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流受限与慢性病总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心脏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共纳入基线时项目地区30~79岁的男女性研究对象各199 099和287 895例。气流受限情况采用COPD全球倡议标准(GOLD)判断。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气流受限与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 平均随访7.2年,累计随访3 494 079人年。21 649例在随访期间死亡。气流正常、GOLD-1~GOLD-4等级的全人群粗死亡率(/1 000人年)分别为5.5、9.9、13.1、32.4和63.3。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与气流正常人群相比,GOLD-1~GOLD-4的HR值(95% CI)依次为0.98(0.88~1.09)、1.03(0.97~1.09)、1.62(1.53~1.73)和2.83(2.59~3.10)。气流受限等级上升,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COPD的死亡风险也上升。结论 存在气流受限或气流受限程度越严重,个体发生死亡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群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与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差异,西方人群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在中国人群中确定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方式和效应大小,有助于明确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我国慢性病负担的收益大小,及指导相关指南的制订。近年来,包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在内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明确了几种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对我国主要慢性病的影响,特别是补充了我国人群一些特定生活方式(如职业性体力活动)、当前营养膳食结构背景下的一些饮食习惯(如吃水果、鸡蛋、辣食和饮茶等)以及特有的健康问题(如出血性脑卒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病因学证据。本文旨在综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近年来获得的相关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后,纳入基线时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428 593人。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9组BMI人群死亡风险比值(HR)及其95%CI结果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3 085 054人年(平均随访7.2年)。随访期间男性7 862人、女性6 315人死亡。多因素调整后,与BMI(kg/m2)为20.5~22.4的人群相比,BMI<18.5(HR=1.40,95%CI:1.31~1.50)、BMI为18.5~20.4(HR=1.11,95%CI:1.05~1.17)和BMI≥35.0(HR=2.05,95%CI:1.60~2.61)的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各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kg/m2)范围:缺血性心脏病为18.5~23.9,脑血管病为<26.0,恶性肿瘤为26.0~34.9,呼吸系统疾病为24.0~25.9。结论 低体重和肥胖人群的全死因死亡与死因别死亡风险升高。人群队列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多关于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BMI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 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 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 454人发生≥ 1种上述慢性病,26 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 ≤ 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 ≤ BMI < 28.0 kg/m2)和肥胖(BMI > 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 CI:1.24~1.27)和1.59(95% 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 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饮茶与全因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分析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死亡信息主要通过链接死亡监测系统获取。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纳入分析的438 443例研究对象随访11.1年共发生死亡34 661例。与从不饮茶者相比, 当前非每日饮茶者和每日饮茶者全因死亡HR值(95%CI)依次为0.89(0.86~0.91)和0.92(0.88~0.95)。分性别分析显示, 饮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男性(交互P<0.05)。与从不饮茶者相比, 当前每日饮茶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死因的HR值(95%CI)依次为0.83(0.76~0.92)、0.82(0.69~0.97)、0.86(0.78~0.94)、1.03(0.97~1.09)、1.00(0.87~1.16)、0.84(0.78~0.90)。在不吸烟且不过量饮酒者中, 每日饮茶与恶性肿瘤死亡风险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关联, 但在吸烟或过量饮酒者中, 每日饮茶者死于恶性肿瘤的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肺功能指标水平和气流受限现患率的地区差异。方法 剔除基线调查时肺功能指标异常个体后,分析10个地区512 495名30~79岁调查对象肺功能指标水平(FEV1和FVC)和气流受限(分别采用GOLD标准和LLN标准进行判断)现患率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地区男性的FEV1(2.66 L)和FVC(3.16 L)均高于女性(1.99 L和2.35 L);河南和哈尔滨人群FEV1和FVC高于其他地区。基于GOLD标准的气流受限现患率:男性(5.13%)高于女性(3.75%);农村人群高于城市(男性:6.32% vs. 3.47%;女性:4.26% vs. 2.97%);四川人群现患率最高(男性为13.34%,女性为10.70%),其次是苏州、河南和湖南。基于LLN标准的气流受限现患率(男性为6.93%,女性为6.29%)略高于GOLD标准,但地区差异近似。结论 CKB的10个地区人群无论在肺功能指标水平和气流受限现患率上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腰围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以及死于IHD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共纳入428 595人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9.1年,累积随访3 803 637人年,期间新发IHD 26 900例,MCE 4 320例,IHD死亡2 787例。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者(男性85.0~89.9 cm,女性80.0~84.9 cm)发生IHD、MCE和死于IHD的风险HR值(95% CI)分别为1.13(1.09~1.17)、1.15(1.05~1.26)、1.11(0.98~1.24),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对应的风险效应值更高,HR值(95% CI)分别为1.29(1.24~1.34)、1.30(1.17~1.44)、1.32(1.16~1.51)。按BMI分层,即使在BMI正常的人群中,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生IHD、MCE或死于IHD的风险也会增加。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IHD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IHD风险随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腰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 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 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 548例,直肠癌1 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 CI:1.12~1.39)、1.12(95% CI:0.95~1.31)和1.37(95% 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 CI:1.36~1.86)、1.43(95% CI:1.14~1.80)和1.76(95% 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苏州市成年人睡眠状况与冠心病发病的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53 269例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和随访信息,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的研究对象后,最终纳入分析51 929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打鼾症状、失眠症状、每日睡眠时长、午睡情况)、健康睡眠评分(0~3分)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随访期间共诊断冠心病1 304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没有相应睡眠症状者相比,有时打鼾(HR=1.20,95%CI:1.04~1.38)、经常打鼾(HR=1.17,95%CI:1.02~1.33)、有失眠障碍(HR=1.41,95%CI:1.12~1.78)、日间功能障碍(HR=1.56,95%CI:1.20~2.03)、常年午睡(HR=1.37,95%CI:1.19~1.59)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与健康睡眠评分为0~1分(睡眠最不健康)者相比,健康睡眠评分3分(睡眠最健康)者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26%(HR=0.74,95%CI0.63~0.8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睡眠评分3分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在低体力活动水平亚组中更明显(交互作用P<0.05)。结论 打鼾、失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常年午睡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遵循健康的睡眠模式也许可以降低成年人冠心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青岛项目点。利用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模型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3 355名,累计随访302 008.88人年,共有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1 093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腰围正常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腰围超标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升高了78%[风险比(HR)=1.78,95%CI:1.51~2.10],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升高了72%(HR=1.72,95%CI:1.40~2.12)和83%(HR=1.83,95%CI:1.40~2.39)。RCS模型分析显示,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的“S”形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而增加,维持正常腰围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kidney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critical organ for cadmium toxicity, however,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remains regarding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nal effects of cadmium at low levels of exposure. Food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cadmium exposur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tobacco representing an important additional source. We ai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cadmium exposur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ncidence in two larg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s of men (Cohort of Swedish Men (COSM)) and women (The Swedish Mammography Cohort (SMC)) with no history of kidney disease. At baseline 1997, men (45–79 years) and women (48–83 years), complete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on diet and lifestyle. Dietary cadmium exposure for each individual was estimated using dietary data and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in food. During 13 years of follow-up, we ascertained 599 incident cases of CKD among men (in 481,591 person-years) and 253 cases among women (in 415,432 person-years) through linkage of the cohorts to national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registers. Hazard ratios (HR)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Cox proportional-hazard regression model. Estimated dietary cadmium exposur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KD incidence among men HR 0.9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77–1.21) or women HR 0.74 (95% CI: 0.53–1.04), comparing highest tertile with lowest. Our results do not support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cadmium exposure and CKD at the exposure levels se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入461 213名和20 583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报告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中≥ 1人患有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中任意一种疾病即为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每日摄入蔬菜水果、积极的体力活动、BMI(18.5~23.9)kg/m2、腰臀比男性 < 0.90/女性 < 0.85。结果 基线调查时,人群中具有上述任一家族史的比例为36.5%;具有上述各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依次为70.5%、93.0%、18.0%、25.0%、53.4%和43.5%。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体脂的比例更低,而每日摄入蔬菜水果和积极体力活动的比例更高。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就家族史病种类型或数量、涉及的家庭成员类别、或是患病人次数而言,不同家族史状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比例差异甚微。家族史与个体生活方式间的关联状态在10年后的第2次重复调查中没有很大的改变。结论 自知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的个体在健康相关的主要生活方式上并未表现得更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成人慢病及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3个乡镇11个调查点的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827人。结果顺义区18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6.52%(标化率为35.06%),糖尿病患病率为9.92%(标化率为9.43%),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43.41%、23.82%,血脂异常率高达50.91%(标化率为43.18%);男性吸烟、饮酒率分别为56.10%和42.28%。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严重危害着该区居民健康,吸烟、饮酒等慢病危险因素水平居高不下,控制慢病危害已成为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 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 共纳入501 701人。研究收集的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 随访期间首次记录的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 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的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 <7 h者发生肾结石的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 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50岁人群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基线及两次随访调查,对其中参加全部3轮调查、排除自报脑卒中或抑郁症患者后共计3 600人进行分析,评估基线时不同水平的握力状况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认知功能通过评估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及数字跨度测试结果,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得到认知功能总分。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基线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中男性1 668人(46.3%),女性1 932人(53.7%),基线年龄为(61.2±8.1)岁、握力为(28.19±12.18)kg、认知功能得分为58.93±14.56。研究对象认知功能得分在随访中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者,其认知功能得分随时间下降幅度不同。在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蔬菜水果摄入和BMI等后,未发现基线握力水平与基线及第一次随访认知功能相关,但与基线握力较低者相比,握力水平较高的调查对象,其第二次随访认知功能较好,且其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较慢(男性:β=1.938,95%CI:0.644~3.231,P=0.003;女性:β=2.192,95%CI:0.975~3.409,P < 0.001;50~64岁:β=1.652,95%CI:0.646~2.659,P=0.001)。结论 较高的握力水平,能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可作为中老年人认知状况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 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 共确诊767例LOCPs, 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 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 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 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 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 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 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且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未出现T2DM且第1次进入调查队列的12 085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1997―2015年作为随访终点。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BMI和腰围联合分组与T2DM的发病风险比;亚组分析以BMI且腰围正常组作为参照组,分析BMI正常且腹型肥胖组T2DM的发病风险。结果  共纳入12 085人进入分析,中位随访9.04年(共计128 76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775例T2DM患者(男性450例,女性325例)。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以BMI且腰围正常者为参照,超重肥胖且腰围正常、BMI正常且腹型肥胖、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者的T2DM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26倍(HR=2.26,95% CI:1.84~2.78)、1.32倍(HR=2.32,95% CI:1.64~3.28)和2.87倍(HR=3.87,95% CI:3.18~4.70)。亚组分析中发现基线慢性病对BMI正常且腹型肥胖与T2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45)。结论  与BMI相比,腰围异常者发生T2DM的风险更高,在糖尿病早期预防计划中,应重点关注该类人群,尤其是同时罹患其他慢性病者。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血压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吸烟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但部分研究却发现吸烟与高血压无关,甚至吸烟者血压水平更低。吸烟与血压的关联还需要更多纵向研究证据。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数据探索45~80岁中老年人群中吸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CHARLS研究中完成2011年基线和2013、2015年随访的人群。纳入完成3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采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吸烟对血压的影响,采用含时依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吸烟对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影响,同时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BMI和饮酒。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667名无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8岁,男性占46.3%。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后,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的SBP高1.81 mmHg(95% CI:0.55~3.07 mmHg,P<0.05),DBP高0.85 mmHg(95% CI:0.10~1.60 mmHg,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HR=1.11,95% CI:0.89~1.38,P>0.05)。结论 在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血压水平升高相关联。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