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腹部脂肪、肝脏脂肪含量及骨密度(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48例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532例,女916例,据年龄、性别、骨质疏松程度、脂肪肝程度分组,分别比较腹部脂肪、肝脏脂肪与BMD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BMD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2,P<0.001)。男脂肪肝患病率较女高(P<0.001),肝脏脂肪含量与BMD之间呈正相关(r=0.061,P=0.020),与腹部总脂肪(TAT)、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亦呈正相关,其中与TAT关系最紧密(r=0.768,P<0.001)。BMD与女VAT(r=-0.260,P<0.001)、TAT(r=-0.128,P<0.001)之间呈负相关,与男VAT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109,P=0.012)。结论: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而与肝脏脂肪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肝脏脂肪含量可能是BMD的保护因素,而VAT可能是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云成  翟建  吕磊  李培  刘艳  赵亚子 《放射学实践》2022,37(8):1018-1022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及MRI对肝脏脂肪含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5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42只(实验组),髙脂饲料喂养;B组8只(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共喂养16周。在开始喂养后的不同时期进行双源CT、MRI 三维同相位和反相位及最小二程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DEAL-IQ)序列扫描。测量不同单能量图像上肝脏的CT值、MRI同相位和反相位序列的肝脏脂肪含量(HFF)、IDEAL-IQ序列的质子密度脂肪分量(PDFF)。后经酸水解法获得新鲜肝脏的脂肪含量。将单能量图像上肝脏的CT值、HFF、PDFF与病理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正常肝脏及实验组轻、中、重度脂肪肝的CT值、PDFF及H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与病理结果呈负相关,PDFF、HFF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P<0.05)。双源CT扫描80keV CT值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0.870);PDFF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r=0.936)高于HFF(r=0.853)。结论:IDEAL-IQ序列所测的肝脂肪含量与肝实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高于同相位和反相位序列及双源CT。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以Soxhlet化学萃取法的测量结果为参考标准,探讨定量CT(QCT)对离体动物肝脏标本脂肪含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取5块猪肝、5块鹅肝和10块鸭肝,分别使用QCT和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量每个样本的脂肪含量。对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Q)和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S)进行比较,并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Fat%Q与Fat%S之间的关系。结果: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得的猪肝、鸭肝和鹅肝的脂肪含量分别为0.5%~2.3%、7.2%~21.0%和35.0%~52.6%,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低于Soxhlet化学萃取法,但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高度相关(r=0.962,P<0.001),Fat%S可以通过线性方程Fat%S=0.74,Fat%Q+7.272 (r2=0.965,P< 0.001)进行预测。结论:以化学Soxhlet萃取法作为验证参考标准,使用常规CT和QCT体模能够准确测量离体动物肝脏样本的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受检者椎体内不同感兴趣区(ROI)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受检者进行腰椎检查(99例经GE64排螺旋CT扫描,107例经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扫描数据,通过Mindways QCT PR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测量,ROI分别放在每个椎体的上、中、下1/3部位,分别测量L1~L3椎体上、中、下3个部位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 L1~L3椎体上、中、下平均BMD分别为(116.75±47.73)mg/cm3、(126.37±47.63)mg/cm3和(123.77±52.67)mg/cm3,椎体内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内各部分骨密度相差<8%。结论腰椎椎体内BMD存在区域性差异,QCT BMD测量时应选择相同的感兴趣区以减少误差,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对健康老年妇女近段股骨骨密度(BMD)和骨结构进行研究,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66名65岁以上健康妇女左侧髋关节进行DXA测量,计算出股骨颈和粗隆区BMD;对其双侧近段股骨进行QCT测量,计算出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ROI的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和体积;并将QCT三维图像模拟DXA的平面投影计算出模拟DXA股骨颈BMD和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并用Pearson法分析DXA和QCT相对应ROI的相关性.结果 用QCT可以对股骨近段不同ROI(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区)及不同骨成分(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及体积等参数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除右侧股骨颈皮质骨BMD[(0.52±0.04)g/cm3]、股骨粗隆区皮质骨BMD[(0.49±0.03)g/cm3]、股骨粗隆区综合骨BMD[(0.22±0.04)g/cm3]大于左侧相应参数[分别为[(0.51±0.04)、(0.48±0.03)、(0.21±0.04)g/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差别均<3.3%;而模拟DXA股骨颈BMD、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股骨颈皮质骨体积、股骨颈松质骨BMD、股骨颈松质骨体积、股骨颈综合骨BMD、股骨颈综合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皮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松质骨BMD、股骨粗隆区松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综合骨体积左侧参数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5.80 cm3、(0.06±0.03)g/cm3、(5.19±1.40)cm3、(0.25±0.04)g/cm3、15.66 cm3、(21.74±3.43)cm3、(0.08±0.03)g/cm3、(34.27±6.09)cm3、(76.12±11.11)cm3,右侧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6.01 cm3、(0.06±0.02)g/cm3、(5.17±1.27)cm3、(0.25±0.04)g/cm3、15.62 cm3、(22.12±3.60)cm3、(0.09±0.03)g/cm3、(34.17±5.94)cm3、(76.53±10.71)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右两侧近段股骨QCT各相对应参数之间的r值范围在0.656~0.955,均具有相关性(P<0.05).QCT模拟DXA股骨颈和粗隆区BMD与真正DXA测量的相应值之间r值分别为0.685和0.855,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利用QCT技术可以对老年妇女近段股骨不同区域和不同成分的BMD和结构进行精确定量分析,QCT是骨质疏松研究中非常有用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8.
定量CT骨密度测量技术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高的一种疾病[1]。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脊椎、髋关节和前臂,尤其是股骨近端的骨折,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腹部脂肪及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腹内脂肪(VAT)与BM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442例,其中男1522例,女920例,根据年龄分为5个年龄段:30~39、40~49、50~59、60~69、70~90岁。采用QCT测量L2中心层面腹部总脂肪(TAT)、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段间TAT、VAT、SAT、BMD的差异及TAT、VAT、SAT与BMD的相关性。结果50岁以上男性各年龄段TAT、VAT高于30~39岁男性(P均<0.01),而SAT低于30~39岁男性(P均<0.05)。50岁以上女性各年龄段TAT、VAT、SAT高于30~39岁女性(P均<0.001)。50岁以上男性及女性各年龄段间TAT、VAT、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0~49、50~59岁年龄段分别较上一年龄段VAT明显增多(P均<0.01),BMD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P均<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AT是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89,P=0.007),TAT、SAT不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腹部脂肪和BMD随年龄发生变化,男性和女性均在40~59岁出现VAT明显增多。VAT可能是女性BMD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信息,包括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总脂肪(TAT)、腰3水平横断面肌肉面积(L3-SMA),腰3水平肌肉内的脂肪含量(L3-IMAT),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长及血液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HD患者腰椎B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依据BMD测量结果,将106例MHD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61)及骨量异常组(n=45),比较两组间体成分及各个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6名MHD患者中57.55%(61例)骨量正常,42.45%(45例)骨量异常,其中26.41%(28例)骨量减少,16.04%(17例)骨质疏松。骨量异常组的年龄、TC、LDL-C、P、VAT、SAT、TAT、L3-SMA及L3-IMAT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分析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女性300例,年龄25~85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n=82)、中年组(n=132)、老年组(n=86),根据不同生理时期分为3组:绝经前组(n=169)、围绝经期组(n=33)、绝经后组(n=98);测量其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数据上传至Midways pro 6.1QCT分析系统,测量L1~L2椎体BMD、脐水平腹部脂肪面积(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腰椎平均骨密度(vBMD)及腹壁脂肪面积(SFA)。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体重、臀围、腰围、腰臀比及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前后女性体重、腰围及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中年组,不同年龄组的vBMD、FA、VFA比较...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内脏脂肪(VAT)体积、心外膜脂肪(EAT)体积、腹部皮下脂肪(SAT)体积、脐平面腹腔长短径、体质指数(BMI)、腰围(WC)、SAT脂肪密度、静脉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CH)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HTH〗方法:44例受检者(11例脂肪肝和33例正常者)行胸腹部CT平扫,记录受检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近期的血TG及CH值、慢性病史、饮酒史及用药史。非酒精性脂肪肝定义为平扫CT上肝脏与脾脏的CT值比值CTL/S<1。后处理软件半自动测量EAT体积、VAT体积、腹部SAT体积、WC、腹腔的长短径及棘突后皮下脂肪厚度,自动计算出皮下脂肪的CT值;分析相关指标与CTL/S的相关性。比较相关指标在脂肪肝组与正常组中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其对NAFLD的诊断效能。〖HTH〗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VAT体积与CTL/S呈中度相关(r=0.551,P<0.001),皮下脂肪密度、腹腔短径、血TG值与CTL/S呈弱相关(r=0.375,P=0.012 ;r=0.390,P=0.0009;r=0.471,P=0.001)。EAT体积、SAT体积、皮下脂肪厚度、腹腔长径、BMI、WC均与CTL/S无显著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VAT体积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99 (95% CI:0.670~0.927),腹部短径的AUC为0.749 (95% CI:0.598~0.901),TG的AUC为0.700 (95% CI:0.496~0.904),三者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H〗结论:VAT体积与NAFLD的相关性最佳,相比临床常用的SAT体积、BMI,WC等指标,VAT体积更能预测NAFL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胰腺标本脂肪含量与CT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用于评估临床糖代谢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胰腺切除术并于术前1个月内接受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21~79岁,平均63.5岁。测量手术切除标本胰腺非肿瘤组织的胰腺脂肪含量,以视野中脂肪面积占整个视野面积百分比表示。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和脾的平均CT值,计算胰腺与脾CT值差值(P-S)及胰腺与脾CT值比值(P/S)。选择脐水平层面测量腹腔内脏脂肪面积。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CT测量指标、内脏脂肪面积与组织标本胰腺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CT测量指标、年龄、性别、内脏脂肪含量与糖代谢异常(如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上胰腺脂肪含量为0~68.4%,与P-S、P/S显著相关(均P0.01)。内脏脂肪面积与胰腺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52)。在年龄、性别和内脏脂肪面积调整后,CT测量指标仍是预测糖代谢受损的显著性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T可定量测量胰腺脂肪含量,CT值量化的胰腺脂肪含量化与糖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2~L4椎体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并比较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结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从多中心合作数据库中选择11443名志愿者数据进行L2~L4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其中11081名志愿者选用DXA检测椎体BMD值,男性2158名,女性8923名;362名志愿者选用QCT检测椎体中间松质骨BMD值,男性170名,女性192名,比较二者测量各腰椎BMD的差异。结果 DXA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F=74.450,P<0.05;女性:F=605.388,P<0.05),从L2~L4呈增加趋势;QCT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F=1.291,P>0.05;女性:F=1.653,P>0.05)。结论 QCT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能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表脂肪厚度与人体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正常男女402例,每间隔10岁分组,用单能定量CT测量椎体松质骨骨密度,并在CT片上量取腹部脐旁体表脂肪厚度。做体表脂肪厚度与骨密度关系的统计学分析。选取体表脂肪最厚、最薄年龄段,在其内分高低脂肪组,对二组间的骨密度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相关系数男r=0.0976~-0.2872,女r=-0.1014~-0.1765,(P>0.01)。体表脂肪厚度与骨密度二者无显著相关。体表脂肪最厚、最薄年龄组的脂肪厚度极显著差异,但骨密度无显著差异。结论:体表脂肪厚度与人体骨密度无关,对骨密度的测量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容积性定量CT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测量绝经后妇女腰椎容积性骨密度(BMD),评价2种检查方法区分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不伴骨折的差异.方法 选取绝经后妇女118名[平均年龄(62.1±7.0)岁],按照所行胸腰椎X线平片检查结果及腰椎DXA测量的参数[前后位BMD(AP-SPINE)]值分组,>均值-1个标准差(x-1s)为正常组、x-1s~x-2s为骨量减少组、0.05).在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AP-SPINE仅与3D-CORT间有相关性(R2=0.189,P<0.01);App60 BV/TV%、App80 BV/TV%、App100 BV/TV%、App120 BV/TV%与3D-TRAB或2D-TRAB之有相关性(3D法:R2值分别为0.955、0.951、0.941、0.912;2D法:R2值分别为0.912、0.910、0.878、0.821;P值均<0.01).容积性BMD的测量精确度为0.70%~2.25%.结论 vQCT技术可区分骨质疏松及伴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妇女骨量,能力高于DXA,其中整体骨BMD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的效果最好;App BV/TV%可反映骨质疏松者骨小梁丢失程度,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的CT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 229例,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型,均行肝脏螺旋CT扫描,测量肝、脾CT值,将不同中医证型NAFL的轻中重CT分级及肝、脾CT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型之间CT定量诊断的轻、中、重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个证型之间肝、脾C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脾CT比值按照秩次排列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不足证。结论:NAFL的CT定量诊断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各中医证型脂肪浸润程度的变化,与NAFL中医病因病机、证型演变相吻合,提示肝、脾CT比值可作为区分NAFL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