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问题。方法 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上海市CDC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在疫情发生后,上海市CDC收集皮肤炭疽患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患者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患者的7份伤口创面标本中,6份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增长4倍,上海市CDC对该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接触者进行了观察。经治疗,病例康复,19例接触者无续发病例出现。结论 上海市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新发传染病的培训,对输入性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同时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预防和控制继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2月19日,经中国CDC有关专家复核和专家会诊,我国义乌市确诊1例从斐济、萨摩亚旅游归来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病例曾在萨摩亚有蚊虫叮咬史。病例2月14日发病,15日出疹,16日出现结膜炎,16日收住入院,17日体温正常,19日皮疹消失,20日结膜炎消失。血液中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仅3 d,血液核酸检测阴性4 d后尿液仍可检测到核酸阳性。结论 该病例寨卡病毒病症状典型,早期可采集病例血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体温正常后应采集尿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6年2月9日中国大陆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大陆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临床观察病例同行者与接触者。采集病例血清、尿液等标本,应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该病例确诊为寨卡病毒病,于第18病日解除隔离、痊愈出院。病例第10病日血清标本和第11~13病日尿液标本检测均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该病例系江西省赣县籍外派工作回国人员,发病前在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同行者与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内均未出现寨卡病毒病症状。结论 该病例为中国大陆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系境外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与在寨卡疫源地委内瑞拉蚊虫叮咬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提出依据。方法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疫情处置。结果根据患者病前12 d有疫区(斯里兰卡科伦坡)旅行史,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双峰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RT-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确认该患者为基孔肯雅热病例。疫情发生时为冬季,无蚊虫活动,经风险评估不具备传播的可能,未进行媒介调查和控制工作。结论该病例是河南省首例基孔肯亚热,今后需重视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该病例在非洲乘坐埃塞俄比亚至广州的ET606航班时发病,血液标本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P3实验室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未出现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6.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郑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 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7.
描述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同时收集血液、唾液、尿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为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患者,其在寨卡病毒病疫源地危地马拉感染。该患者体温最高38.5℃,有咽痛,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无关节、肌肉痛,无腹痛、腹泻,睑结膜无充血。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液、唾液、尿液样本病毒核酸阳性并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回顾总结,能够为河南省寨卡病毒防控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山西口岸首例输入性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口岸腹泻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自泰国曼谷航班1名腹泻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腹泻患者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发病前有泰国旅行史,有蚊虫叮咬史,出现腹痛、腹泻、虚汗等临床表现,实验室血常规检验白细胞明显偏高(23.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偏高(88.2%),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5.6%),肝肾功能正常,血涂片镜下未见疟原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轮状病毒核酸、星状病毒核酸、肠道腺病毒核酸、肠道病毒核酸和札如病毒核酸均为阴性;通过细菌培养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阳性。结论该病例是由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所致,是山西口岸首例输入性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腹泻病例,本病例的调查研究为国际旅行者感染性腹泻的实验室检测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一起由呋喃丹引起的酥油茶急性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和处置过程,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8年丹巴县梭坡乡发生的一起急性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有病例26例,涉及3个村的村民,总罹患率为41.27%,无死亡病例。26例病例均于饮用酥油茶后数分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头晕、瞳孔缩小、恶心等。现场1只犬饮用样品酥油茶后发病。实验室在所采集的样品酥油茶、呕吐物、糌粑中同时检出呋喃丹。结论 本起疫情是呋喃丹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为点源传播模式。应急处置中有效流行病学调查,简易的动物实验可为快速采样检测、病例救治提供方向;病例及时送医救治,严格落实源头控制措施是降低伤亡,防止事件扩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查明上海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发病情况、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为我国黄热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个人访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液、尿液及唾液,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开展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结果 病例3月5日在安哥拉突发高热,7日凌晨抵沪,8日住院治疗,有明确蚊虫叮咬史,无黄热病疫苗接种史;病后4 d的血液黄热病毒核酸阳性,病后9 d、26 d的尿液均为阳性,病后9 d、26 d、33 d的唾液标本均为阴性。病例周边成蚊密度为0.5只/(人·h),就医所在的金山区3月份蚊媒密度为0.83只/(人·h)。防蚊隔离治疗后,病例于4月8日痊愈出院;27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相关症状。结论 病例感染来源于安哥拉,其发病时间(3月5日)早于我国首例病例(3月6日发病),未发生二代病例,对病例开展防蚊隔离治疗和蚊媒应急监测处置有效防止黄热病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及其流行病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医院就诊和口岸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疑似登革热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PrM.C和NS,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8年7—11月在云南省瑞丽市共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103份,经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49例确诊为登革热。其中除1例为当地感染病例,其余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8例来自缅甸木姐市居民,30例为中国居民到缅甸经商或务工返回后发病者。从缅甸输入病例血清中获得2株病毒(RLB61和RLC31)的PrM.C和NS,区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LB61株为登革l型病毒,RLC31株为登革3型病毒,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经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证实瑞丽市边境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并间接证实缅甸木姐市2008年存在登革l和3型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 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 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 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 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 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 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 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 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 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 82.35%(4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评估登革病毒4种血清型对流行的影响。方法 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性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对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将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E基因序列,用PhyML 3.1软件绘制基因进化树并分析。结果 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655例,发病率11.10/10万,本地病例1 382例,输入病例273例,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发现18个高-高聚集性街道,输入病例来源以东南亚国家(86.08%,235/273)和非洲国家(2.56%,7/273)为主。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诊病例血清标本749例,阳性率93.06%(697/749),分离毒株464株。同往年基因树相比,登革病毒未发现基因型的转换。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仍然是广州市的优势毒株,血清型2型主要在白云区和荔湾区流行。结论 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累及全市,范围向城乡接合部扩大和转移,应进一步重视城乡接合部的防控工作。加强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国境检疫。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的流行和聚集性暴发风险不容忽视。多种血清型在广州市同时出现,提示需预防重症登革热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2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状况和病毒E基因进化特征,探讨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病毒传播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标本并测定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运用MEGA 5.05软件构建最大相似度基因树,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诊疗情况及感染途径,为制定其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病前有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体液接触史,疫点未发现蜱虫,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该患者为广东省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感染来源为湖北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武汉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和主要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2月28日在某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资料,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比较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3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包括14例(43.75%)输入病例和18例(56.25%)本地病例。27例(84.38%)患者具有明确的接触史,5例(15.62%)患者接触史不明。家庭聚集(66.67%)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2(32.5,50.5)岁,女性19例(59.37%)。首发症状主要为干咳(23例,71.88%)、发热(16例,50.00%)和咳痰(13例,40.63%)。潜伏期中位数为6.5(0,9)d,首发症状到确诊中位数为7(4.5,9)d,确诊到出院中位数为12(9,16)d。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清蛋白、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增高。81.25%(26例)患者肺部双侧受累。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差异(均P>0.05)。32例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 该市新冠肺炎疫情处于低流行,主要表现为家庭聚集性传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包括传染病病种、输入我国省份、感染来源地、来源国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境外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中国CDC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境外输入传染病病例信息,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我国通过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境外输入传染病16 206例,以疟疾为主(13 471例,占83.12%),其次为登革热(2 628例,占16.22%)。境外输入传染病以男性为主(14 522例,占89.61%),病例多为20~50岁青壮年。除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以春节前后输入病例稍多外,其余大部分病例以夏秋季多发。输入省份因传染病种类而有所不同,主要为中国云南、江苏、广西、广东等省份。输出国家因病种有所不同,主要为缅甸等亚洲地区的国家和加纳、安哥拉、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地区的国家。结论 根据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种类及其来源国家等流行病学特征的不同,建议对出国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国前健康教育;节假日前后要加强自疫区归国人员健康筛查和追踪、随访;建立健全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以减少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发病水平及引起本地传播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天津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境外输入疫情防控、人员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输入性感染者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20年3月15日至2021年8月31日由天津市航空口岸入境的疫情输入信息,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报告,采用Excel 2010、SPSS 25.0和R软件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3月15日至2021年8月31日,天津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606例,纳入分析552例,男女性别比例1.8:1,年龄3~77岁,以20~39岁为主(59.8%)。14 d内国际旅居史涉及欧洲地区(43.8%,242例)、非洲地区(25.2%,139例)、美洲地区(15.4%,85例)、亚洲地区(15.6%,86例)。秋、冬季确诊病例占比较高。观察期内,海关入境检疫排查发现感染者比例逐渐下降,个人健康申报、医学隔离监测比例升高。输入性感染者自入境至确诊的时间间隔有延长趋势。结论 天津市航空口岸入境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入境首日被发现的比例下降,排查发现感染者的时间间隔有延长趋势,值得警惕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