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白介素18(IL-18)水平在HBV宫内传播(BIT)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82例HBsAg阳性产妇为病例组,43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乙型肝炎(乙肝)五项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细胞因子IL-18水平。结果 HBsAg阳性产妇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DBI)率、HBV宫内隐匿性感染(OBI)率、BIT率分别为8.42%(24/285)、40.00%(114/285)和48.42%(138/285)。对照产妇的IL-18水平显著低于HBsAg阳性产妇组(P=0.001)、宫内未传播(NBIT)组(P=0.001)、OBI组(P<0.001);HBeAg阴性组IL-18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23);产妇HBV DNA载量≥103拷贝/ml,其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母血中HBV DNA载量的增高,其IL-18水平呈增高趋势(P=0.024),当HBV DNA载量在103~106拷贝/ml,其DBI组IL-18水平显著低于NBIT组(P=0.022),并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其IL-18水平呈下降趋势(P=0.016);未接种乙肝疫苗组中呈现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其IL-18含量明显减少的趋势(P=0.044),未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NBIT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HBeAg与母体IL-18水平的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8是Th1/Th2网络平衡更高层次的调控者,监测HBsAg阳性孕妇体内IL-18水平,不仅可以对其新生儿发生DBI和OBI进行预判,而且可以考虑作为干预手段,尤其对于HBeAg阳性和HBV DNA载量≥103拷贝/ml者,提高母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控制BI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TLR 9)经血液和胎盘途径在HBV宫内传播(BIT)中的作用。方法 对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290例HBsAg阳性产妇为病例组和45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ELISA法检测产妇及子代外周血乙型肝炎(乙肝)五项和TLR 9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 9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发生BIT的HBsAg阳性产妇TLR 9水平差异。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DBI)率、宫内隐匿性感染(OBI)率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HBsAg阳性产妇及未传播组(NBIT)和OBI组的TLR 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BI组的TLR 9水平显著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0); OBI组中HBeAg阴性组的TLR 9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1);HBV DNA载量分层中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明显增加(P<0.05);抗病毒治疗、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未接种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明显增加(P<0.05);DBI的胎盘组织中TLR 9表达显著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结论 HBV一定程度下会抑制产妇体内分泌TLR 9,但HBeAg能刺激母体TLR 9分泌,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其体内TLR 9水平呈增高的组内交叉分化现象,因此,TLR 9不是一个能独立筛选分组的标记,但可以做为HBsAg阳性产妇监测管理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安市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传播(BIT)现况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幼儿HBV传播转归和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341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所生344例新生儿于产后24 h内以及1岁后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组分析新生儿发生BIT、宫内显性感染(DBI)和宫内隐匿性感染(OBI)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对该幼儿人群进行随访,获得高危幼儿HBV传播的转归和HBsAb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BIT、DBI和OBI率为46.51%(160/344)、8.14%(28/344)和38.37%(132/344),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和BIT的风险分别是HBeAg阴性产妇的2.60倍(95% CI:1.19~5.70)和2.21倍(95% CI:1.36~3.61);产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200、≥103和>106拷贝/ml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的风险分别是<200、<103和≤106拷贝/ml者的1.99倍(95% CI:1.29~3.08)、1.73倍(95% CI:1.11~2.69)及2.33倍(95% CI:1.33~4.10);发生前置胎盘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是无前置胎盘者的14.07倍(95% CI:1.23~160.76);孕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是注射者的1.60倍(95% CI:1.02~2.53)。随访发现,14例DBI幼儿,9例发生HBsAg转阴(9/14);OBI率为24.17%(22/91);乙肝疫苗免疫总的应答率为69.23%(63/91)。OBI幼儿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结论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幼儿随访中发现,OBI较高,乙肝疫苗应答率较低,是乙肝防控的空白区域,应加强育龄妇女及幼儿HBV监测、HBsAg阳性产妇控制乙肝干预是控制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IL-6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宫内传播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   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14例HBsAg阳性产妇为病例组, 74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 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细胞因子IL-6水平。   结果   HBsAg阳性产妇发生宫内显性感染(dominant HBV infection, DBI)、宫内隐匿性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和宫内传播(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BIT)率为10.83%(34/314)、38.22%(120/314)、49.04%(154/314)。对照组产妇IL-6水平低于HBsAg阳性产妇组(P < 0.001)、NBIT组(P < 0.001)、DBI组(P=0.006)和OBI组(P < 0.001);未抗病毒治疗组中DBI组IL-6水平低于OBI组(P=0.008);未乙肝疫苗注射组中DBI组IL-6水平低于OBI组(P=0.012);产妇HBeAg和HBV DNA载量与其IL-6水平呈正相关(均有P < 0.05);产妇HBeAb与IL-6水平呈负相关(P=0.011)。   结论   HBV可以激发孕产妇体内IL-6的表达, 但是IL-6在HBsAg阳性产妇体内的表达呈现组内分化现象, 在HBeAg阳性和高载量HBV DNA环境下其IL-6的水平会上升, 但当其水平下降时易发生DB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新生儿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0(IL-10)含量,探讨HBsAg阳性母亲妊娠中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对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321对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根据HBsAg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服用情况将其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对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并随访至12月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母亲、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 DNA,ELISA检测新生儿外周血IFN-γ、IL-10含量。结果 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17.99%。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HBsAg阳性母亲妊娠中晚期服用替比夫定是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保护因素(aRR=0.119,95%CI:0.014~0.974);以新生儿血清IFN-γ、IL-10含量中位数为界分为高含量组与低含量组,研究发现服药组发生新生儿血清IFN-γ、IL-10高含量的可能性较大(aRR=8.684,95%CI:1.977~38.140;aRR=5.330,95%CI:1.278~22.236),新生儿血清IFN-γ、IL-10高含量组发生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的可能性较小(aRR=0.300,95%CI:0.105~0.857;aRR=0.104,95%CI:0.030~0.354)。结论 HBsAg阳性母亲妊娠中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发生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可能性较小,其可能通过促进新生儿IFN-γ和IL-10分泌来降低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HBeAg与新生儿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含量的关系以及对增加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70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分娩情况等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检测母婴外周血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新生儿外周血Treg等免疫细胞含量。结果 母亲HBeAg阳性是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4.08,95% CI:1.89~8.82);母亲HBeAg阳性者新生儿Treg含量高于阴性者(Z=2.29,P=0.022);按母亲HBeAg滴度分为5组,各组间新生儿Treg、HBeAg及母亲HBV DNA随母亲HBeAg滴度增高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73,P<0.001;χ2=181.60,P<0.001;χ2=183.09,P<0.001)。偏相关分析中控制母亲HBV DNA以及新生儿HBeAg后,母亲HBeAg与新生儿Treg呈正相关(rs=0.19,P=0.039)。新生儿Treg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CD4+T淋巴细胞含量为负相关(rs=-0.21,P=0.017;rs=-0.23,P=0.009)。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HBeAg可能通过上调新生儿Treg含量,影响树突状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的功能及其对HBV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HBsAg阳性母亲HBV感染状况与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25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按0-1-6免疫接种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并随访至婴儿1周岁,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及婴儿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结果 HBsAg阳性母亲共检测出6种HBV感染模式,常见模式"HBsAg(+)、HBeAg(+)、抗-HBc(+)"(模式一)与" HBsAg(+)、抗-HBe(+)、抗-HBc(+)"(模式二)所占比例最多(92.5%,208/225);母亲HBV感染为模式一时,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11.3%)低于母亲HBV感染为模式二时的婴儿无/弱应答率(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29),随着母亲HBeAg水平的升高,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呈现下降趋势(χ2=4.86,P=0.028);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结果显示,母亲HBeAg与降低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风险有关(OR=0.598,95%CI:0.378~0.947);HBsAg阳性母亲HBV DNA阳性率为54.2%,未发现母亲HBV DNA阳性与其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有关(χ2=0.22,P=0.640)。结论 HBsAg阳性母亲HBV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与"HBsAg(+)、抗-HBe(+)、抗-HBc(+)"模式为主,且该2种模式下婴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有所不同;母亲HBeAg可能是其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保护因素;尚未发现HBsAg阳性母亲HBV DNA与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2(IL-12)在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91例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并对其随访至12月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检测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利用ELISA检测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IL-6和IL-12的水平。结果 91例婴儿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35.16%(32/91)。无/弱应答组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IL-6水平均低于强应答组,而IL-12水平均高于强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从新生儿期到婴儿期,无/弱应答组及强应答组的IL-6水平均升高,而IL-12水平均降低,其变化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婴儿抗-HBs水平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IL-6呈正相关(rs=0.70、0.79,均P<0.01),与IL-12呈负相关(rs=-0.71、-0.72,均P<0.01)。从新生儿期到婴儿期,IL-6升高程度与婴儿抗-HBs水平呈正相关(rs=-0.74,P<0.01),IL-12的降低程度与婴儿抗-HBs水平存在负相关(rs=-0.42,P<0.01)。新生儿期和婴儿期IL-6与IL-12间均呈负相关(rs=-0.68、-0.70,均P<0.01)。结论 IL-6可能促进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而IL-12则可能抑制免疫应答,IL-6与IL-12共同影响HBsAg 阳性母亲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HBsAg阳性母亲HBV核心启动子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HBV为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399对。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婴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选择HBV DNA载量≥106 IU/ml的113例母亲为研究对象,其新生儿发生宫内传播的22例为宫内传播组,随机选取其中22例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作为对照组,母亲HBV DNA经提取、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编辑及剪接后与从NCBI下载的标准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分型,最终选择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HBV为C基因型(88.63%)的母亲共39例,其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率在两组差异显著(7.53% vs.27.72%,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aOR=0.065,95% CI:0.006~0.746,P=0.028)。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与新生儿HBeAg水平有关(P=0.050)。结论 HBV 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降低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286对,按我国0-1-6月免疫接种程序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随访至12月龄。检测母亲、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286例婴儿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18.53%(53/286)。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HBV DNA ≥ 1×107 copies/ml时其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是HBV DNA阴性的2.592倍(OR=2.592,95%CI:1.121~5.996);分娩方式为阴道产时其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是剖宫产的1.932倍(OR=1.932,95%CI:1.021~3.654)。二者既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055,95%CI:0.209~5.321),也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617,95%CI:-4.038~7.272;AP=0.364,95%CI:-0.527~1.225;SI=1.195,95%CI:0.270~13.135)。将母亲HBV DNA分组后,剖宫产与阴道产对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母亲HBV DNA ≥ 1×107 copies/ml时,其婴儿易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HALE)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沙利文法,利用北京市成年人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和HOPIT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各年龄组的伤残测度和HALE,以伤残测度为因变量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评价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t=40.351,P<0.001)、性别(t=9.689,P<0.001)、学历(t=5.021,P<0.001)、体育锻炼(t=5.487,P<0.001)和饮酒(t=-2.380,P=0.017)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月收入(χ2=3.949,P=0.044)对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结论 收入较低和较高都会导致伤残测度的增加,从而降低HALE,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重点加强女性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表达与HPV16感染在子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山西省晋煤集团总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子宫颈(NC)女性34例、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26例、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57例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子宫颈癌相关因素等资料,并采集子宫颈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检测HPV16感染状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颈组织中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ERK抑制剂U0126对子宫颈癌细胞Siha(HPV16阳性)和C33A(HPV阴性)进行抑制,比较抑制前后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子宫颈癌变的进展,HPV16感染率(趋势χ2=17.99,P<0.001)和p-ERK1/2的表达率(趋势χ2=10.58,P=0.001)均逐渐升高,HPV16感染与p-ERK1/2蛋白表达在CINⅠ、CINⅡ/Ⅲ、SCC组中均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ERK抑制后,Siha和C33A细胞均表现为增殖能力降低(Siha:t=6.863,P<0.001;C33A:t=7.092,P<0.001)、凋亡率增高(Siha:t=-5.201,P=0.006;C33A:t=-4.335,P=0.005)。ERK抑制后HPV16阳性Siha细胞较HPV阴性C33A细胞增殖指数高(t=7.066,P<0.001)、凋亡率低(t=-2.431,P=0.057)。结论 p-ERK1/2高表达和HPV16感染均可增加子宫颈癌变风险,两者在子宫颈癌变中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在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ERK1/2的活化可能对HPV16感染细胞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肝癌患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年龄的关联性,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银川市来自自治区各地2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肝癌家族史、肝硬化、HBV感染、吃鱼生史等因素与肝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有肝癌家族史、HBV感染、肝硬化、吸烟、吃鱼生史构成肝癌早发危险因素(分别为t=4.150,P<0.05;t=3.752,P<0.05;t=5.676,P<0.05;t=9.731,P<0.05;t=15.824,P<0.001;t=5.724,P<0.05;t=11.662,P<0.01;t=4.472,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吸烟、HBV感染是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3.211(95%CI:1.134~4.642), OR=7.31(95%CI:4.312~21.072)。结论 肝癌发病年龄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地域性差异,饮食习惯、饮酒因素未体现出与肝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吸烟、HBV感染与肝癌早发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均构成肝癌早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强化HBV感染、吸烟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015-2019年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混合感染情况,为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上海地区3家医院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纳入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和采样,进行呼吸道病原体的多重PCR检测。结果 共纳入1 54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腺病毒阳性率2.92%(45/1 543),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4%(29/1 058)和3.30%(16/485)。ILI在2019年1-5月的阳性率5.43%(7/129)高于2015-2018年同期的0.52%~4.48%(Fisher精确检验值=8.92,P=0.036)。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季度,合计占62.22%(28/45),各季度发病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P=0.006),以第二季度的阳性率最高(6.03%),高于其他季度的1.89%~2.93%。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有降低的趋势(χ2=10.16,P=0.001),13~19岁组的阳性率(9.43%)高于其他年龄组(1.48%~4.81%);学生组阳性率(12.07%)高于其他职业(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01)。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中混合感染占31.11%(14/45)。ILI和SARI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4.48%(10/29)和25.00%(4/16),14例混合感染病例中,腺病毒的主要混合感染病原是甲型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结论 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病例,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人群中的腺病毒监测,重点是关注第二季度的学生等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疏附县中小学生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及评估免疫接种效果。方法 2015年2-5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疏附县4个乡镇中小学生进行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检测HAV-IgG、HBsAg、HBsAb和HCV-IgG。结果 疏附县4 830名中小学生HAV-IgG阳性率为99.75%,男生为99.92%,女生为9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8,P=0.016);HBsAg阳性率为3.02%,男生为3.55%,女生为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P=0.029);各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90,P=0.000),农村地区(3.28%)高于城镇地区(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9,P=0.014);HBsAb阳性率为38.84%,各年龄组的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699,P=0.000),城镇地区(42.36%)高于农村地区(3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32)。HBsAg和HBsAb均为阴性的学生有2 815人,占总人数的58.28%。HCV-IgG阳性率为0.19%,阳性者均为维吾尔族农村学生。结论 疏附县中小学生甲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处于乙型肝炎免疫空白状态的学生较多,丙型肝炎感染率较低,应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免疫球蛋白G(IgG) N-糖基结构谱型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以2012年1-6月在北京市宣武医院体检的669名居民为研究对象,留取空腹静脉血5 ml,对IgG N-糖基进行分离、纯化、标记后,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IgG N-糖基进行检测,最终得到24个色谱峰,每个峰代表不同的糖基结构。不同性别人群的糖基结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69名参与者中男性235人(35.13%),女性434人(64.87%),平均年龄为(44.23±9.82)岁。女性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FnZ=-2.192,P=0.028)高于男性;女性半乳糖基化水平G0nZ=-7.898,P<0.001)、G1nZ=-2.343,P=0.019)低于男性,而G2nZ=-8.414,P<0.001)水平高于男性;女性唾液酸化水平FtotalS1/FtotalS2(Z=-5.049,P<0.001)、FS1/FS2(Z=-3.336,P=0.001)高于男性。结论 IgG N-糖基结构水平可能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出率与宫颈癌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为A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B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入组患者高危型HPV E6/E7 mRNA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HPV E6/E7感染率和荧光定量PCR检查效率,分析HPV E6/E7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A组阳性76例,阳性率为76.0%;B组阳性13例,阳性率为13.0%;A组阳性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2,P<0.001)。两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76.0%)高于高度宫颈鳞状上皮病变者(26.1%)、低度宫颈鳞状上皮病变者(17.6%)和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者(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5,P=0.001; χ2=9.114,P=0.001; χ2=18.241,P<0.001)。结论 宫颈癌患者HPV E6/E7mRNA检出率高,且随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加重,其HPV E6/E7 mRNA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HBV血清标志物及免疫状态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足月新生儿386对,按我国0-1-6月免疫接种程序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随访至12月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孕产妇、新生儿及其12月龄(婴儿)的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检测新生儿及婴儿的外周血TLR3蛋白表达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新生儿HBV血清标志物以“HBeAg+抗-HBe+”、“HBsAg+HBeAg+抗-HBe+”、“HBsAg+”和“HBV血清标志物全阴,HBVM-”为主;“HBeAg+抗-HBe+”模式下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5.2%,低于其他3种模式的20.0%、40.0%和22.5%。4种主要HBV血清学模式下婴儿的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新生儿及婴儿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抗-HBe+”模式下新生儿及婴儿的IL-6水平均高于“HBVM-”模式;新生儿及婴儿的IL-6水平均与抗-HBs水平呈正相关;血清IL-6水平>1 112.0 pg/ml的新生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下降了61.4%(OR=0.386,95% CI:0.266~0.561,P<0.001)。结论 新生儿“HBeAg+抗-HBe+”模式及高水平IL-6者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较低,新生儿各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与免疫状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中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从业人员相关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0-12月选取全国省级CDC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全部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该人群免疫接种状况,并利用SAS软件及趋势χ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进行免疫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调查77人,其中完成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60人,17人(22%)基础免疫情况不详。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工作后明确接种疫苗者为66人(86%),接种信息记录不完整者为11人(14%)。影响免疫接种因素包括年龄(χ2=2.48,P<0.05)、职称(χ2=2.51,P<0.05)、工作时间(确切概率法计算:P<0.000 1)、学历(χ2=0.74,P=0.46)、性别(χ2=0.46,P=0.50)。结论 目前我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情况较好,其中完成≥3剂次者占41%,且接种信息记录完整,应加强新入职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M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71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结果MBC患者年龄43~84(M=62)岁,中位年龄大于同期女性乳腺癌(FBC)患者(t=6.355,P=0.000),与同期FBC例数之比为o.42%(71:16 796);MBC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x2=29.875,P=0.000)、临床分期以>ⅢA(x2=13.377,P=0.037)多见。MBC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FBC患者,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明显低于FBC患者x2=3.741,P=0.048;x2=12.845,P-0.00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MBC患者预后比FBC患者差(P-0.004,P=0.046)。MBC患者的HER-2表达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x2=4.219,P=0.040)。结论MBC与FB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均存在显著差异。HER一2阳性可能对MBC的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