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优选经典名方泻白散的"锉散"粒度,考察其煎煮容器、煎煮水量、煎煮时长等参数,确定其煎煮工艺,以泻白散为例探讨经典名方中"锉散"方煎煮工艺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泻白散特征图谱方法及泻白散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特征图谱相似度、特征峰峰面积、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及出膏率为指标,对"锉散"粒度和各项煎煮工艺参数进行优选。根据结果确定泻白散"锉散"粒度为粉碎粒径2.00~4.75 mm的饮片(过4目筛),确定其煎煮工艺:取处方量至陶瓷锅中,加水420 mL,武火煮沸后文火煮至300 mL。泻白散特征图谱相似度0.9以上,相关特征峰峰面积较大,甘草苷、甘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21%,出膏率为15.05%。最终确定的饮片"锉散"粒度能较好的代表泻白散煮散的质量,且制备方便、适应工业生产,确定的煎煮工艺能更好反映泻白散全方质量。该研究方法能够从全方信息、有效成分含量、出膏情况等方面多因素综合考察泻白散煮散质量,是一种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能为其他"锉散"类经典名方煎煮工艺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2):354-357
目的:优选枳实煮散的粉碎粒度和煎煮工艺,为枳实煮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4种规格的枳实煮散,采用HPLC方法检测水煎液中辛弗林、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以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考察粉碎粒度、加水量及煎煮次数对枳实煮散煎出物的影响,并与饮片传统煎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粒度、加水量和煎煮次数对枳实煮散水煎液的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枳实煮散的制备工艺为:颗粒全部通过10目筛,且过80目筛的细粉量不得大于20%;煎煮工艺为煮散加10倍水,浸泡20 min,煎煮1次,煎煮时间20 min。按此工艺制备的煮散水煎液中化合物含量和干膏得率均是饮片传统煎煮(10倍水,煎煮2次,煎煮时间共50 min)的2.5倍以上。结论:筛选的枳实煮散的粉碎粒度,适合工业生产,便于患者煎煮;从药学角度来说,枳实煮散能够起到节省药材和节省能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厚朴煮散的粉碎粒度,考察加水量对其煎出物的影响,为该煮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5种规格的厚朴煮散,采用HPLC检测水煎液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检测波长294 nm,流动相甲醇-水(82∶18),柱温30℃。以厚朴酚、和厚朴酚转移率和干膏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粉碎粒度和加水量对厚朴煮散煎出物的影响,并与饮片传统煎煮进行比较。结果:粒度和加水量对厚朴煮散水煎液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和干膏率均有显著影响。厚朴煮散最佳制备工艺为粉碎过10目筛,含有能通过80目筛的细粉不超过20%;厚朴煮散煎煮1次,煎煮时间10 min时,24目煮散加20倍量水的煎液中有效成分转移率和得膏率分别为饮片传统煎煮(加10倍量水煎煮50 min)的5.1,2.5倍;10目煮散加10倍量水的煎液中二者分别达饮片传统煎煮的2倍以上。结论:厚朴饮片制成煮散后可节省药材和煎煮时间,可推广于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然而古今差异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该文以小见大,以厚朴温中汤为例,在文献调研充足的基础上,考察了煮散的粒度、加水量、煎煮时间等关键工艺及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度(2,3~5 mm)的饮片粉末和不同煎煮时间(30,60 min)煎煮后,指标成分浓度整体无显著性差异,但饮片粉末粒度为2 mm及煎煮30 min时所得出膏率均相对较高;煎煮时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指标成分浓度和出膏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厚朴温中汤物质基准样品检测前采用一定比例的甲醇水溶液作为复溶溶剂,可兼顾方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谱图信息,有助于更全面的展示处方化学成分信息的全貌。同时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煮散经方进行多层次整理归纳,多角度分析煎煮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初步研究建议。以期为厚朴温中汤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煮散类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方向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 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 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枳实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为枳实煮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方法检测枳实水煎液中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及辛弗林含量,以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系统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对枳实煮散与传统饮片煎煮的影响。结果枳实煮散煎煮工艺为加水量不少于14倍、煎煮时间不少于15min;同等煎煮条件下,煮散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均达饮片2倍以上;煮散加10倍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10min,其总化合物含量和得膏率分别为饮片传统煎煮(10倍水,煎煮时间为50min)的3.4倍、2.7倍。结论从药学角度来说,枳实饮片制成煮散,在节省一半以上药材的同时,又能节省4/5的煎煮时间,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麻黄汤的煮散工艺。方法:以麻黄碱含量为评价指标,以粉碎度、提取时间、加水量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麻黄汤的最佳煮散工艺。结果:最佳麻黄汤煮散工艺为:过40目筛,加12倍水,煎煮10min。结论:优选的麻黄汤煮散工艺稳定可行,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桂圆益气补血汤煎煮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选桂圆益气补血汤的煎煮工艺条件。方法: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黄芪甲苷含量,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05%磷酸溶液(60:40),乙腈-水(33:67),检测波长分别为320,203 nm。以干膏得率和黄芪甲苷、阿魏酸、总多糖含量的综 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煎煮时间、料液比、煎煮次数对桂圆益气补血汤煎煮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煎煮工艺条件为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36 min,煎煮前浸泡30 min;浸膏得率39.3%,阿魏酸、黄芪甲苷提取量分别为18.24,68.17 mg·g-1,多糖得率6.80%。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条件稳定且重复性好,适用于桂圆益气补血汤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选骨松健骨颗粒的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淫羊藿苷提取量和干膏得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 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 结论: 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提取效率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遵古优化和科学评价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的煎煮工艺,为其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指纹图谱概貌结合多指标定量为综合评价,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设计对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进行优化。指纹图谱研究采用SunFire-C18色谱柱(150 mm×3.0 mm,3.5 μm),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为0.2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 nm;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色谱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建立UPLC多波长检测方法测定6个关键质控成分含量,计算各样品综合得分,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 建立了29个试验号TSD UPLC指纹图谱,选择16个共有峰,指认出地黄苷D、苦杏仁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共6个成分。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显示15号工艺为最佳工艺。含量测定显示,地黄苷D、苦杏仁苷、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羟基红花黄色素A 6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综合得分结果显示,15号工艺为最佳工艺。进一步根据回归模型拟合,得到最优工艺为加水量9.90倍、浸泡时间0.58 h、煎煮时间1.19 h、煎煮次数1.60次,最终确定TSD煎煮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0.5 h,煎煮2次,每次1 h。结论 指纹图谱质量概貌结合关键质控成分可作为TSD制备工艺的质量评控方法,得出的最佳煎煮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经典名方TSD复方制剂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黄芩饮片与煮散在相同煎煮条件下,不同时间煎出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及黄芩素含量,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47∶53),检测波长280 nm。以有效成分含量及干膏率为指标,比较相同条件下黄芩饮片和煮散在不同时间点的煎煮效果。结果:黄芩煮散第1,2次煎煮时间均为10 min,黄芩饮片则依次为30,10 min。不同时间点黄芩煮散煎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黄芩饮片煎液。结论:煮散的煎煮时间较传统饮片明显缩短,具有省时、省材的优点,为煮散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厚朴温中汤煎煮液在不同干燥方法下得到的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指纹图、指标成分含量、干粉性状),优化干燥工艺,为厚朴温中汤颗粒制备工艺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液及不同干燥方法所得物质基准的指纹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物质基准的指标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含量,对提取液以及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制得的厚朴温中汤物质基准的UPLC指纹图、指标成分含量、干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三种干燥方法所得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与提取液比较,发现各物质基准UPLC指纹图与提取液的相似度均大于0.9,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所得物质基准指标成分含量高于真空干燥,冷冻干燥所得干粉疏松多孔、流动性差、复溶性好,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所得干粉流动性较好,复溶速率较慢。结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所得物质基准化学成分轮廓与煎煮液相似度高,指标成分保留率较高,前者粉末复溶性好,适用于制备厚朴温中汤物质基准,后者粉体流动性好,利于制剂成型,适用于厚朴温中颗粒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生石膏煎煮工艺对清肺排毒汤微粒体系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以生石膏的不同煎煮方式(直接煎、先煎、包煎、另煎)制备清肺排毒汤水煎剂及配方颗粒调配液,以830×g、3300×g、13 200×g的离心力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各水煎剂和配方颗粒调配液中的固体微粒,对微粒体的粒径、电位、形貌、元素分布及蛋白质、多糖含量进行表征。结果 各水煎剂组和颗粒剂组微粒体的粒径均随着离心力的增大而递减,且水煎剂组微粒体粒径均大于颗粒剂组。各水煎剂组和颗粒剂组微粒体的电位始终为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煎剂的制备方式与生石膏煎煮方式显著影响了清肺排毒汤微粒体形貌,生石膏直接煎和另煎组水煎剂微粒体呈现大小不一的球形和椭球形团聚形态,其中分散着片状和纤维状物质;生石膏先煎和包煎组水煎剂微粒体呈现网状结构;颗粒剂微粒体表呈不规律的块状堆积状态。各微粒体的主要元素为C、O和Ca,多糖含量高于蛋白质,但水煎剂组微粒体中多糖的含量均低于颗粒剂组微粒体。结论 共煎共煮形成的清肺排毒汤微粒体的粒径、电位、形貌、元素分布及蛋白质、多糖含量与配方颗粒调配液均不同,并且生石膏的煎煮工艺也会影响水煎剂微粒体的理化性质及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煎煮时间和不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的蒽醌类、蒽酮类及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大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TQ-Orbitrap MSn)准确挖掘大黄各类化学成分的特征离子,通过特征离子确定尽量多的化学成分离子对,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QQQ-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获取各种成分的峰面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煎煮时间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均有影响,短时间煎煮(15 min)有利于双蒽酮苷类和蒽醌苷类成分煎出,长时间煎煮(60 min)则利于鞣质类成分煎出;与沸水浸泡相比,沸水煎煮有利于蒽醌类、鞣质类成分煎出。结论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明确指出了短时间煎煮或浸泡利于大黄泻下功效的发挥,长时间沸水煎煮利于清热解毒功效的发挥,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药效研究筛选健脾益肾丸的制备工艺,并以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健脾益肾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5/6肾切除方法制备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以大鼠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降低值为指标,对拟定的健脾益肾丸A(打粉入药+水提)、B(打粉入药+提油+水提)和C(提油+水提)3种工艺路线进行筛选;继以黄芪甲苷含量和固形物质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的提取工艺。结果药效实验表明,工艺A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作为该方丸剂成型工艺。该工艺中白术等5味药材单独粉碎成细粉,黄芪等其余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每次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1 h。结论健脾益肾丸能明显改善5/6肾切除大鼠模型的Cr、BUN含量,优选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健脾益肾丸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厚朴麻黄汤物质基准质量标准,并优化其制剂提取工艺。方法 制备15批厚朴麻黄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并检测出膏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指标性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与特征图谱,分析指标性成分从饮片到对应实物的转移率,评价特征图谱的相似度。以出膏率、指标性成分转移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厚朴麻黄汤的制剂提取工艺(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结果 15批对应实物的出膏率为11.10%~13.13%,指标性成分质量分数及饮片-对应实物转移率分别为厚朴酚0.034%~0.051%、1.474%~2.801%,和厚朴酚0.030%~0.059%、2.154%~4.241%,盐酸麻黄碱0.309%~0.377%、23.278%~37.774%,盐酸伪麻黄碱0.138%~0.233%、27.417%~47.658%。各批次特征图谱与对照图谱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综合考虑出膏率、成分转移率及生产实际,确定最优工艺为提取3次,分别加8、6、6倍量水,分别提取1.0、1.0、0.5 h。结论 结合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及特征图谱对厚朴麻黄汤的物质基准质量属性进行全面分析,并优化其制剂提取工艺,可为厚朴麻黄汤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后续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随机将4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蠲痛饮低、中、高剂量组、通路阻滞剂组(LY294002) 6组,分别给予蠲痛饮高、中、低剂量(42. 9,14. 3,4. 8 g·kg~(-1))灌胃,通路阻滞剂组予PI3K通路阻滞剂LY294002(0. 04 g·kg~(-1))腹腔注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天按照10 mL·kg~(-1)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持续用药28 d。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异位内膜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PI3K,Akt,mTO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 mRNA相对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异位内膜PI3K,Akt,mTOR蛋白和p70S6K mRNA的表达都明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蠲痛饮中、高剂量、通路阻滞剂组干预后PI3K,Akt,mTOR蛋白和p70S6K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 0. 05)。透射电镜下可见蠲痛饮低、中、高剂量组和通路阻滞剂组均能促进腺上皮细胞萎缩或欠整齐,微绒毛减少或消失,胞核固缩,胞内线粒体肿胀或减少,间质细胞凋亡。结论: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蠲痛饮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及p70S6K mRNA表达,从而抑制上皮间质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8.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温中汤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优选与厚朴温中汤基准样品质量标准接近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橙皮苷、甘草酸、乔松素、厚朴酚的含量和出膏率作为关键质量属性,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作为基础,采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厚朴温中汤提取工艺。结果 厚朴温中汤最优提取工艺为加水780 mL,浸泡30 min,提取30 min,提取3次。此工艺条件下所得指标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是0.97%、0.60%、0.15%、0.25%,出膏率为24.1%,与基准样品相接近。结论 厚朴温中汤提取工艺经过响应面法优化后更加可靠,符合基准样品质量标准范围,可为后续现代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旋覆代赭汤中人参和甘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高压中药煎煮机,初步探索复方中人参和甘草在高压煎煮时浸泡时间对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浸泡时间:0、10、20、30、40、50、60、120分钟。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煎煮次数:1次。用简单对比实验法确定煎煮工艺。每种工艺取旋覆代赭汤(人参6g、旋覆花9g、代赭石9g、炙甘草6g、清半夏9g、大枣4枚、干姜10g)10剂,使用高压煎药机进行煎煮,重复3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其煎煮液中所含5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甘草酸铵、绿原酸含量,计算、比较不同煎煮工艺下煎出液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条件下,不同浸泡时间对旋覆代赭汤中人参、甘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的高压煎煮条件下,煎煮前的浸泡时间对药材中部分成分的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