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嘉兴市HIV/AIDS的感染和传播关系,探索区域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2018年嘉兴市新确证HIV/AIDS为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感染和传播等相关信息。采集血样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序列,采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HIV-1亚型分析。计算研究对象的HIV-1基因序列遗传距离,筛选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的基因距离阈值,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绘制分子传播网络。对基于分子传播网络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HIV/AIDS 517例中,HIV-1基因序列包括15种基因亚型,以CRF01_AE(37.1%)、CRF07_BC(36.2%)和CRF08_BC(11.8%)为主。在1.0%的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HIV-1分子传播网络,形成87个分子簇,总体入网率为45.8%(237/5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0~81岁年龄组(与14~24岁年龄组相比,OR=2.690,95%CI:1.058~6.844)、已婚(与未婚相比,OR=1.698,95%CI:1.003~2.875)、CRF07_BC亚型(与CRF01_AE亚型相比,OR=2.203,95%CI:1.426~3.404)的HIV-1分子成簇风险较高。分子传播网络中最大的CRF07_BC-1分子簇包括50例(2017年入网21例,2018年新增入网29例)HIV/AIDS,未婚(与已婚相比,OR=2.482,95%CI:1.140~5.402)、同性性传播(与异性性传播相比,OR=3.163,95%CI:1.543~6.483)、疑似高传播风险HIV/AIDS(与其他HIV/AIDS相比,OR=7.631,95%CI:1.783~32.654)、确证地在南湖区和平湖市[与其他区(县)相比,OR=2.225,95%CI:1.074~4.608]是进入最大簇的主要危险因素。该分子簇包含7例疑似高传播风险HIV/AIDS,均为同性性传播;自我报告首次发生男男性行为的时间范围为2010-2018年,确证前2年内的同性性伴数为20(P25,P75:10,100);其中6例自我报告有近期在南湖区某MSM交友活动场所寻找性伴活动史。结论 2017-2018年嘉兴市新确证HIV/AIDS的HIV-1亚型多样,以散发为主,存在地理聚集性和一定数量的疑似高传播风险HIV/AIDS,呈快速传播现象,需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获得HIV-1的pol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子传播簇,判定性伴间的传播关系。结果 共937例MSM HIV/AIDS参与性伴驱动检测,检出173名阳性性伴。有61例性伴间(31对)形成传播簇,成簇比例为50.8%(61/120),其中7对性伴结合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在性伴分子传播网络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伴之间确证年份为相同年份(与不同年份相比,OR=12.190,95%CI:1.563~95.054),现住址所在地为不同区(县)[与相同区(县)相比,OR=17.054,95%CI:1.742~166.982]更可能存在分子传播关系。结论 MSM HIV/AIDS的性伴驱动检测,结合分子传播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提高HIV/AIDS精准溯源,同时根据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建议对MSM HIV/AIDS确证后,应尽早进行性伴驱动检测,包括跨区域的性伴追踪检测,有利于传染源追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浙江省一起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模式HIV感染者之间的传播关系。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浦江县新确证的疑似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聚集性疫情相关HIV感染者及其性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流动信息、HIV既往检测史、高危性行为史及性伴侣情况等信息。结合HIV分子传播网络监测进行传播关系分析,采集新确证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全血样本6~8 ml,分离出血浆。通过核酸提取、PCR扩增pol基因,通过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浦江县共发现HIV感染者88例,其中异性性传播74例,有31例为非婚非商业性行为感染。初步个案调查发现,其中3例女性均与1例男性发生过无保护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4例感染者中,有2例的配偶HIV抗体检测阳性。对新确证感染者开展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共获得异性性传播序列65例,形成9个传播簇,最大传播簇中包含10例HIV感染者。HIV聚集性疫情共涉及HIV感染者11例,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均 ≥ 50岁,职业类型为农民或农村家庭妇女;追踪溯源到7例性伴,其中6例HIV阴性,1例未检测。18例调查对象的性社会网络关系中,夫妻关系6对,固定性伴关系8对,临时性伴关系3对。11例HIV感染者中,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9例,婚内传播2例。7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与病例2(56岁男性农民)的流行病学关联,3例有流调和分子传播簇结果证实,3例有分子传播簇和流调结果证实,另有1例流调结果证实。结论 本起HIV聚集性疫情的传播模式是以病例2为核心,通过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HIV,继而引起婚内和固定性伴间的传播。流调与分子传播网络相结合的溯源调查支持本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中新发感染病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开展重点病例的溯源调查、促进检测发现和减少新发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招募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途径等相关信息。根据HIV检测史、发生危险性行为史和确证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判定新发感染和本地感染。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3.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2 044例HIV/AIDS中,年龄(40.6±15.3)岁,其中男性1 684例(82.4%)、未婚758例(37.1%)、宁波市户籍1 072例(5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253例(61.3%),宁波市居住时间>5年979例(47.9%),判定为本地新发感染的比例为34.3%(702/2 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报告病例(与2017年报告病例相比,OR=1.422,95%CI:1.092~1.851)、职业为学生/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与商业服务/餐饮/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相比,OR=1.682,95%CI:1.307~2.165)、最近1年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与未使用男性社交软件相比,OR=1.353,95%CI:1.073~1.706)的本地新发感染HIV风险较高。结论 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占一定比例,本地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是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男性社交软件寻找性伴MSM的溯源调查和互联网干预工作,减少本地艾滋病新发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 60岁HIV感染者/AIDS病例(HIV/AIDS)感染HIV的主要原因、行为特征和造成HIV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7-8月,选择≥ 60岁HIV/AIDS例数及构成比均较高的邓州市、鹤壁市浚县和许昌市襄城县作为研究现场,招募新报告≥ 60岁HIV/AIDS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详细了解其确认前的行为特征和相关因素。结果 共访谈33名≥ 60岁HIV/AIDS,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7.4岁。感染途径均为性传播。访谈结果显示:商业异性性行为是≥ 60岁老年男性感染HIV的主要因素,商业异性性行为的对象主要是低档暗娼,安全套使用率低;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是老年人不能正确认识HIV感染危险的主要因素;老年男性病例还存在同性性行为和双性性行为;晚发现导致的夫妻间性传播是老年女性感染HIV的主要因素。结论 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和无保护性行为是老年人感染HIV的主要因素,需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控制HIV在老年人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17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下载2010-2017年HIV/AIDS报告历史卡片,采用例数、构成比和率等描述相关疫情特征,采用χ2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西HIV阳性率12.53/万(85 182/67 959 000),新发现HIV/AIDS病例和当年死亡病例数分别累计有85 182例和24 783例,2010-2011年分别增加了22.34%(新发现HIV/AIDS病例数从11 648例增加到14 250例)和32.83%(当年死亡病例数从2 900例增加到3 852例),2012-2017年均呈连续6年下降趋势(新发现HIV/AIDS病例数分别为12 229、10 877、9 460、9 190、8 848和8 680例;当年死亡数分别为3 888、3 316、2 914、2 717、2 595和2 600例);HIV/AIDS晚发现比例均>50.00%(50.53%~57.06%)。2012-2017年新发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47:1(60 639/24 543),≥ 50岁的男女性别比为2.71:1(28 654/10 557)。25~49岁占47.40%(40 377/85 182),≥ 50岁占46.03%(39 211/85 182)。职业为农民占68.40%(58 262/85 182),家政、家务及待业占11.21%(9 546/85 182),学生占0.86%(729/85 182)。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90.60%(77 171/85 182),男男性行为传播占3.13%(2 669/85 182),注射吸毒占4.60%(3 924/85 182),母婴传播占0.73%(619/85 182)。结论 2010-2017年广西新发现HIV/AIDS病例数和当年死亡数自2012年连续逐年下降,但是晚发现比例均>50.00%,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广西艾滋病流行模式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应创新防治策略和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同性交友方式对MSM的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相关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8年4-11月在宁波市采用滚雪球的非概率抽样法招募MSM,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交友方式、同性社交软件使用、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研究对象均需进行HIV抗体检测。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M的HIV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MSM 735人,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QQ或微信交友者和场所交友者分别为447人(60.8%)、237人(32.3%)和51人(6.9%)。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最近6个月性行为次数≥ 1次/周和发生多性伴的分别有75人(16.8%)和187人(41.8%);最近1次和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行为的分别有54人(12.1%)和234人(52.3%);HIV感染率为12.1%(54/447)。感染时间<2年的HIV/AIDS中,同性社交软件使用时间<2年的比例为68.6%(2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Q或微信交友者比较,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更易感染HIV(OR=3.03,95% CI:1.30~7.07)。结论 宁波市MSM中,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比例较高,存在较高危险性行为和HIV感染风险。应针对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加强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8-2014年我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主要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我国经异性性途径传播对未来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2014年新发现并报告自述为经异性性传播的≥15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暴露史信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结果 2008-2014年共发现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320 889例,每年新发现经异性性传播病例从2008年的23 402例增至2014年的68 671例,各年龄组HIV/AIDS病例数均逐年增加。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4年的66.4%,其中男性构成比从2008年的55.3%升至2014年的68.2%。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的分析显示,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78.2%升至2014年的88.2%,其中15~49岁年龄组中非婚异性性传播所占比例(85.2%)略高于≥50岁年龄组(84.2%)。男性HIV/AIDS感染方式为非婚异性性接触的病例所占比例为93.8%,女性中为69.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 000.000,P<0.001)。结论 HIV经异性性传播作为我国HIV/AIDS流行的最主要因素,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传播方式以非婚异性性传播为主,且在地域分布、性别、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提示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策略,以控制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河南省新报告HIV/AIDS流行特征,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河南省新报告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Excel 2010软件整理数据、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河南省新报告HIV/AIDS 41 223例,新报告HIV/AIDS数从2010年的3 087人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5 910人。新报告HIV/AIDS以性传播为主,性传播构成比从2010年的50.6%(1 564/3 087)升至2018年的98.8%(5 839/5 910),异性性传播从2010年的44.9%(1 387/3 087)先升后降至2018年的65.7%(3 885/5 910),男男性行为传播从2010年的5.7%(177/3 087)升至2018年的33.1% (1 954/5 910)。异性性传播HIV/AIDS中有非婚异性性行为的比例从2010年的69.4%(962/1 387)升至2018年的91.7%(3 562/3 885)(趋势χ2=657.802,P<0.001)。15~24岁青年、≥ 60岁老年新报告HIV/AIDS数逐年增多,青年以男男性行为传播为主(52.7%,2 561/4 856),老年以异性性传播为主(86.4%,5 907/6 833),且老年异性性传播HIV/AIDS中,以男性为主,男性HIV/AIDS数从2010年的122例增加到2018年的738例,历年男性构成比在82.2%~91.0%之间,女性构成比从2010年的9.0%(12/134)增加到2018年的17.8%(160/898)。结论 2010-2018年河南省新报告HIV/AIDS数逐年增多,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防控重点应以控制非婚异性性行为传播和男男性行为传播为主,并关注青年和 ≥ 60岁老年人群的性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伴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406例HIV/AIDS,均为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男性占67.2%(273/406),25~49岁占59.1%(240/406)。调查对象自我报告在确证HIV感染前仅有临时性伴、仅有固定性伴、有临时及固定性伴的分别占36.0%(146/406)、52.0%(211/406)、12.0%(49/406)。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婚姻、职业、月均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月均收入≤ 3 000元、个体户、已婚与仅有临时性伴存在关联;服务行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与仅有固定性伴存在关联;企业职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月收入≥ 5 000元与有临时及固定性伴存在关联。结论 2017-2019年浙江省部分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高普通人群健康意识,降低危险性行为传播HIV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浙江省义乌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感染来源及特征,为当地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招募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义乌市新报告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行为学、感染途径及感染来源等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招募HIV/AIDS共393人,完成调查320人,主要以男性(268,83.8%)、未婚(141,44.1%)、外省户籍(217,67.8%)、初中文化程度(128,40.0%)和年龄25~44岁(166,51.9%)为主。新感染病例数占可判断感染时间研究对象的35.1%(107/305),本地感染病例占可判断感染地点研究对象的74.9%(200/267)。新感染病例以男男性行为感染、最近1年有临时性伴、主动检测发现为主;义乌市户籍的病例更有可能经在义乌本地发生的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结论 2015-2016年义乌市新报告HIV/AIDS主要以既往感染和本地感染为主。外省户籍、男男性行为感染、临时性行为对义乌市HIV的传播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为有效开展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部分地区2019年7月1日至10月1日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HIV/AIDS展开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异性性行为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 共完成312例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问卷调查,主要以男性(207,66.3%)、≥50岁(210,6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52,80.8%)、已婚或同居者(200,64.1%)为主。经商业性行为感染占48.7%(152/312),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占40.4%(126/312),经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占10.9%(34/31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HIV/AIDS,感染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男性(OR=822.34,95% CI:103.99~6 503.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3.02,95% CI:1.05~8.6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风险更大;而家务/待业者(OR=0.23,95% CI:0.07~0.7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小;男性(OR=29.20,95% CI:9.40~90.7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4.28,95% CI:1.24~14.81)的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大。除了在线下场所结识非婚异性性伴,有一定比例(6.2%)HIV/AIDS通过线上交友发展性伴关系,且性伴交往场所以低档为主。结论 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以线下低档场所结识性伴,并经商业性行为感染为主,应深入了解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2005年新确认的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南阳市2005年新确认的HIV感染者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HIV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全市新确认的HIV感染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年新确认684例HIV感染者,有偿采供血感染的人占64.6%(442/684),既往受血感染占13.6%(93/684),异性性传播占18.7%(128/684),其中HIV感染者配偶间性传播占51.6%(66/128),婚外性传播占48.4%(62/128)。确认的684例H IV感染者中,通过自愿咨询检测(VCT)发现的人占59.1%(404/684)。结论我市新确认的HIV感染者中经性传播的比例正在上升;HIV感染者主要通过VCT发现;应进一步加强VCT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新发现HIV感染者经性传播模式较为复杂。开展HIV溯源和分子网络分析,尽可能早期发现传染源并开展精准防控,对遏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期重点号结合目前HIV溯源、分子网络分析、精准发现与精准防控进展,重点报告2017-2020年宁波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通过HIV溯源调查分析HIV/AIDS与其性伴的HIV传播关系,将社会网络和分子网络相结合分析HIV传播模式,为我国艾滋病精准发现和精准防控的应用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艾滋病的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5.
谭唯  刘少础  赵锦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409-1411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AIDS病例经异性性传播方式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深圳市2016—2018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深圳市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共2 935例,平均年龄(38.1±12.7)岁,男性病例占79.5%,未婚占46.7%,流动人口占83.7%。异性性传播方式中非商业非婚性传播占61.8%,商业性传播占30.7%。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的HIV/AIDS病例经异性性传播感染HIV的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深圳市异性性传播方式以非商业非婚性传播为主。今后应重点关注非商业非婚性传播,扩大艾滋病宣传教育范围,并对不同特征的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HIV经异性性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12-2014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的流行情况。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河南省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新报告的HIV感染者进行信息整理、HIV-1 BED新发感染检测和HCV抗体检测。结果 4 267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13.19%(563/4 267),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者的HCV抗体阳性率最高(77.27%),采血浆/输血、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06%、15.81%、3.74%和8.96%。开封(32.04%)、驻马店(25.00%)、商丘(25.00%)、周口(18.86%)和南阳(14.67%)为HC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前五个省辖市。BED阳性者(HIV新近感染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7.50%(86/1 1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ED阴性、年龄>40岁、农民、HIV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以及报告地区为开封市、南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和周口市为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2-2014年河南省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流行率有降低的趋势,但是部分地区和重点人群仍存在较高的HCV抗体流行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全国的青年学生哨点监测数据,以了解我国青年学生HIV、梅毒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变化趋势,为下一步制定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2019年在全国各省份选择大学、中、高等职业院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展连续横断面调查,在所选地区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样本量800人),抽取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