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成都市2008 — 2018年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毒学失败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成都市2008年1月1日 — 2017年12月31日开始ART的病例信息,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9 945例HIV/AIDS,病毒学失败率为4.45/100人年。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基线CD4 + T淋巴细胞计数(CD4)为0~、50~、200~349个/μL组HIV/AIDS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CD4 ≥ 500个/μL组的11.908(95 % CI = 9.838~14.412)、2.824(95 % CI = 2.484~3.212)和1.586(95 % CI = 1.420~1.771)倍。确证到治疗间隔 ≤ 30 d、31~365 d组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 ≥ 366 d组的0.829(95 % CI = 0.734~0.935)和0.840(95 % CI = 0.755~0.934)倍。男性HIV/AIDS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女性的1.216(95 % CI = 1.090~1.356)倍,含齐多夫定初始治疗方案组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含替诺福韦治疗方案组的1.272(95 % CI = 1.153~1.402)倍。  结论  成都市HIV/AIDS治疗病毒学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前基线CD4水平较低,确证后启动ART时间间隔较长、男性、含齐多夫定的初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评估南平市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方法收集整理病人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后的随访资料,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用药方案和生存情况,对不同水平病人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增加的程度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比较治疗满1年的病人治疗前、治疗满3、6、9和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均值。结果治疗对各组CD4+T淋巴细胞升高均有效,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治疗效果越好。治疗后第1年CD4+T淋巴细胞平均增长176/mm3,治疗3个月CD4+T淋巴细胞上升显著,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维持稳定上升状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平市HAART效果明显,有利于降低AI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东莞市2010-2014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入组时的流行特征,为提高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东莞市2010-2014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入组时的数据资料,分析其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1412例治疗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5.99±10.13)岁,80.17%为男性,已婚或者同居者占55.88%。经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比例分别为占42.14%和29.67%。入组时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是(218.93±123.35)个/μl,接受治疗时间与HIV确证阳性时间的间隔天数的中位数为74.5 d(P25=32,P75=321)。入组治疗治时,采用D4T/AZT/TDF+3TC+NVP方案的比例为70.11%。治疗病例的在访率为87.89%。结论 东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较之以前有所提前,应继续采取措施尽早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同时加强MSM病例的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4-2015年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 347例研究对象中,接受抗病毒初始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35(IQR:27~45)岁,以男性、本地、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WHO分期Ⅰ期为主。第1、5、7、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75%、92.36%、91.87%、90.0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死亡危险度越高,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HIV/AIDS患者是≤20岁组的17.34倍(95% CI:2.11~142.71);基线WHO临床分期Ⅳ期患者死亡危险是Ⅰ期的2.83倍(95% CI:1.67~4.80);耐药患者死亡风险是不耐药患者死亡风险的3.26倍(95% CI:1.77~6.01);相较于同性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D4值越低,死亡风险越大;BMI<18.5 kg/m2、未婚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宁波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生存率较高。关爱老年人群,针对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监测范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抗病毒治疗者的依从性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AIDS)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正常人水平的区别,及其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一年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采集33例HIV/AIDS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IL-17水平并对比分析,并在33例HIV/AIDS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0、6、12月时分别采集静脉血,同法检测血清IL-17动态水平并对比分析。以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CD4+细胞数,以real-time RT-PCR法定量检测HIV RNA。结果 HIV/AIDS在接受HAART治疗前、治疗6月、12月及正常人静脉血IL-17水平分别为(5.3±2.5)、(7.7±2.4)、(10.4±3.1)和(17.7±6.60)pg/ml;IL-17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HIV病毒载量负相关。结论提示IL-17可能与艾滋病发病机制相关,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病情进展和HAART效果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情况,探讨发生规律及风险因素。方法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广西抗病毒治疗信息数据库数据。按我国抗病毒治疗方案,病人入组治疗后每年监测1次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定义为治疗中出现病毒载量400拷贝/m L。使用Lifetable法分别计算治疗6~11月、12~23月、24~59月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计算校正P值(AP)和校正风险比(AHR),评估各因素与病毒学失败的关联强度。结果治疗6~11月、12~23月和24~59月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分别为18.8/100人年(88 400/4 711.0)、12.2/100人年(66 700/5 483.0)和1.7/100人年(30 700/17 589.0)。56~岁年龄组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18~岁年龄组患者的1.163倍(AP=0.024,AHR=1.163,95%CI=1.020-1.327)。静脉吸毒途径感染艾滋病者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性途径感染艾滋病者的1.484倍(AP=0.000,AHR=1.484,95%CI=1.262~1.745)。WHO II期和III期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分别是WHO I期患者的1.248倍(AP=0.001,AHR=1.248,95%CI=1.092~1.427)和1.220倍(AP=0.003,AHR=1.220,95%CI=1.069~1.392)。县区级医院治疗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自治区级医院治疗患者的1.275倍(AP=0.001,AHR=1.275,95%CI=1.101~1.477)。出现漏服药物和毒副反应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分别是不出现该类事件患者的1.239倍(AP=0.000,AHR=1.239,95%CI=1.126~1.363)和1.447倍(AP=0.000,AHR=1.447,95%CI=1.313~1.595)。各因素的风险比在治疗6~11月、12~23月和24~59月3个时段存在差异。结论广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发生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影响病毒学失败的风险因素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改变。建议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时间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京市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ART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HIV/AIDS人群的ART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5-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接受免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ART情况及社会支持与歧视等信息,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HAART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HIV/AIDS 276例,以依从性支持评价中心的依从性指数为评价标准,调查发现总体依从性良好252例,占91.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提醒服药(OR=0.13,95%CI:0.04~0.37)、年龄较大者(OR=0.52,95%CI:0.31~0.89)服药依从性较好;而存在ART副作用(OR=4.11,95%CI:1.35~12.56)、WHO分期较诊断时降低(OR=3.56,95%CI:1.37~9.21)和吸烟(OR=5.38,95%CI:2.00~14.45)是影响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南京市HIV/AIDS人群ART依从性整体情况较好,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对存在ART副作用、无提醒服药、吸烟、年龄较小、病情减轻的患者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影响贵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年以前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成年患者建立回顾性队列,收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艾滋病临床信息,并随访监测生存状况。运用频数和比率描述计数资料,运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 1 682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2.31±12.7)岁,男性占71.9%,已婚或同居的占57.6% ,经性传播感染的占70.0%。至观察时间结束时,仍在治疗、停药、失访、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85.0%、1.4%、5.2%、1.8%,93.5%的死亡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在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平均时间为(32.59±20.9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II期、临床Ⅲ期、近3个月患艾滋病相关疾病、初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介于200到350之间是引起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随访监测工作,以尽早把握治疗最佳时机,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桐乡市5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分析,为改善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11年6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53例患者为对象,对其治疗过程中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病毒载量(HIVRNA)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基线比较,治疗3、6、12、24、30个月均有增长,治疗后3个月增长速度较快,治疗后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3,P0.01)。多数患者治疗后的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治疗超过12个月的患者病毒抑制率为75.00%。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疗效显著,规范高效治疗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耐药出现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湖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39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调查,采集抗凝全血,测定CD4~ T淋巴细胞以及病毒载量,同时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及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平均24个月后,主要临床表现明显改善,CD4>200比例平均达到78.67%,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的比例平均达到59%。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的比例与在固定时间服药>90%的比例存在线性关系。在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78名艾滋病患者中,通过PCR共扩增出51份HIV基因片断,其中对NRTI类药物中度以上耐药的比例达到19.84%。对NNRTIs类药物高度耐药比例高达28.16%,其中对2种药耐药比例达到26.88%,3种药均耐药比例达到17.28%。结论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性逐渐增加,出现了对NNRTIs类药物的高度耐药和交叉耐药,对NRTIs中高度耐药的毒株也大量出现,这将导致临床用药选择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 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湖北省流行的HIV-1毒株在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及未治疗人群中耐药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HIV-1感染者抗凝外周血,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IV-1 pol基因约2kb的核酸序列,进行序列测定并通过斯坦福耐药基因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组19例,未治疗组25例。在所有的HIV-1感染者样本序列中,发现针对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突变:D30N(2.27%),D30G(2.27%),M461(4.55%),M46N(2.27%),147V(4.55%),184V(4.55%),184L(2.27%),N88S(2.27%),L90S(2.27%),以及针对PIs的次要耐药基因突变;A71T(29.55%)。在治疗组中出现针对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及NNRTIs)的主要耐药基因突变的样本5例,突变主要有M41L(5.26%),A62V(5.26%),D67N(5.26%),L210W(5.26%),T215Y(15.79%);K103E(5.26%),K103N(10.53%),Y181C(5.26%),G190A(5.26%),K238N(5.26%)。在未治疗组中出现针对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及NNRTIs)的主要耐药基因突变的样本5例,突变主要有M184V(4%),K65N(4%),Y115M(4%),F116L(4%),M1841(4%);V179D(4%),G190R(4%)。在逆转录酶(RT)基因中耐药意义不明的突变F214L,与药物的使用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3)。结论湖北省HIV-1感染者RT基因的耐药突变,在治疗和未治疗人群样本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已经对HIV耐药基因突变的产生有了一定影响。同时,耐药意义尚未明确的突变位点F214L也可能与治疗或是某些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傅洁  岳清  程华  庄鸣华  宁镇 《上海预防医学》2015,27(12):732-735
目的 对上海市2004-2014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4-2014年在上海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 93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93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占90.2%,平均年龄为(38.4±12.5)岁,抗病毒治疗方案以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为主(占35.8%)。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199.2±142.9)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457.2±211.9)个/mm3,平均增长258.0个/mm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治疗时间较长、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对象,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后增长相对较多。3 93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中,93.5%达到病毒完全抑制。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病毒完全抑制率呈增加趋势。经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时间2年及以上且小于5年组及 ≥ 5年组与<2年组分别比较,病毒完全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004-2014年上海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HIV/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有效地延缓HIV/AIDS患者的疾病进程,改善生活质量,但HAART要求近乎完美的依从性。其依从性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较多,但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不多。文章就国际上HIV/AIDS患者HAART依从性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凉山州昭觉县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昭觉县2005年1月1日~2017年3月20日入组参加抗病毒治疗的成年HIV/AIDS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生存死亡信息,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截止观察日止,2 216例研究对象中仍在治疗者1 528人(68.95%),因艾滋病死亡者222人(10.02%),平均生存时间为17.64月,中位生存时间13月,治疗时间少于12月者99人(44.59%)。第1~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0.93、0.90、0.88、0.86、0.8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基线CD4+T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入组治疗时是否存在艾滋病相关疾病或症状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均有P<0.05)。结论 昭觉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对患者生存状况,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境内16岁以上缅甸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国家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患者的病毒学及免疫学应答效果,应用卡方检验或F检验作统计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学应答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7±8.5)岁,男性占27.3%,女性占72.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338.2±230.4)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525.0±283.3)个/mm3,平均增长186.8个/mm3。对各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值进行比较,不同性别、治疗时间、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静脉注射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缓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长逐渐增加。抗病毒治疗后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的441例患者中,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的比例为81.0%。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时间等因素均与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无关(P>0.05)。结论 对德宏州境内缅甸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2004年7月至2013年6月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男性8 061例,女性6 001例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性别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传播途径男性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女性以性途径为主。男性抗病毒治疗者年龄偏大,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偏低;整体死亡率高于女性,治疗早期死亡率高达10.87/100人年,两年后降至7.00/100人年以下。女性治疗早期死亡率为4.77/100人年,两年后降至3.00/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计数(cell/μl)< 200者(对照为≥350),男性的HR=4.08(95%CI:2.96~5.62),女性的HR=5.11(95%CI:3.16~8.35)。静脉注射吸毒者(对照为性途径感染),男性的HR=1.99(95%CI:1.66~2.40),女性的HR=1.77(95%CI:1.24~2.52)。累积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经性途径感染的男性与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81%与87%,经静脉吸毒感染的男性与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66%与7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治疗组经性途径感染的男性与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97%与98%,经静脉吸毒感染的男性与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86%与97%,无性别差异。结论 新疆男性抗病毒治疗者较高的死亡率,源于该群体较低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及较高的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比例。另外,男性主动服药意愿偏弱及服药依从性偏低为深层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和病例中HIV-1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对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于2004、2005年分别对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人群进行2次横断面调查。对接受调查者经知情同意,进行个人访谈填写耐药性研究调查表并进行免疫学、病毒学实验室指标评价和服药依从性调查;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病毒载量(VL);用RT-PCR方法扩增HIV-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1例,未治疗的27例,2年内分别有83.3%、64.5%的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分别有45.8%、45.2%的治疗患者VL达到检测限以下,与未治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中出现7个耐药位点,未治疗组出现4个耐药位点,高度耐药突变率及总耐药性突变率前者远高于后者。结论抗病毒治疗患者大部分达到了病毒抑制和免疫重建的目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治疗患者中出现HIV耐药性毒株,但对总体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