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山西省大同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时空流行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布病的驱动效应,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大同市2005-2015年布病的报告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描述疾病流行特征;通过拟合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研究月值气象数据对布病发病季节性的驱动作用。结果 2005-2015年大同市共报告布病17 311例(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43/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季节性高峰集中在3-6月,占总病例数的48.40%;地区分布从东北部、东南部地区的传统流行区逐步向西扩大蔓延;DLNM分析结果显示布病发病在时间尺度上受蒸发量、降水量和气温影响显著,当月累积蒸发量为140~260 mm、月累积降水量为20~60 mm时,发病高峰滞后时间<1个月,月平均气温为-13℃时发病高峰滞后4-5个月。结论 2005-2015年大同市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在季节、人群和空间上具有明显流行特征;气象因素蒸发量、降水、气温对疾病发生驱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湖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并追溯该地区布病的感染来源,为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 2016和ArcGIS 10.5等软件对湖南省2010-2018年人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和率描述疫情特征。采用常规分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的种型进行鉴定,采用UTS-PCR复核种型鉴定结果,并对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临床分离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湖南省共报告人间布病728例,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郴州市和永州市发病率居前,发病率分别为2.50/10万和1.90/10万。发病县(市、区)从2010年的5个增加到2018年的69个。45~54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79例),占38.32%(279/728),农民占59.07%(430/728),男女性别比为2.75 ∶ 1。5-7月报告病例最多,占45.33%(330/728),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发特征,发病高峰在5月。常规鉴定表明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是羊种1型布鲁氏菌,UTS-PCR鉴定显示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6个毒力基因均被检出,菌株为强毒株。MLVA分析表明2株菌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从绵羊和骆驼分离的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结论 湖南省人间布病趋于严峻,疫情向非疫区和普通人群蔓延。湖南省分离的2株羊种布鲁氏菌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应加强动物转运的检疫检测,防止布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全球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全球人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重点描述全球分布及热点变化。方法 以查找官方公布的国家报告为第一标准数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信息系统平台的OIE-FAO-WHO年度报告中的人布病资料为第二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提取与转换,计算各国年度发病率,描述全球人布病流行分布概况。结果 人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是肯尼亚(203.07/10万)、也门(89.96/10万)、叙利亚(47.26/10万)、希腊(42.96/10万)和厄立特里亚(21.82/10万)。较2006年Georgios Pappas等发表的全球人布病分布的数据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流行区的布病流行状况已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疾病新热点也不断出现,特别在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布病疫情呈现起伏。结论 近十年来,人布病的全球流行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国之间的发病率差别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5-201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重复报告(重报)现状,了解重报对布病报告发病率的影响,分析可能的重报原因,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高布病监测数据质量。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 System,NNDRS)布病报告个案卡,使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Python 3.2软件中Spark DataFrame的聚合分析实现重报分析。结果 全国2005-2017年共报告499 577张布病个案卡,布病重报率为75.76/万(3 785/499 577),年内重报率为37.21/万(1 859/499 577),跨年度重报率为39.87/万(1 992/499 577),重报病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一机构、跨机构的重报率占比分别为33.59%(1 271/3 785)、66.41%(2 514/3 785)。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医院重报数最多(2 75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报率最高为281.27/万(123/4 373)。2017年全国报告发病率为2.926 4/10万,去除布病重报个案后,矫正发病率为2.844 8/10万,降幅为2005-2017年的最大值,矫正发病率下降2.79%。2005-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712 0/10万,去除布病重报个案后,矫正发病率为14.060 0/10万,降幅为全国最大值4.43%,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987 1/10万,矫正发病率为13.662 2/10万,降幅为2.32%,排第二位。布病病例年内、年度间在同一机构、不同机构的反复就诊,包括异地就诊等是造成重复报告的主要原因。结论 2005-2017年我国布病重报整体呈上升趋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报,以跨机构、跨年度重报为主。重报对新疆、宁夏等省份的发病率统计影响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布病报告管理要求,改进NNDRS,提高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 2007-2012 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效果。方法 收集贵州省2007-2012 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病例卡片信息、防控措施及管理文件等资料,比较 2007-2009 年与 2010-2012 年伤寒/副伤寒平均发病率、暴发疫情变化、病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变化、病例上报机构变化、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变化和疫情报告管理变化情况,利用Excel和EpiInfo软件进行描述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5 978例,平均发病率为5.29/10万;2010-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 765例,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平均发病率比2007-2009年下降51.31%。各市(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局部存在暴发和流行,暴发起数减少87.50%。报告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99),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增加11.51%,乡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减少61.47%,实验室诊断病例比例增加23.63%,填卡及时率增加8.44%,卡片录入及时率增加6.76%,县区审核及时率增加2.40%。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局部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健康教育和实验室监测等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 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2017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7年我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6个省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监测点以及国家统计局上报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27个省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516例,报告死亡502例,报告发病率为0.03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36/10万。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较2016年下降19.88%(128/644)和15.20%(90/592)。我国狂犬病疫情分布仍以南部和中部地区为主,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71例)、河南省(52例)、广西壮族自治区(41例)、安徽省(39例)和湖北省39例,占全国报告发病总数的46.90%(242/516)。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仍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46∶1(367∶149)。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中老年发病多于青少年。共收集186例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致伤动物仍以犬为主,占94.89%(167/176)。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68.86%(115/167)。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6.02%(10/166)。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72 d。结论 2017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南方病例仍然高于北方,高发省份出现下降趋势,低发省份出现上浮波动。病例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以男性和农民为主。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低仍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应加强狂犬病的监测力度,以农村地区为重点,加大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宣传力度,提高犬只免疫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福建省共报告布病319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度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1.838,P=0.026)。男女性发病率比为2.50:1。农民和牧民占比为57.37%。漳州市和南平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0/10万和0.3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F=13.447,P=0.021),由2011年的12个增加到2016年的28个。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发病全局Moran''s I为正值(0.045),提示有高值或者低值聚集区的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高-高(热点)聚集区域分布在漳浦、龙海、龙文等地,高-低聚集区域分布在南安和蕉城等地。时空扫描显示,高发病率区存在3个聚集区,最大可能聚集区以漳浦县为中心,覆盖了云霄、平和、龙海等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RR=7.96,LLR=92.62,P<0.001)。结论 福建省布病疫情趋于严峻,并向非疫区和一般人群蔓延;重点区域的布病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海口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手足口病71 611例,其中报告重症病例728例,重症百分比为1.02%。年平均发病率为 458.89/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发病高峰在4-7月和9-11月。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78%;1~岁组发病率(12 881.24/10万)最高;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全市4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报告总病例数的79.89%。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2011年后呈现交替流行态势。结论 海口市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地区,近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eoDA1.8.16软件,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4-2016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10 630例,发病率由2.91/10万(2 845例)上升到4.03/10万(4 0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9/10万。经趋势χ2检验,年度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72.87,P<0.001)。疫情流行范围已波及到136个县(市、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分别为0.323、0.300、0.179,且均呈空间正相关(均有P<0.05),表明2014-2016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逐年降低(均有P<0.05)。说明2014-2016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全局空间聚集性呈下降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与高发病率地区空间分布一致;东部沿海地区则表现为"低-低"聚集。结论 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布病发病率水平并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和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15-201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新发县(区、市)病例发现情况,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布病发病及突发事件监测数据;以面对面访谈、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经历,以及医院、CDC布病实验室采样、诊断现状。结果 2013年以来四川省布病疫情上升明显,累计新发县(区、市)有103个。共调查23例新发县(区、市)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占91.30%(21/23);初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及以下医院为主,占73.91%(17/23);初诊误诊率高达91.30%(21/23);发病到确诊的间隔中位数为52 d,最长142 d。病例布病知晓率为4.35%(1/23),与可疑牲畜接触中防护衣使用率为30.43%(7/23),手套使用率为8.70%(2/23),口罩使用率为4.35%(1/23),接触后使用消毒液洗手率为4.35%(1/23)。病例感染可疑牲畜均为羊,其中34.75%(8/23)为甘肃、青海等省份输入。调查临床医生295名,布病总知晓率为34.58%(102/295),相关知识培训率为58.31%(172/295)。调查33家医院,具备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的仅占33.33%(11/33)。调查县级CDC 23家,具备布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占34.78%(8/23)。结论 四川省布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新发县(区、市)病例初诊误诊率极高,诊断延迟明显,且布病知晓率低,自我防护意识差。临床医生布病知识知晓率低、培训不够;医院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储备不足,为布病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等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 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季节性A(H3N2)[A(H3N2)]亚型流感的时空分布特征, 为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9年A(H3N2)流感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分析和绘制折线图描述流行趋势, 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采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4年3月31日至2019年3月31日共检测2 603 209例流感样病例标本, A(H3N2)流感检测阳性率为5.96%(155 259/2 603 209)。每个监测年度A(H3N2)流感阳性率在南、北方省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H3N2)流感在北方省份冬季高发, 在南方省份夏季或冬季高发。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A(H3N2)流感在31个省份存在空间聚集性。2014-2015年高-高聚集区分布在8个省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2017年高-高聚集区分布在5个省份(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上海市)。2014-2019年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 2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aTScan 9.4软件和ArcGIS 10.7软件对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和高危聚集区。  结果  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累计报告2 75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8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49.40%;每年1-5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东向西先升高后降低,呈轻微的倒U型分布;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3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南部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县(区),包含2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5年。  结论  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高发年份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6~8月龄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位于河南中南部,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