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5-2018年贵阳市报告流感暴发疫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8年贵阳市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资料,对疫情发生时间、地区、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流感病毒检测。结果 2015-2018年贵阳市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46起,累计发病人数1 233人,平均罹患率2.08%。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9月~次年4月,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暴发疫情病毒包括有A型H1N1亚型,A型H3N2型,B型Victory亚型,B型Yamagata亚型,四种型别同时流行,交替成为优势病毒。结论贵阳市流感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9月~次年4月,中小学是流感暴发高发场所,应加强对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监测,病毒优势毒株变化频繁,需密切关注病原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阳江市2001-2018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1-2018年阳江市登革热病例基本信息、登革热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测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1-2018年阳江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3/10万;全市4个县(市、区)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江城区450例,占83.9%;发病年龄2~89岁,其中20~69岁443例,占82.6%;暴发疫情大多集中在8-10月,占81.8%;2014-2018年抽取正常人群血清标本1 000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IgG抗体阳性50份,阳性率为5.0%;2017-2018年3-12月的蚊媒监测哨点平均布雷图指数BI波动在12~36。 结论 阳江市登革热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5~10年会发生程度不等的局部暴发或区域流行;暴发疫情大多集中在8-10月,主要原因是该时段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密度高,易于登革热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杭州市2018年-2020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核酸及其型别,挑选11株代表性病毒株进行病毒分离、E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及构建进化树,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2020年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8年-2020共发生7起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5.
潮州市湘桥区199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广西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登革热疫情的动态变化和流行特征,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1980年-2009年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LISA法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M抗体检测。结果:1980年-2009年广西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47例,其中1980年和1986年广西局部地区发生了登革热暴发流行,共报告病例1619例,死亡2例,1987年后广西无登革热原发病例报告,2006年-2009年报告输入性病例26例。结论:广西近几年报告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增多,应加强边境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或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从化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10月6日至11月6日从化市太平镇发生了一起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行政村,发病例数共49例,发病率为9.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以35岁以上为主,共34例,占总病例数的69.39%;男性27例,女性22例;血清学检查登革热IgM抗体阳性47例。结论该次登革热暴发疫情是从化市首起暴发疫情。对登革热流行的控制在于反复多次杀灭成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起地铁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部分病例血清登革热抗体。用布雷图指数(B I)评估蚊蚴密度。结果2006年10月4日至11月5日广州某地铁工地报告登革热病例35例,罹患率为14.89%(35/235),其中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3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3例为疑似病例。病例有宿舍集聚性,病例均为男性。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与非建筑工作面的人群罹患率分别为20.73%(34/164)、1.41%(1/71)(P<0.01);是否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的人群相对危险度RR值是14.72,RR95%可信区间在2.05~105.45之间(P<0.01),工地施工现场有伊蚊幼虫孳生,幼虫量约50条/视野,成蚊密度约为24只/人工小时。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地铁工地媒介伊蚊的大量繁殖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彭志强,席云珍,孙均明,袁文汉,周干成(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队,广州,510500)关键词: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调查1995年10月4~16日,某部队医院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流行。通过大面积灭蚊措施,隔离病人,迅速控制疫...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104 d,共确诊病例232例,其中本地感染145例,缅甸输入87例。流行季节为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瑞丽市城区(124/232,53.45%);男女性别比为1.2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居多。结论此次疫情为瑞丽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采取伊蚊综合控制措施,布雷图指数≤5.0,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合肥市2015―2020年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流行特征,为科学有效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近年合肥市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合肥市2015―2020年通过网络报告共调查40例输入和1例本地登革热病例,其中临床诊断3例,确诊38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本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1起。41例登革热病例分布在合肥市7个县(区)中的23个乡镇(街道),78.04%病例集中在4―9月,以青壮年男性为主,39例境外输入病例的出国缘由主要为劳务输出,占51.28%;商业服务,占26.83%;旅游,占17.07%。境外和国内医院之间,国内省、市、县级及以下之间的诊断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发病-就诊、发病-诊断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 d和4 d,85.61%病例数能在发病后0~5 d内被诊断。登革热病毒分型中4种血清型并存。结论  合肥市登革热疫情持续时间延长,流行强度增强,输入压力逐年增加,有出现重症和本地流行的风险。各部门间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和宣教,增强市民及时就医意识、医院识别能力和诊疗技术,早发现早隔离早规范治疗,减少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深圳和香港地区两起公共场所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和处置措施,融合优势以更好应对登革热暴发。 方法 收集两地登革热病例信息和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防蚊灭蚊措施进行对比。 结果 香港地区报告病例19例,疫情持续13 d,分布6个区,男女性别比为1:0.9。深圳20例,持续33 d,分布3个街道,男女性别比为1:0.82。两地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855,P=0.004)。香港地区病例从出现症状到实验室确认时间间隔5.5~8.5 d,中位数7 d;深圳为1.5~5.4 d,中位数为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8,P < 0.001)。香港地区疫情第4 d宣布封闭感染场所30 d,灭蚊范围500 m,采用诱蚊诱卵器指数评价灭蚊效果。深圳第2 d宣布"封闭",灭蚊范围400 m,每3 d用布雷图指数、双层叠帐法监测。 结论 两地登革热疫情性质、规模、时间、场所相似,深圳处理措施更灵敏、快速,传染源早发现能力强,蚊媒监测方法更全面、频率更高。香港地区疫情信息公布、媒体风险沟通更主动,灭蚊措施更严格、专业。  相似文献   

14.
数学模型在输入型登革热暴发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参考Newton登革热传播模型及SIR仓室模型,建立登革热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输入型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建立当时实际相吻合的登革热传播模型,模拟描述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登革热暴发流行,同时结合当时实际研究登革热流行情况。结果根据模型可得出总的人均蚊媒密度阈值为2.4只,登革热人群免疫抗体水平〉67.8%时,才有可能在登革热病原体输入后不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暴发。结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比较接近,特别是暴发的中后期相对较为吻合,在实际的现场流行病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共报告伤寒病例202 99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3.60%)。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2.54/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38/10万;2011年起,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1.13/10万~2.78/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3.48%和6.46%上升至2020年的15.59%和19.34%。伤寒热点区域持续存在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逐步扩大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2004-2020年共报告副伤寒病例86 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9.80%)。副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12/10万。2007年起,副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0.57/10万~1.19/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1.48%和4.52%上升至2020年的30.92%和22.28%。副伤寒热点区域由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向东扩散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持续呈低流行水平,近年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向东部地区扩散,西南地区是防控的重点;<3岁婴幼儿和≥60岁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15年云南省中缅边境一起登革热暴发查明病因,对流行的登革病毒(DENV)进行分子特征分析,为疾病防控提供病原学证据。方法 采用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2015年7月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DENV NS1抗原阳性血清中的DENV特异核酸(CprM基因),对阳性标本用DENV E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送测序,经拼接剪切后的序列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在Megalign中计算核苷酸相似性;在GenBank中选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度的DENV E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在Mega 5.05 软件中采用邻接(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25份中国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本地病例和14份缅甸输入病例DENV NS1抗原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DENV特异核酸检测,共有21份本地和10份缅甸输入病例标本为DENV-1阳性,其余8份为DENV阴性。测序得到13株(8株来源于本地病例,5株来源于输入病例)1 485 bp的E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12株(9株来源于本地病例和3株来源于输入病例)406 bp的CprM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3株E基因序列均属于DENV-1的基因Ⅰ型,位于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 本次登革热暴发由DENV-1的基因Ⅰ型引起,该病毒与相邻缅甸区域流行的DENV进化关系最近,当地需加强对登革热防控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广东和香港(粤港)地区2004-2006年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比较.方法 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输入性登革热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广东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44例,香港报告93例;广东省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新加坡(13例)、印度尼西亚(9例)、柬埔寨(6例),香港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31例)、菲律宾(16例)、泰国(15例);两地发病高峰期均为7-9月,非高峰期香港的病例数高于广东省;两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广东省1.2:1,香港1.1:1;广东省病例年龄从6~80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63.6%,28/44),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家务及待业为主(占40.9%,18/44);香港病例年龄从10~72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58.1%,54/93),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工人为主(占47.3%,44/93);广东省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多(27:17),而香港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少(35:57);两地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7 d和9 d.结论 造成粤港两地登革热输入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及商务人员在夏季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来源。方法 描述疫情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用RT-PCR方法对NS1抗原阳性标本进行DENV血清分型、E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E基因序列一致性和进化关系。结果 2014年9-12月广西暴发DENV-1和DENV-2引起的本地登革热疫情,报告登革热病例85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712例,临床诊断病例142例),79.63%(680/854)病例集中在2014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所有病例均为典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83.61%(714/854)病例年龄为15~59岁,46.60%(398/854)病例职业为干部和商业服务;疫情主要发生在南宁市和梧州市,E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中国南宁市本地病例分离株属DENV-1基因Ⅰ型,与新加坡分离毒株(SG EHI D1/529Y13)一致性为100.00%;梧州市本地病例分离株与广东省分离毒株(D14005)同源性最高,属DENV-2 Cosmopolitan基因型。结论 2014年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可能由输入性病例或媒介引起,中国南宁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1,可能来源于新加坡;梧州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2,可能从广东省输入。应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早期检测,做好蚊媒监测,提高疑似登革热病例诊断意识,以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