4%的均失败。结论苏州市接受ART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重视失访和死亡者的分析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其病死率极高.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国粹,中医专家们经过多方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的生活质量,提高患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两种艾滋病病毒(HIV)新近感染检测方法区分出HIV新近感染人群,探讨不同感染途径新近感染人群的死亡速度。方法采用ML-PA、BED-CEIA两种HIV-1新近感染检测方法对2006-2011年新报告的HIV/AIDS进行检测,对不同感染途径HIV/AIDS新近感染人群中位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对2006-2011年2 018例新报告的HIV/AIDS采用ML-PA进行HIV-1新近感染检测,得出新近感染64例(3.17%,95%CI:2.41%~5.58%),其中累计死亡3例(4.69%,95%CI:4.17%~5.29%),性、吸毒感染死亡分别2例、1例;对2009-2011年388例新报告的HIV/AIDS采用BED-CEIA进行HIV-1新近感染检测,得出新近感染35例(9.02%,95%CI:6.17%~15.19%),其中累计死亡2例(5.71%,95%CI:4.94%~6.48%),2例均为异性途径感染死亡。结论两种实验室HIV新近感染检测方法区分出的不同感染途径HIV/AIDS新近感染人群中位生存时间均大于2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开发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与能力评价指标。方法 采用改良的Delphi法,选择艾滋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领域的专家40人进行咨询。结果 专家平均年龄48.5±10.33岁,全部具有副高或副处以上职称、职务,大部分工作20年以上;咨询意见回收率分别达到95.0%、82.5%和72.5%,专家权威系数达到0.8264,采用专家选择率、均数、满分率、变异系数作为标准进行指标筛选后,确定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92项。一级指标协调系数在0.16~0.4之间,权重系数在0.2909~0.3151之间。结论 专家积极可靠,指标筛选过程比较规范,指标比较全面、可靠,可用于实践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that illustrat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HIV/AID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programs. We describe the central role that public access to antiretroviral (ARV) medication has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fficacy of HIV/AIDS prevention programming in Khayelitsha, a resource-poor township in the Western Cape of South Africa. We document the range of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in Khayelitsha since the early 1990s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ARV availability on prevention efforts and disease stigma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data collection.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suggest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 (MTCT) prevention programs in 1999 and the three HIV treatment clinics run by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 in 2000 were turning points in the region’s response to the HIV/AIDS epidemic. These programs have provided incentives for HIV testing, galvanized HIV/AIDS educators to reach populations most at risk, and decreased the HIV incidence rates in Khayeltisha compared to other areas in the Western Cape. Lessons learned in Khayelitsha about the value of treatment availability in facilitating prevention efforts can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HIV/ AIDS in other resource-poor area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入组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且年满16周岁的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3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平均年龄(36.0±9.9)岁,62.4%是男性,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66.2%).病例平均随访治疗时间为21.7个月,绝大部分病例依从性>90%,即平均每月漏服次数不足1~5次.抗病毒治疗后,第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5、0.94、0.93、0.92和0.9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传播途径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之间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艾滋病患者低(HR=0.16,95%Cl:0.09~0.28)、经母婴传播等途径(不包括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者低(HR=0.35,95%Cl:0.13~1.00).结论 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较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死亡的HIV/AIDS病例(死亡病例)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ART后死亡病例相关信息,采用SPSS 23.0软件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分析死亡病例的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经ART后共6 267例HIV/AIDS死亡,生存时间M=23.85(QR:6.87~50.46)个月。ART<6个月、7~12个月和13~24个月死亡病例分别为1 441例(23.00%)、652例(10.40%)和1 052例(16.79%),>24个月死亡病例数减少;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死亡5 085例(81.1%),非艾滋病相关死亡799例(12.7%),意外死亡179例(2.9%),自杀死亡109例(1.7%),2003-2015年历年死因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27,P<0.01)。ART后12、36、60和120个月时,病例的生存率分别是66.59%、36.62%、19.24%和0.64%。相比于单采血浆感染途径,性途径感染的病例HR值(95% CI)为1.602(1.483~1.732),相比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 350个/μl,CD4<50个/μl的病例HR值(95% CI)为2.320(2.119~2.539),相比于更换二线ART方案,未更换者HR值(95% CI)为3.312(3.083~3.558)。结论 病例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ART前6个月,随着ART时间的延长,生存率提高,死亡病例数减少。而性途径感染、基线CD4水平低、未更换二线ART方案可能是HIV/AID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6.
朵林  张芸  李蕾 《卫生软科学》2006,20(5):506-507
一个人口170万,孕产妇HIV感染率高达37.4%的非洲国家,艾滋病使全国人均期望寿命由67岁下降到现在的近40岁,全国有30万人感染了HIV,有11万人需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有4万名艾滋病孤儿。政府将控制艾滋病视为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多部门合作、综合干预及有效的国际合作,使艾滋病得到了初步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新报告HIV/AIDS短期内死亡(诊断后一年内的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时间趋势和相关影响因素, 为制定降低HIV/AIDS病死率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对2011-2020年新报告的15岁及以上的HIV/AIDS短期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短期内死亡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HIV/AIDS短期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新报告HIV/AIDS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的比例为10.68%。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短期内死亡比例呈快速下降趋势, 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 95%CI)为-9.95(-11.29~-8.5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男性[OR (95% CI)= 1.60(1.57~1.63)]、年龄≥30岁[30~ < 45岁年龄组: OR (95% CI)=1.89(1.83~1.95);45~ < 60岁年龄组: OR (95% CI)=2.73(2.64~2.81);≥60岁年龄组: OR (95% CI)=4.39(4.25~4.5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 (95% CI)=1.59(1.55~1.63)]、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OR (95% CI)=1.81(1.76~1.86)]和注射毒品[OR (95% CI)=1.86(1.77~1.96)]、通过医疗机构[OR (95% CI)=3.33(3.23~3.43)]和自愿咨询检测[OR (95% CI)=2.13(2.06~2.20)]发现、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 < 200个/mm3[OR (95% CI)=4.83(4.75~4.92)]和未在30 d内启动抗病毒治疗[OR (95% CI)=2.69(2.64~2.74)]的感染者短期内死亡风险相对较高。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提示, 相较于非短期内死亡感染者, 诊断后一年内不同时间段死亡的风险因素基本一致。结论  中国HIV/AIDS诊断后短期内死亡比例较高, 应继续加强扩大检测, 促进早发现、早治疗, 持续巩固HIV防治工作, 降低HIV/AI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 studies evaluating the general US population,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women consistently report poore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than men; however, studies evaluating HRQoL in patients with HIV/AIDS have not completely corroborated those finding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HRQoL for participants in a larg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ntiretroviral regimens. Methods: AIDS Clinical Trials Group (ACTG) 320 was a randomized, 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the 3-drug regimen of indinavir + zidovudine (or stavudine) + lamivudine with the 2-drug combination of zidovudine (or stavudine) + lamivudine in subjects with CD4 cell counts less than 200 cells/l and no prior treatment with protease inhibitors. Nine quality of life domains scored on 0–100 scal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ACTG QOL 601-602 Health Survey at 3 points in the trial: baseline, 24 weeks and 40 weeks.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HRQoL scor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Wilcoxon rank-sum test and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models. Results: Overall, 202 females and 976 males were randomized to one of two treatment arms.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black or Hispanic and tended to be younger. At baseline, females reported lower HRQoL scores than males in all of the domains except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t week 40, women scored lower in all of the domains except overall health. In repeated measures models, women were found to score lower in all HRQoL domains except overall health,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3.5–6.7 points in 3 of the 9 quality of life domains: physical functioning, pain, and energy/fatigue. HRQoL scores improved for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over time and in response to potent trea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s were similar for men and women. Conclusions: Women with HIV/AIDS report substantially poorer HRQoL than men with HIV/AIDS in several HRQoL domains. However, changes in domain scores over time and in response to treatment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y gender, implying that changes in domain scores may be better HRQoL outcomes to compare between HIV-infected men and women in clinical trials than mean domain scor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和艾滋病相关羞辱歧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ART覆盖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现存活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及ART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社会支持及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情况,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HIV/AIDS接受ART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294例HIV/AIDS,其中接受ART的有1 047人,治疗率为80.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分数高的HIV/AIDS比分数低者更愿意接受ART (OR=1.06, 95%CI:1.03~1.08);与不知晓ART副作用的HIV/AIDS相比,知晓者更愿意接受ART (OR=1.49, 95%CI:1.12~2.00);与家庭歧视分数高的HIV/AIDS相比,分数低者更愿意接受ART (OR=0.98, 95%CI:0.96~0.99);与未婚HIV/AIDS相比,已婚有配偶(OR=1.49, 95%CI:1.09~2.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HIV/AIDS病人结核菌素(PPD)试验反应状况及与免疫系统受损程度的联系,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0例HIV(+)者和202例HIV(-)者做结核菌素试验,并对HIV(十)者做CD4、CD8细胞计数测定,对HIV(+)分组服药,观察胸部病变情况。结果HIV(+)与HIV(-)者PPD阳性率分别为12.5%、28.2%(P<0.05)。当CD4细胞计数下降时,PPD反应减弱。CD4<200个/mm3时PPD均无反应(0×0).病例服药组经化学药物预防治疗后其肺部病变异常率小于病例对照组。结论HIV(+)者中PPD阳性率显著低于HIV(-)者。CD4细胞数下降可能是艾滋病并发结核的主要原因.对HIV/AIDS患者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和治疗结核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