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3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2013年中国不同地区、性别人群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2013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因监测数据,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分性别、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人群血压升高的人群归因分值(PAF),进而估计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SBP平均为(129.48±20.27)mmHg,血压升高[SBP高于(115±6)mmHg)]导致208.79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2.78%;男性SBP[(131.15±18.73)mmHg]、归因于血压升高的死亡数(115.17万例)、死亡率(165.56/10万)、标化死亡率(106.97/10万)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27.79±21.60)mmHg、93.62万例、141.99/10万和68.93/10万]。农村人群SBP[(130.25±20.66)mmHg]、归因死亡数(112.34万例)、归因死亡率(178.58/10万)和PAF(23.59%)均高于城市人群[分别为(128.58±19.77)mmHg、96.45万例、132.87/10万和21.54%];东、中、西部地区人群之间的SBP水平接近,归因死亡数、归因死亡率和PAF在中部地区最高,分别为76.58万例、179.93/10万和26.72%。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血压升高导致的心血管病和慢性肾病死亡数为199.12万和9.66万,分别占心血管病总死亡数的52.31%和慢性肾病总死亡数的62.11%。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66.56万例)、出血性脑卒中(53.31万例)和缺血性脑卒中(35.93万例)。若消除血压升高因素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可平均增加2.86岁,其中女性增加数量高于男性(分别为3.07和2.64岁),中部地区人群高于东西部地区人群(分别为3.48、2.56和2.58岁),农村人群高于城市(分别为2.97和2.59岁)。结论 2013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获得人群血清TC水平,计算分城乡、东中西部的高胆固醇人群归因分值,进而利用死因登记资料和人口统计数据,估算高胆固醇的归因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血清TC水平为(4.8±1.0)mmol/L,城市人群TC水平[(4.8±1.0)mmol/L]高于农村[(4.7±1.0)mmol/L],东部地区人群TC最高[(4.9±1.0)mmol/L],中部最低[(4.6±1.0)mmol/L],男性和女性TC均为(4.8±1.0)mmol/L。全部死亡中,2.9%归因于高胆固醇(264 998人),其中89.3%死于缺血性心脏病(236 540人),女性全死因人群归因分值(3.7%)高于男性(2.3%),城市(3.4%)高于农村(2.4%),东部最高(3.7%),西部最低(2.1%)。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归因死亡率为19.6/10万,女性(21.2/10万)高于男性(18.0/10万),城市(20.8/10万)高于农村(18.2/10万),东部归因死亡率最高(23.2/10万),西部最低(15.6/10万)。2013年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导致期望寿命损失为0.30岁,女性(0.35岁)高于男性(0.26岁);城市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34岁)高于农村(0.28岁);东部人群期望寿命损失最高(0.36岁),西部最低(0.23岁)。结论 高胆固醇对中国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存在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女性、城市和东部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我国2005-2018年各省份≥20岁成年人饮酒行为及变化趋势,分析各省份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负担。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和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饮酒暴露水平;采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我国各省份不同性别≥20岁人群饮酒对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和归因死亡人数,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归因标化死亡率。结果 2005和2018年男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58.7%(95%CI:57.8%~59.5%)和58.4%(95%CI:57.6%~59.3%),女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17.0%(95%CI:16.6%~17.4%)和18.7%(95%CI:18.1%~19.3%),男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24.6(95%CI:23.8~25.3)g和27.7(95%CI:26.8~28.7)g,女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6.3(95%CI:6.0~6.5)g和5.3(95%CI:5.0~5.6)g,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饮酒暴露水平最低。2005-2018年出血性卒中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5.5%升至6.8%,归因死亡人数从5.02万升至5.91万;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7.0%升至7.7%,归因死亡人数从1.52万升至2.93万。各省份饮酒导致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出血性卒中的PAF均为男性远高于女性,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最低,2018年归因于饮酒的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58/10万和2.11/10万。结论 我国男性居民饮酒率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均较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女性饮酒行为则较少,应采取区域性措施降低男性居民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以减少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6-2012年中国女性人群子宫颈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国疾病监测死因上报系统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数据,通过死因漏报调查进行调整,分析不同城乡和东、中、西部地区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及年龄分布特征;采用全国第六次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为3.15/10万,其中农村地区粗死亡率为3.45/10万,高于城市地区(2.76/10万);中部地区粗死亡率为3.77/10万,高于西部地区(3.23/10万)和东部地区(2.54/10万)。2006-2012年,全国子宫颈癌世界人口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平均每年上升2.9%(95% CI:0.8%~5.0%),其中30~59岁组上升6.0%(95% CI:1.6%~10.5%);中部地区平均每年下降4.6%(95% CI:-5.9%~-3.3%),其中30~59岁组-3.2%(95% CI:-5.0%~-1.4%)和≥60岁组-5.7%(95% CI:-9.3%~-2.0%)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西部地区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中国人口年龄标化率变化趋势与世标率相近。结论 我国子宫颈癌下降趋于停滞,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子宫颈癌防控的重点区域;而东部地区30~59岁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现象亟需引起重视;建立综合的子宫颈癌防控体系是继续降低我国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2021年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北6省)高血压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高血压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方法 基于2013-2021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系统中西北6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数据和人口学数据,计算该地区高血压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寿命损失率,利用Joinpoint 4.9软件计算高血压的死亡趋势以及期望寿命等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3-2021年中国西北6省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82%,P=0.050),农村地区始终高于城市地区,且2016年后呈上升趋势(APC=4.74%,P=0.003),男性始终高于女性,不同分型高血压死亡状况和趋势不同,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72.69%)。与2013年相比,2021年研究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1.01岁,高血压CELE增长0.93岁,PGLEs下降0.08岁,寿命损失率下降0.11%。结论 西北6省2013-2021年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地区在2016年以后有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针对农村地区、男性和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危险因素的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变化趋势。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中归因于饮食危险因素(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钙摄入不足、纤维摄入不足、牛奶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和总饮食危险因素)的中国结直肠癌死亡率和DALY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描述变化趋势,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 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归因于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牛奶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和总饮食危险因素的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归因于钙摄入不足和纤维摄入不足的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65~79岁各年龄组归因于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牛奶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以及总饮食危险因素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和DALY率较25~64岁各年龄组上升速度更快,65~79岁各年龄组归因于钙摄入不足和纤维摄入不足较25~64岁各年龄组下降速度更慢。控制时期和队列效应后,归因于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钙摄入不足、纤维摄入不足、牛奶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和总饮食危险因素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归因于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钙摄入不足、牛奶摄入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总饮食危险因素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和DALY率随时期、队列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归因于纤维摄入不足随时期、队列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各饮食危险因素的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归因于饮食危险因素的中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老年人为高危人群,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中需加强饮食危险因素的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 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吸烟的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将以现在吸烟率作为暴露水平的直接法和以吸烟影响比作为暴露水平的间接法相结合,计算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从而估计吸烟对于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由于吸烟导致约159.33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38%,其中男性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23.66%)远远高于女性(8.30%),城市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17.24%)略低于农村人群(17.51%),东部地区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最低(16.81%),西部地区最高(17.91%)。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死亡人数在前三位的疾病是肺癌、COPD和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导致死亡归因分值最大的前三位疾病是肺癌、COPD和鼻咽癌。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期望寿命损失2.04岁,其中最高的为西部地区男性,共损失3.05岁。结论 吸烟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开展控烟工作,可以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有效地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年陕西省≥25岁居民由于血压升高造成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陕西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计算陕西省分性别、城乡的≥25岁居民中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估计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陕西省≥25岁居民收缩压(SBP)的平均水平为(136.41±21.96)mm Hg,且男性略低于女性、城市略低于农村。在全死因死亡中,陕西省≥25岁居民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PAF为32.19%,其中男性为29.22%,女性为36.33%,城市为31.19%,农村为33.63%。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为10558例,归因死亡率为198.36/10万,其中归因死亡数男性大于女性、城市大于农村,归因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低于农村。由血压升高导致的死亡占心脑血管疾病全部死亡的58.20%,占慢性肾病死亡的52.58%。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3969例)、出血性脑卒中(3290例)和缺血性脑卒中(1925例)。去除血压升高的影响后,陕西省≥25岁居民期望寿命提高4.53岁,其中女性(4.98岁)高于男性(4.14岁),农村(5.14岁)高于城市(3.99岁)。结论陕西省居民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和农村居民,应加强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消费情况.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消费量及过量食盐消费比例,描述不同地区、城乡的分布,比较其差异.共有92 814户家庭纳入分析.结果 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食盐摄入10.6 g/d,城市(9.1 g/d)低于农村(11.5 g/d),东、中、西部地区盐摄入量依次增加,西部农村地区盐摄入量最高(12.5 g/d),东部城市地区最低(8.6 g/d).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膳食指南盐摄入建议量(6 g/d)的比例为72.6%,农村(78.3%)高于城市(63.5%).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我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5年减盐目标(9g/d)的比例为38.1%,农村(44.0%)高于城市(28.8%),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部.结论 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食盐摄入过高,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制定减盐干预策略,加强健康教育,防控高盐饮食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1998、2003和2008年健康期望寿命以及年龄、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和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家庭户成员相关健康资料,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1998年为73.89岁、58.09岁和78.62%,2003年为75.91岁、57.76岁和76.08%,2008年为76.70岁、59.57岁和77.66%.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性健康期望寿命比值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期望寿命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高于城市居民.结论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随着年份递增而递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健康期望寿命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城乡居民30年间出生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分析辽宁省城乡居民1973-1975年和2004-2005年的死亡数据,以死亡率变化对出生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值及百分比为分析指标.结果 30年间辽宁省城市、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4.68岁和4.91岁,女性增幅显著大于男性.0~4岁和55~74岁组人群死亡率下降对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最大,男性为76.27%和82.81%,女性为58.76%和62.13%.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对不同人群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为62.20%(城市女性)~85.39%(农村男性),传染病的贡献比为16.70%(城市女性)~36.26%(农村男性).城乡居民心脏病死亡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率为负值.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影响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疾病,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 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mong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mortality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wo periods (1973-1975 and 2004-2005).Both Abridged Life Table and Arriaga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to decompose life expectancy changes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Results From 1975-2005,th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by 4.68 years in urban residents and 4.91 for rural residents with a higher increment among females than males.Most part of the increase (76.27% and 82.81% for urban and rural male,58.76% and 62.13% for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 life expectancy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in the populations at age 0-4 and 55-74.Diseases related to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the two periods.Mortality of heart disease was a negative contributor to th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while the mortaliti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were the negative contributors for rural residents.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life expectancy in the last 30 years w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on both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s the key point to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 among the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无失能期望寿命(DFLE)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调查研究2011-2018年数据,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和微观仿真法计算我国≥65岁老年人的期望寿命(LE)、DFLE、DFLE占比(DFLE/LE)及危险因素所致的DFLE损失,利用Bootstrap法估计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