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中国五大少数民族7~18岁学生营养不良的流行现状,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少数民族中人数大于100万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7~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颁布的国家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进行儿童营养状况评价,分析各民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的年龄、性别与城乡差异.结果 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5%,11.7%,13.3%,15.6%和6.8%,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为0.8%,0.2%,5.2%,3.0%和0.8%,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1.0%,4.5%,2.5%,4.9%和2.2%,轻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2.6%,7.0%,5.7%,7.6%和3.8%.结论 2014年少数民族学生营养不良有较大改善,但壮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依然较高,维吾尔族学生生长迟缓现象严峻. 相似文献
2.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15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方法以2004年学生体质监测7-18岁汉族学生共161477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7~18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78和148.66cm(差值为4.12cm),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68和149.24cm(差值为3.44cm);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75和39.27kg(差值为5.48kg),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2.9l和39.17kg(差值为3.74kg);12岁组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胸围分别大于乡村男女生3.68cm和2.56cm。东部沿海地区7~14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了解我国五大少数民族2014年7~18岁学生耐力素质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耐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7~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同年龄、同性别全国汉族学生的耐力跑测试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Z评分;将耐力跑测试时间≤同年龄、同性别全国汉族学生的耐力跑测试时间第25百分位(P25)时间值确定为耐力素质好.结果 2014年五大少数民族7~12岁学生耐力跑时间男生在120.7~ 132.4 s之间,女生在126.4~ 143.7 s之间,男、女生均以蒙古族学生时间最短,维吾尔族学生时间最长(P值均<0.05);13~15岁学生耐力跑时间男生在272.3~ 309.1 s之间,女生在257.3~286.4 s之间,男、女生均以蒙古族学生时间最短,男生以壮族时间最长,女生以维吾尔族时间最长(P值均<0.05);16~18岁学生耐力跑时间男生在251.1 ~ 282.7 s之间,女生在251.5~271.7 s之间,男生以蒙古族时间最短,女生以回族时间最短,男、女生均以朝鲜族时间最长(P值均<0.05).五大少数民族男生Z评分在-0.29~0.30之间,蒙古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F--141.236,P<0.05);女生Z评分在-0.10~0.75之间,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维吾尔族(F=270.137,P<0.05).五大少数民族男生耐力素质好检出率在16.2%~37.0%之间,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x2=430.060,P<0.05);女生检出率在10.3% ~ 26.5%之间,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x2=272.290,P<0.05).结论 五大少数民族中蒙古族学生耐力素质最高,且高于全国汉族学生;回族学生耐力素质接近全国汉族学生;维吾尔族女生耐力素质低于其他民族学生.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区7~18岁藏族学生体格发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西藏地区藏族学生体格发育现状,为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4年测量的7~18岁藏族学生2538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拉萨城市及那曲农村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男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趋势均为城男比乡男提前,即乡男的快速发育时间落后于城男,但17~18岁时2者的身高、体重、胸围已无明显差别。身高快速发育时间城女比乡女提前2a,18岁时身高、体重城女高于乡女,胸围无明显差别。结论西藏藏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3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拉萨市和那曲农村学生的3项指标只在个别年龄存在差异,总体趋势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城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所调查城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状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7城市学龄前儿童身高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分析3722例儿童(男:1950例,女:1772例),调查地区的学龄前儿童的基线调查生长迟缓率为1.40%,生长迟缓分布存在地域差异(χ2=15.2684,P<0.05)。通过3次监测,分别发现81.82%、51.61%和64.71%的新发生长迟缓儿童在半年前身高位于P3~P10。结论生长迟缓分布存在地域差异。重视身高位于P3~P10儿童,增加监测频次,有利于早期预防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6.
中国9~18岁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9~18岁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与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少数民族女生生长发育规律和开展青春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对蒙、回、壮、朝鲜族9~18岁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身高、体重、胸围和BM I等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检验。结果 2005年蒙、回、壮和朝鲜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分别为12.78,13.28,12.71,12.35岁。18岁组蒙、回、壮和朝鲜族女生身高分别为159.0,159.0,155.1和157.5 cm,体重分别为54.7,53.3,47.6和52.3 kg,胸围分别为78.7,78.8,75.7和79.4 cm。11~14岁已来潮女生形态发育情况要好于未来潮女生(P值均<0.01)。结论朝鲜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早于蒙、回、壮族,蒙古族和回族女生成年身高较高,月经初潮与形态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洛阳市7—18岁学生生长发育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洛阳市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变化趋势。方法:对5所小学、2所中学1999年与1989年学生体检资料中的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年来洛阳市7-8岁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身高、体重、坐高、胸围10年平均增长值男生分别为1.91cm、1.81kg、1.10cm、0.40cm;女生分别为2.05cm、2.15kg、1.09cm、0.63cm。各形态指标发育曲线交叉年龄与发育高峰年龄提前,发育峰值与增长水平亦有所提高。结论:该市7-18岁学生各形态指标均呈长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蒙古族7~18岁学生在1985-2010年间身高生长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 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蒙古族通辽校点1985、2000、2010年的调查数据,将蒙古族7~18岁学生分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类,对学生身高、生长水平的城乡差异、快速增长期及增长高峰年龄变化、成年(18岁)时身高性差等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1985-2010年,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生长长期变化有明显增长趋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均值增长量分别为5.79、5.26、3.66、4.27 cm;1985-2000年(前15年)学生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大于2001-2010年(后10年),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增长速度前15年与后10年分别为3.32与0.81、2.84与1.00、2.04与0.60、2.47与0.57 cm/10年,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生长长期变化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特点;蒙古族7~18岁城市学生身高增长大于农村,城乡男生身高增长快于女生(城男城女比较t =4.15,P<0.01;乡男乡女比较t=1.42,P>0.05),蒙古族7~18岁学生中城男、城女、乡女均表现出身高增长高峰年龄提前趋势;蒙古族18岁学生身高性差逐渐增加,1985、2000和2010年城市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9.28(95%CI=8.26~ 10.30)、12.96(95%CI=12.16~ 13.76)和13.50(95%CI=12.70~ 14.30) cm,农村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10.37(95% CI=9.79~10.95)、10.97(95% CI=10.24~ 11.70)和11.66(95% CI=10.89~12.43)cm,2000和2010年城市身高性差均高于农村性差(P<0.05),且性差均< 14 cm,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增长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阶段.结论 蒙古族7 ~18岁学生身高的生长水平呈积极增长的长期趋势,且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但城乡学生发育水平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991-2010年我国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7~18岁学生肥胖率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少数民族学生肥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1991-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分析我国5个少数民族7~18岁学生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及民族、城乡和性别间的差异。率的检验使用χ2检验。结果 1991-2010年,我国5个少数民族学生肥胖率增加,肥胖率最高年龄段从13~15岁提前至10~12岁。2010年,朝鲜族、蒙古族学生肥胖率较高(分别为12.72%和7.10%)。除朝鲜族外,4个少数民族城市学生肥胖率高于乡村的城乡差异渐趋明显。1991年女生肥胖率高于男生,2000年后转变为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结论 目前我国5个少数民族学生肥胖率持续增高,尤其是朝鲜族和蒙古族学生肥胖率较高,需警惕肥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西藏自治区0~5岁儿童母乳喂养时间与生长迟缓的关联。 方法 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和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136名0~5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母乳喂养时间对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 结果 2020年西藏0~5岁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5.37%,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持续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3.10%、28.70%和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个体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后,与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时间为12~<24个月和≥24个月的儿童生长迟缓的OR值(95%CI)分别为1.91(1.43~2.53)和1.75(1.15~2.66)。 结论 西藏0~5岁儿童母乳喂养时间≥12个月与生长迟缓患病风险相关,在倡导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的同时,应加强对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并评估2005-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的现状以及增长趋势,为近视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0和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选择双眼视力检测数据完整的7~18岁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三次调查纳入的研究对象分别为233 108、215 319和212 743人。分析2005-2014年三次调研中我国汉族学生近视检出的现况以及变化趋势。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得2005-2014年汉族学生近视增长速度模型,分析近视增速在城乡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结果 2005-2014年我国7~18岁汉族学生整体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7.5%、55.1%和57.1%,但增速放缓。近视检出增长速度呈“抛物线”形。在青春期前增速随年龄升高,在青春期后随年龄降低。城乡男女生近视检出增长速度在青春期出现“交叉现象”,青春期前近视增长以城市学生为主,在青春期后以乡村学生为主。2005-2014年7~18岁学生近视增长速度峰值年龄不断提前,由2005年的13岁提前至2010年12岁,再到2014年的11岁,增速的峰值保持在7%左右。2005-2014年,小年龄段学生的近视检出增长速度逐渐增高,高年龄段学生增速均逐渐趋于0。结论 我国汉族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检出率较高,且存在近视增速的峰值年龄不断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云南省布依族、彝族和白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及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情况,探讨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系,为少数民族肥胖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对在云南省罗平县布依族、通海县彝族和玉龙县白族3个聚集乡随机抽取的1 145名≥18岁常住少数民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彝族居民的高盐饮食比例(32.6%)和食腌制品≥3次/周的比例(67.1%)最高,布依族居民食油及脂肪多的食物每周≥3次/周的比例最高(78.7%),白族居民一日三餐按时吃的比例最高(89.5%);布依族、彝族和白族居民的标化肥胖率分别为11.5%、5.5%和3.1%,标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7.9%、37.2%和5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日三餐按时吃居民的肥胖率为5.1%,低于不按时吃居民的13.0%(χ2=19.01,P<0.01),每周食油及脂肪多居民的中心性肥胖率为49.3%,高于食油及脂肪少居民的40.6%(χ2=8.56,P<0.05)。结论 布依族、彝族和白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及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存在明显差异;按时就餐和减少食油及脂肪多的食物频率有助于减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少数民族17岁女学生20年(1985--2005年)生长长期变化特点、规律和趋势.方法 利用198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撒拉族19个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AAM)和17岁女生身高、体重的变化.结果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女生的成年身高和体重有很大幅度提高.2005年各民族17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均超过150 cm,其中身高每10年增速超过1 cm的民族有6个:朝鲜族(1.47 cm)、土家族(1.38cm)、羌族(1.32 cm)、白族(1.25 cm)、回族(1.13 cm)和布依族(1.07 cm).体重每10年增速超过1kg的民族有6个:蒙古族(1.79 kg)、朝鲜族(1.69 kg)、藏族(1.66 kg)、纳西族(1.39 kg)、羌族(1.28kg)和回族(1.10kg).19个少数民族女生的AA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提前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土家族、瑶族和纳西族,分别提前2.15、1.76和1.38岁.结论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女生出现较为明显的生长长期趋势,但各民族女生青春期发育和成年身高增长幅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要给予生长长期趋势增长缓慢的少数民族更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1985-2005年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1985、1995、2000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较为完整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藏族、瑶族、黎族、羌族、布依族、侗族、苗族、土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共15个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测量结果.结果 1985-2005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年增长规律和特点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撒拉族和蒙古族18岁男学生身高超过170 cm,依次为170.91、170.47、170.29、170.27 cm,与汉族学生接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胸围减少,只有蒙古族和朝鲜族乡村男生及蒙古族、壮族和朝鲜族乡村女生胸围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0.101、0.095、0.126、0.163、0.107 cm.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与汉族城市学生体格发育水平相近,以维吾尔族男女生最为突出.结论 1985-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应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回族、蒙族、藏族、壮族、土家族及满族男青年体型特征。方法以第三次全国应征青年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回、蒙、壮、藏、土家、满6个民族18-20岁男青年体格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体型指数及不同体型的检出率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蒙族、满族与壮族、藏族、土家族比较,身高较高。与其他民族比较,壮族青年肩宽、躯干短;各民族均以窄胸型检出率最高,但藏族的检出率最高,藏族与其他民族比较胸更窄;藏族青年以瘦长体型为主,其他民族以瘦长体型和中间型为主;各民族均以亚短腿、中腿和亚长腿为主,藏族超长腿检出率最高。结论6个民族男青年体型特征存在差异,可为体育选材、人类学、法医学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