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概念范畴体系延续的载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天地阴阳”与“人中阴阳”、血脉理论与经脉(络)理论中概念融合现象的剖析,表明《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融合现象与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的跨域映射有关,而且与医家的过度诠释也有密切关系。结合出土医学文献、利用发生学、诠释学、具身认知等方法,正确理解并清晰阐释中医理论构建的过程、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中医语言的认知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进而助推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及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周易》的整体性思维演变成传统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周易》太极象数思维模型在中医理论中有所运用,《周易》的阴阳学说构建了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思维观念体系,而《周易》中精气理论对中医理论发展亦形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视角,溯源求本,从《黄帝内经》研析中医五脏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其医疗实践,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脏,是古人将内脏形质作为物象,通过意象思维,产生功能特性"类概念",并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纳入"四时法则"之中,从而形成了生长化收藏作核心内涵、精气-阴阳-五行为逻辑方法的五脏概念系统。同时,概念的形成还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互动互证过程。此外,本文还就《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研讨,指出中医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乃中国系统思维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发展到综合阶段,包括五脏概念在内的中医理论,对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科学意义和医疗实践的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医生以其疾病证候概念,运用科学理论及业务经验、诊疗技术和人文规范、素养的临床操作体系。形成辨证论治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医理论是辨证的,二是受《周易》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三是任其所宜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及功能,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医语言的特点。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可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其功能主要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结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古代中医学家在认知生命现象、构建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各种已知的范畴或概念进行隐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隐喻语言,对中医学的概念及范畴化、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深受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影响,作为本土影响力最大的道家秉承"自然而然"的自然观,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渗透最为深远。根据《道德经》的论述,将道家自然观总结为同源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四个方面,认为《黄帝内经》运用道家自然观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道家的自然观。提出研习中医应重视对自然观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王晓鹤 《山西中医》1995,11(2):7-11
论述了科学假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假说形成的方式和途径,假说的验证,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理论中的假说等问题。认为不仅要对中医理论中的假说加以整理和研究,而且要敢于提出新的假说,以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定量辨证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及汤证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病性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相反病性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较好地把握了疾病从简单到复杂过程中量的概念。从定量辨证的角度看,“证”实质上是对疾病量变、或质变、或简单到复杂发展链条中一个个具体环节或要素的规定。如果说定性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一种抽象表达,那么定量辨证则揭示了疾病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辨证学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使中医学辨证体系更趋完善和科学。  相似文献   

10.
于勇  郝桂纯 《陕西中医》2007,28(7):913-914
“气”的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对《内经》162篇内容作过详细统计,其中以气命名的有19篇,内容论及气的有131篇,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凡270多种,足见“气”在《内经》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11.
浅谈《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周易》哲学思想的内容。《周易》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学说三大核心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导报》2006,12(11):5-5
人民日报北京11月9日讯记者冯军军报道:今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药科技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制定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纲要提出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四大基本原则。到2020年,在中医理论方面,将初步完成系统整理和诠释,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在临床疗效方面,将基本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有效方法;在中药研究方面,将建立符合中医效应特点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中药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学是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作为建构中医理论的对立统一思维律-阴阳学说的中介和具体应用形态,形成了中医理论的矛盾分析式的辩证逻辑体系,是形成理论中的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形式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胡勇  邢玉瑞  张惜燕 《中医杂志》2023,(9):870-874+895
通过对古今玄府从汗孔门户到气血津液精神之通道的概念诠释,从眼科玄府到多科玄府学说建构过程的剖析,并对其构建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医理论概念演变的特征、中医理论建构的逻辑问题、中医理论建构的实体缺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反思,提出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中医概念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研究以及理论建构中实体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千金方》对妇人病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诊疗思想上,更体现在对疾病体系的整体把握。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千金方》妇人病的病名表达和分类,从疾病名和疾病分类的角度探讨了《千金方》在妇人病诊疗方面的成就,认为:《千金方》妇人病病名相对明确,并出现了病名概念的解释;疾病分类以妇人生理阶段为主要依据,同时补充并扩展了疾病谱;整体分类结构与现代疾病分类标准十分接近,疾病体系结构已初具规模,为后世妇产科学理论框架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与《易经》哲理结合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完整的记叙。因此,深入研究赔》学原理及其方法论和象数思维模式、它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祖国医学科学的本质,是不无神益的。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易经》所包涵的深造的哲理与方法论,为中医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框架,从而使中医学真正成为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1.惕》象的运用《易》象,即“象数”,是《易》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至为密切的部分,内容大致包括卦象、河洛、太极、阴阳五行以及干支等。它们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以下简称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起来的医学科学,它保障了我困人民几千年来的健康和繁荣,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信赖。我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努力学习中西医理论,用以指导防治工作,深感中西医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今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医从石器时代开始萌芽,到公元前400年左右(相当于战国前后),先有《黄帝内经》的出现,后有《伤寒论》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其理、法、方、药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明、清以来,虽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脱离四诊八纲的基本体系。关于欧洲医学(以下统称西医)由希腊发源传至罗马,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它在十九世纪以前与中医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手段、疾病的概念与识别、病因与发病机理等方面探讨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并与西医病理学进行比较,以求寻找中西医结合的途径。结果认为,与建立在实验医学基础上的西医病理学不同,源于《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经过理念整合的稳定的完整体系,缺乏对外沟通渠道;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理论则是中医最活跃的部分,存在对外沟通渠道与发展空间,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点应在临床而不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材作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共识性文献,代表了现代中医理论的特点。为探讨现代中诊理论辨证体系的变迁,本文搜集整理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主要以各版教材的理论框架、理论表述内容、概念的变化为研究内容,比较其变化并对其进行提炼、梳理出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化特点,同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与比较发现,脏腑辨证成为现代中医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中医辨证体系逐渐"实体化"趋向及临床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医辨证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