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重庆市≥50岁男性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非婚性行为现状,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1年7-12月,在重庆市渝北区、开州区、江津区和沙坪坝区招募≥50岁男性HIV感染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样本量80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与最近1年非婚性行为的相关因素。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50岁男性HIV感染者698例中,年龄(62.5±8.6)岁。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6.91%(467/698),最近1年发生非婚性行为的比例为6.73%(47/698),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1.70%(29/47)。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aOR=0.60,95%CI:0.40~0.91)、年龄≥60岁(aOR=0.61,95%CI:0.41~0.90)和丧偶/离异/未婚者(aOR=0.70,95%CI:0.50~0.98)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aOR=5.90,95%CI:3.34~10.4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丧偶/离异/未婚者(aOR=13.01,95%CI:6.11~27.71)和最近1年使用过助性剂者(aOR=8.72,95%CI:2.76~27.55)发生非婚性行为的比例较高。结论 重庆市≥50岁男性HIV感染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一定比例的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建议加强性健康知识教育,持续推广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有非婚性行为的≥ 50岁男性艾滋病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个体水平的社区干预类试验,通过分层抽样方法确定杭州市某区12个乡镇(街道)作为干预组或对照组(每组各6个研究现场),该乡镇(街道)内所有研究对象统一纳入干预组或对照组。入选标准为自我报告最近1年发生过非婚性行为的≥ 50岁男性。估算样本量为290人。对干预组实施为期12个月的综合干预,按照每3个月1次、共4次不同干预措施(警示性教育、信息辐射、行为参与和播放专家讲座)。评估指标包括最近1年非婚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发生率,最近1年和最近1次非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结果 共招募到研究对象312人,基线调查300人,评估调查284人。300名研究对象中,年龄(65.58±7.89)岁,已婚/同居占71.33%(214/300),小学文化程度占52.00%(156/300)。干预组的前后比较,最近1年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降至59.42%(82/138)、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从79.73%(118/148)降至55.07%(76/138)、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从19.59%(29/148)升至51.22%(42/82)。对照组的前后比较,最近1年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降至74.66%(109/146)、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从91.45%(139/152)降至72.60%(106/146)、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从32.89%(50/152)降至31.19%(34/109)。评估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最近1年非婚性行为发生率(χ2=7.48,P=0.008)、商业性行为发生率(χ2=9.47,P=0.003)及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χ2=7.83,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干预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商业性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高,本干预研究实施的警示性教育、信息辐射、行为参与和播放专家讲座干预措施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某大学学生中非婚性行为状况调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某大学学生中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对性问题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50份,收回有效答卷1957份,回收率为95.95%。其中回答没有性行为的1140人,占58.3%;有性自慰行为的264人,占13.4%;有亲吻行为的348人,占17.8%;回答有性行为的205人,占10.5%。在有性行为的205份问卷中,回答经常有性行为的70人,占34.2%;偶尔有性行为的130人,占63.4%;5人未回答,占2.4%。在有性行为者中,使用避孕套的129人,占64.5%;不使用68人,占34.0%;未回答3人,占1.5%。本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某大学学生中,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为10.5%,其非婚性生活的发生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伴类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406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重庆市主城区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针对性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6年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报告的3 495例HIV感染者/AIDS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3 495例研究对象中,死亡715例。2016年报告50岁及以上病例数比2012年增加了1.7倍。报告病例以50~岁年龄组为主,占47.3%(1 654/3 495);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65.7%(2 295/3 495);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78.2%(2 732/3 495);以性传播为主,占97.5%(3 409/3 495),其中,异性传播占88.4%(3 091/3 495),同性传播占9.1%(318/3 495)。阳性报告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发现为主,占63.6%(2 222/3 495),其次为疾控机构检测,占32.8%(1 148/3 495)。结论 重庆市主城区50岁及以上艾滋病报告数呈增加趋势,异性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医疗机构检测是主要发现途径,应继续加强医疗机构HIV检测工作,以病例为线索开展溯源调查,制订针对性措施,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6.
育龄男女非婚性行为及避孕套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育龄男女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为项目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05年11~12月采用分层、三阶段与规模成正比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90%以上的育龄男女认为人应该只有1个性伴侣,其中约i/3认为多性伴增加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危险。20.2%的未婚男性有过性行为,其中47.8%在第1次性行为时没有使用任何避孕方法,42.2%使用了避孕套。8.7%的未婚女性有过性行为,30.4%在第1次性行为时没有采取避孕措施,43.5%使用了避孕套。1.6%的已婚男性、0.5%的已婚女性和25.6%有过性行为的未婚男性、4.3%有过性行为的未婚女性有过临时性伴侣,且相当比例在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避孕套。结论 虽然大多数认为应该只有1个性伴侣,但仍有一定比例非婚性行为的发生,并且在发生非婚性行为时避孕套的使用较少。在加强道德教育时,还应加大避孕套使用的宣传力度,保证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50岁男性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在西山区3个公园内选取360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人口学特征、近6个月性行为等信息, 并对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63.70±3.86)岁,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独居、生活费以退休工资为主。近6个月非婚性行为发生率为18.29%(64/350), 其中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12.90%(45/350)。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为0.86%(3/350)。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离异/丧偶(OR=25.00, P < 0.001)、独居(OR=16.70, P < 0.001)是研究对象近6个月内发生非婚性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50岁男性非婚性行为较普遍、安全套使用率低, 应以提高其健康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为干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在婚男男性行为者(MSM)亚群特征、艾滋病感染状况、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情况.方法 在北京、哈尔滨、郑州和成都市采用“滚雪球”方法招募调查对象,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同性和异性性伴种类、同性和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等,并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4个市共有858名在婚MSM参加调查,平均年龄(38.3±9.1)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6.7%;自认为是同性、双性性取向和异性性取向/不确定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9%、54.3%和4.8%.感染HIV检出率为8.0%,其中成都市最高为13.3%.多因素分析显示,非本市户籍、同性性取向、居住在哈尔滨市、第一次发生插入性行为年龄<18岁可能增加最近6个月与男性肛交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危险性(OR=1.5~2.1).年龄≥46岁、非本市户籍、居住在北京、异性性取向或性取向未确定、近6个月与男性肛交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者可能增加与女性性交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危险性(OR=1.7~5.9).结论 在婚MSM亚群中HIV感染已处于高流行状态,该亚群存在的高比例无保护同性和异性性行为,加剧HIV在MSM和在婚女性人群间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餐饮业服务员非婚性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为今后开展性病、艾滋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包头市大中小10所饭店700名服务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独立自填式问卷形式进行.[结果]在648份有效问卷中,有55.9%人存在非婚性行为,其中同居发生率最高为51.2%,临时性行为发生率为22.5%、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13.9%,男性高于女性;不同性行为中男女安全套使用频率不同,但每次使用率均较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16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性别、是否给家里寄钱、对婚外性行为态度、周围人婚外性行为比例与临时性行为发生有关;年龄、性别、对婚外性行为态度、周围人婚外性行为比例与商业性行为发生有关.[结论]包头市餐饮业服务员非婚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安全套每次使用率较低,是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急需提高该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防止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济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性行为特征、艾滋病及梅毒感染状况。[方法]2008年10~12月,对在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调查542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4.51%。最近1年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占55.97%;相关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为网络(占64.66%)、电视(占43.46%)、免费宣传材料(占42.93%)、报刊(占41.62%);65.93%的人通过网络寻找性伴;24.56%的人同时与女性有性行为,最近半年内平均性伴数为4.23±8.08人;68.35%的人最近6个月与男性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未能每次都使用安全套。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55%,梅毒抗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31%。[结论]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普遍存在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维)族和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现患状况、分布特点及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之间患病率的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随机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疆、东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区50岁以上的汉族及维族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新疆维、汉两民族8284人,中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55.40%.按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50.11%.其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维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腹围正常者(P<0.05).结论 新疆维、汉两民族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及民族间差异,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四川省中老年HIV/AIDS患者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为改善该人群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省的艾滋病高发县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进行调查,采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测量心理健康,自我报告法判断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亚组分析探索不同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1 288人完成了调查,抑郁症状总分的均分为(4.43±4.90)分,焦虑症状总分的均分为(2.75±4.24)分,调查对象中依从的占85.56%,不依从的占14.44%。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服药依从性呈负相关,且症状越明显关联强度越大(轻度:OR=0.58,95%CI:0.38~0.89;中度:OR=0.51,95%CI:0.28~0.94;重度:OR=0.42,95%CI:0.18~0.95)。轻度焦虑与依从性正相关(OR=1.71,95%CI:1.01~2.93)。亚组分析显示,抑郁、焦虑症状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在不同户口性质的人群间存在差异。结论 中老年HI...  相似文献   

13.
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商业性行为较少,未采取安全措施的偶遇性行为更为常见[1],且存在多性伴现象[2].为探讨凉山州偶遇性行为对HIV传播的影响,2011年凉山州新增设农村未婚青少年人群综合监测哨点,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按照户籍登记,选择监测点所在县农村辖区内1872名15~25岁常住农村未婚青少年.按距离县城"较远"和"较近"将调查村分为2个层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各抽取5个村,获得知情同意后,对每县10个村共计400名符合入选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5 ml静脉血.使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者使用另一种酶免试剂(ELISA-2)复检,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则判定HIV抗体哨点监测阳性.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采用面对面方式,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3个社区进行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共调查≥40岁居民19 145(男性6 732,女性12 413)人。采用标准调查问卷,根据已建立的标准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对于无糖尿病病史的调查对象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行标准馒头餐试验。测定FPG、TG、TC、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负荷后2 h血糖。结果 调查地区男性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4.8%,女性为2.5%,总患病率为3.3%。根据2010年北京市人口普查,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9%、2.5%和3.2%。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率为45.2%,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60.4%、52.7%、51.5%和64.6%;在女性分别为2.2%、55.1%、42.2%、45.6%和67.4%。结论 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超重/肥胖、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的关联,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对这种关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使用CHARLS2011年与2015年的调查数据,选取基线不吸烟的7 722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 - D10)评估抑郁症状,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对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 随访4年后,有7.17%(554例)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1.35倍(OR = 1.35,95%CI:1.09~1.68)。分层分析发现,与无抑郁症状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女性(OR = 1.67,95%CI:1.11~2.52)、45~59岁(OR = 1.52,95%CI:1.11~2.09)、居住地在农村者(OR = 1.55, 95%CI:1.17~2.06)吸烟行为风险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显著相关,且在女性、45~59岁和居住在农村的人中更为显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中老年人临床抑郁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温州市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嫖客艾滋病知识知晓、性行为、HIV检测行为和社会心理等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8年7—9月对居住在温州农村地区,过去1年有过商业性行为的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 结果 共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嫖客77名,平均年龄为(69.57±6.53)岁,已婚有配偶占64.94%,文盲占51.9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最近1年性欲得到满足的占27.27%,最近半年发生性行为占76.62%,与暗娼、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63.64%、70.13%,每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0.41%、18.52%,不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为不舒服不用,占65.31%,寻找暗娼主要场所是路边店,占34.69%,发生性行为前使用壮阳药者占11.86%。15.58%曾经做过HIV抗体检测,愿意接受HIV抗体检测的占89.61%。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09%。 结论 温州市农村地区老年男性嫖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均偏低,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需根据该人群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遵义地区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现状,探讨该地区中老年人GER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遵义地区中老年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地区中老年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有BMI (OR=4.628,95%CI=2.344~9.134)、饮酒(OR=3.424,95%CI=1.401~8.373)、睡眠不足(OR=1.847,95%CI=1.344~2.540)、不吃早餐(OR=3.102,95%CI=1.770~5.436)、高脂饮食(OR=2.694,95%CI=1.667~4.354)、高糖饮食(OR=2.236,95%CI=1.3002~3.842)以及常饮浓茶(OR=4.296,95%CI=2.328~7.933)(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隔代照料与抑郁症状现状,探究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提出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对策建议。方法 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80岁中老年人7 652名,提供隔代照料的中老年人占比51.0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各项混杂因素后,发现提供隔代照料能够降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概率(OR=0.754,95%CI:0.616~0.900)。讨论我国中老年人隔代照料比例高,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关,提供隔代照料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概率。子女、政府、社会应尊重中老年人的主观意愿,体谅提供隔代照料的不易,充分利用中老年人力资源,满足其自我效能感,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