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流行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基线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彭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彭州市3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2%、36.6%、17.6%。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非农民职业人群的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大(OR=5.50,95% CI:4.77~6.34)、教育程度低(OR=0.43,95% CI:0.38~0.49)、家庭年收入低(OR=0.86,95% CI:0.82~0.90)、糖尿病家族史(OR=3.15,95% CI:2.72~3.65)、患高血压(OR=2.94,95% CI:2.70~3.21)、吸烟(OR=2.11,95% CI:1.84~2.42)、水果摄入频率低(OR=3.62,95% CI:3.23~4.07)、静坐时间长(OR=1.28,95% CI:1.16~1.41)、体力活动少(OR=2.11,95% CI:1.89~2.35)、超重或肥胖(OR=2.33,95% CI:2.04~2.65)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彭州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流行状况并探讨患病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18岁维吾尔族居民进行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糖尿病流行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 608人,男性、女性及全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3.65%、10.04%和11.31%,年龄标化率为12.34%、9.83%及10.59%。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岁前多表现为糖尿病患病率低于IFG率,60岁以上呈现糖尿病患病率高于IFG率的趋势,女性人群中尤为明显。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8.02%、21.31%及5.57%。多因素分析显示:45~岁、55~岁、>65岁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明显增高,OR值男性分别为2.08(95% CI:1.24~3.48)、2.73(95% CI:1.63~4.56)和3.90(95% CI:2.24~6.78),女性分别为2.63(95% CI:1.71~4.02)、3.14(95% CI:2.00~4.94)和5.56(95% CI:3.47~8.92)。有糖尿病家族史(男:OR=2.88,95% CI:1.45~5.72;女:OR=2.52,95% CI:1.49~4.26)、BMI≥28.0 kg/m2(男:OR=1.77, 95% CI:1.19~2.64;女:OR=1.80, 95% CI:1.30~2.50)等是影响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提高糖尿病检出率并针对当地糖尿病流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情况,为高血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开展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病筛查项目,共95 348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研究,分析不同特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情况,并采用多水平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95 348名调查对象中有54 407例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48.1%,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62.1% vs.54.0%,P<0.05)。在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6.6%、45.3%和12.0%(标化率分别为52.2%、41.0%和11.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高、农村、患糖尿病、饮酒、超重/肥胖的调查对象罹患高血压风险较高(均P<0.05)。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收入低、饮酒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均P<0.05)。结论 江苏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且重点集中在低年龄、文化程度低,以及收入低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北省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现况。方法 2015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年龄≥ 60岁常住人口为样本,分析河北省不同特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现况。结果 共有2 501人纳入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63.7%(男性:58.3%,女性:69.0%),高血压知晓率为42.4%(男性:35.7%,女性:48.0%),治疗率为38.2%(男性:32.0%,女性:43.3%),控制率为9.0%(男性:8.1%,女性: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BMI和中心性肥胖对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有影响(P<0.001)。结论 河北省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老年人群高血压关系显著。应规范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对高血压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控,提高控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全国横断面调查数据,对中国≥35岁居民的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和血糖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在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所有调查对象中,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5岁且被乡镇(社区)级或以上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参加社区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治疗及控制的情况。测定调查对象的FPG和服糖后2 h血糖。采用复杂加权计算调查对象不同特征的率及其95% CI,率的比较采用Rao-scott χ2检验。结果 在10 056名调查对象中,有4 609例参加了糖尿病社区管理,管理率为45.0%(95% CI:40.8%~49.2%)。女性的社区管理率(46.9%,95% CI:42.8%~51.0%)高于男性(43.0%,95% CI:38.1%~47.9%),农村地区人群管理率(50.4%,95% CI:46.3%~54.5%)高于城市地区(41.6%,95% CI:35.5%~47.6%)。管理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P<0.01),≥65岁组管理率最高,为49.2%(95% CI:43.6%~54.7%),35~44岁组最低,为35.2%(95% CI:27.9%~42.4%)。纳入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16.7%(95% CI:13.7%~19.7%),城市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19.7%(95% CI:15.3%~24.1%),高于农村(12.8%,95% CI:9.8%~15.8%)。参与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患者治疗率为95.8%(95% CI:94.8%~96.9%)。女性患者的治疗率为97.0%(95% CI:96.0%~98.0%),高于男性(94.5%,95% CI:92.7%~96.4%)。纳入糖尿病管理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34.6%(95% CI:31.5%~37.6%),≥65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率最高,为38.2%(95% CI:33.4%~43.0%),45~54岁的患者血糖控制率最低,为34.4%(95% CI:26.7%~42.0%)。结论 中国≥35岁的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规范管理率和血糖控制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配置和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及控制情况。方法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nd Health Longevity Study,CLHLS)2014年横断面数据集,探讨血压水平及分布,并开展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和控制情况的调查。结果 共调查4 587名≥ 80岁的高龄老年人,年龄(91.3±7.8)岁,其中,男性1 896名,占总人群的41.3%。2014年我国高龄老年人群SBP为(139.5±22.0)mmHg,DBP水平为(79.6±11.8)mmHg,脉压差平均水平为(60.0±18.7)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56.5%(95% CI:55.1%~58.0%),知晓率为52.2%(95% CI:50.3%~54.1%),控制率为11.5%(95% CI:10.3%~12.5%),知晓者控制率为22.2%(95% CI:19.9%~24.4%)。年龄、性别、BMI、居住地、来源地区与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控制情况有关。结论 我国≥ 80岁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流行情况与发达国家、我国成年人不同,与年轻老年人结果相差不大。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控制率较低,年龄、性别、BMI、居住地、来源地区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与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北省≥18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人口为样本,分析调查前12个月糖尿病患病状况。结果 共有7 678人纳入分析。河北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2.9%(男性:13.1%,女性:12.8%),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城市人群患病率(16.2%)高于农村人群(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P<0.01)。FPG受损患病率为5.1%,男女性及城乡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耐量减低患病率为10.4%,男女性及城乡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中知晓率为50.7%,治疗率为46.3%,控制率为37.5%。女性知晓率、治疗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北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城乡间患病率差异大。FPG受损及糖耐量减低患病率均较高,而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BMI水平社区老年人群的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关系。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分析样本人群2 035人(男性828人,女性1 207人)。腰围增加可提高体重正常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且高血压控制率下降,调整OR(aOR)值(95%CI)分别为1.04(1.01~1.08)和0.96(0.92~1.00)。单纯中心性肥胖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64.7%)显著高于腰围、体重均正常女性(52.2%),aOR=1.58(95%CI :1.07~2.32);而高血压控制率(32.9%)低于腰围正常者(43.5%),aOR=0.62(95%CI: 0.37~1.04),P=0.071。结论 腰围增加(中心性肥胖)可提高单纯肥胖和体重正常的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及降低高血压控制率。应关注老年女性单纯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和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当地高血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喀什地区疏附县18岁以上维吾尔族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计算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人数为4 748人,有高血压的747例。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5.73%(标化患病率为13.75%);男性为16.36%(标化患病率为12.96%),女性为15.39%(标化患病率为14.34%)。全人群、男性及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低于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的全国人群水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9.57%、52.74%、21.29%。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升高,相对于18~34岁人群,55~64、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明显增高,OR值男性分别为10.53、20.96,女性为16.27、33.20,P值均<0.05;超重(男性OR=1.47,女性OR=1.82, P值均<0.05)及肥胖(男性OR=1.88,女性OR=2.66,P值均<0.05)也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高血压家族史(男性OR值为3.85,女性OR=2.34,P值均<0.05)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男性高TG血症者(OR=1.62,95% CI:1.09~2.41)也与高血压患病呈正相关。结论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低,男性年龄、超重或肥胖、家族史及高TG血症,女性年龄、超重或肥胖及家族史是当地维吾尔族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血压正常人群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及其交互作用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获得哈尔滨市城区20~74岁居民代表性样本,对其中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376例、血压和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均正常的3 692人,进行糖尿病家族史与高血脂症联合作用的叉生分析与相加模型评估交互作用。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糖尿病家族史与高血脂可能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1.97(95%CI:-0.32~4.26)、0.30(95%CI:0.03~0.57)、1.54(95%CI:0.96~2.47)。糖尿病家族史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单纯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单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联合作用的OR值及95%CI分别为10.55(5.62~19.80)、7.81(3.65~16.71)、5.13(3.22~8.16)。结论 血压正常人群中,糖尿病家族史与高血脂症对于糖尿病患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与控制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与控制以及血压测量现况。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直辖区、自治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高血压诊断与治疗和血压测量状况等信息,并采用经认证的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值。本研究将其中完成调查且高血压相关信息完整的179 873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及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地理区域等分组分别计算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患病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血压测量率等指标。所有结果采用基于设计的复杂抽样加权调整,以更好地估计中国成年人的状况。结果 2018年,中国≥18岁居民SBP均值为(127.7±18.8) mmHg(1 mmHg=0.133 kPa),DBP为(76.8±11.2) mmHg。未诊断高血压的居民中,正常高值血压流行率为50.9%(95%CI:49.9%~51.9%)。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95%CI:26.6%~28.4%),男性[30.8%(95%CI:29.8%~31.9%)]高于女性[24.2%(95%CI:23.3%~25.1%)],农村[29.4%(95%CI:28.4%~30.3%)]高于城市[25.7%(95%CI:24.4%~27.1%)],华北地区[33.3%(95%CI:31.5%~35.2%)]和东北地区[32.7%(95%CI:28.1%~37.4%)]高于其他地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0%(95%CI:39.7%~42.4%)、34.9%(95%CI:33.6%~36.1%)和11.0%(95%CI:10.2%~11.8%),女性和城市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分别高于男性和农村居民(P<0.000 1)。未诊断高血压的居民中,41.9%(95%CI:40.7%~43.2%)曾在近3个月内主动或被动测量血压。结论 中国成年居民较高的高血压患病水平和较低的血压测量率,以及高血压患者未见明显改善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提示高血压防治工作从危险因素干预到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2017年8个长寿地区数据,共纳入2180名≥65岁老年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功能状况、亲友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8个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0%,其中男、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1.5%和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身体(OR=0.44,95%CI:0.26~0.74)、经常吃鱼类(OR=0.57,95%CI:0.39~0.83)、参加文娱活动(OR=0.65,95%CI:0.44~0.96)、参加社会活动(OR=0.28,95%CI:0.11~0.73)和能够享受社区服务(OR=0.68,95%CI:0.50~0.93)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睡眠不足(OR=2.04,95%CI:1.49~2.80)、视力障碍(OR=1.54,95%CI:1.08~2.18)、患胃肠溃疡(OR=2.97,95%CI:1.53~5.77)、患关节炎(OR=2.63,95%CI:1.61~4.32)、家庭支出大于收入(OR=1.80,95%CI:1.17~2.78)和自评经济条件差(OR=4.58,95%CI:2.48~8.47)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结论老年人是否锻炼身体、饮食有鱼类、参加文娱和社会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睡眠时长、视力情况、是否有胃肠溃疡和关节炎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404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的关系,为防控老年虐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中7 159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特征、支持子女状况以及老年虐待状况等。采用 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虐待发生率为6.71%。不同支持子女状况的老年人遭受虐待的风险不同: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与同时支持儿子和女儿的老年人相比,仅支持儿子、仅支持女儿、同时不支持儿子和女儿的老年人受虐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99(1.56~2.54)、2.07(1.51~3.79)和2.32(1.72~3.13)。支持子女的性别差异与老年人受虐风险不相关:仅支持儿子OR值为1.00,仅支持女儿OR值(95%CI)为1.04(0.63~1.71)。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风险之间存在城乡差异。结论 我国老年虐待状况不容乐观,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存在相关关系,对子女支持状况差的老年人受虐风险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出生体重对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并研究出生体重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 根据中国成年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方案,在天津市河西、南开、红桥、武清、津南、宝坻、蓟州区共计调查1 131名成年人,收集其出生体重、血压等数据,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血糖和血脂等。描述调查人群出生体重状况分布,并分析出生体重对其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及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 天津市调查人群平均出生体重为3.37 kg,男性高于女性;无论是超重/肥胖、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正常出生体重者成年期患病率最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发现,与正常出生体重者相比,低出生体重与成年期罹患糖尿病(OR=2.91,95%CI:1.46~5.76)、血脂异常(OR=1.79,95%CI:1.01~3.19)关联较强,巨大儿与成年期罹患超重/肥胖关联较强(OR=1.47,95%CI:1.08~2.01);不同出生体重的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津市调查人群低出生体重与其成年期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关联较大,巨大儿与其成年期超重/肥胖患病风险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 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 CI:1.07~2.08)、51%(HR=1.51,95% CI:1.20~1.91)、46%(HR=1.46,95% CI:1.09~1.96)和63%(HR=1.63,95% CI:1.12~2.38)、56%(HR=1.56,95% CI:1.20~2.03)、45%(HR=1.45,95% 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 CI:1.15~1.72)、46%(HR=1.46,95% CI:1.16~1.83)和35%(HR=1.35,95% CI:1.08~1.69)、30%(HR=1.30,95% 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 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 012人。共纳入 ≥ 18岁成年人1 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 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T1组,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OR=2.09,95%CI:1.10~3.95;超重/肥胖:OR=1.23,95%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OR=0.45,95%CI:0.24~0.84;肥胖:OR=0.81,95%CI:0.69~0.95;超重/肥胖:OR=0.75,95%CI:0.61~0.91;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38~0.89)。结论 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