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肝肾同源”也叫“乙癸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肝肾同源理论指导,形成了“肾病肝治”,“肝病肾治”和“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十年来对“肝肾同源”的实质探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该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左归丸改善MSG-肝再生-大鼠肝肾精血亏虚证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肝肾同源”是明代医家李中梓的著名论点 ,是对肝肾相关及其整体调控机制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1] 。历来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 ,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肾藏精” ,“肝藏血” ,精血相互化生 ,故曰 :“精血同源”。但肝肾如何通过精血互化而发生联系 ?其精血互化的具体机制如何 ?尚缺乏深入研究 ,有关的实验依据也不多[2 ] 。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发现 ,我们创建的“左旋谷氨酸单钠 肝再生 大鼠”模型 (MSG 肝再生 大鼠 ) [3 ] 出现较典型的“肝肾精血亏虚”证 ,因此认为“MSG 肝再生 大…  相似文献   

3.
“三因制宜”是中医理论对于疾病的治疗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法则,而源自此理论的“因人制宜”更是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对于现代疑难病症的治疗同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恶性肿瘤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国也不例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现代医学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肿瘤,所以从祖国医学的理论去寻找治疗肿瘤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充分理解剖析中医“因人制宜”的理论,用其指导恶性肿瘤的治疗,分别从年龄、性别、体质、营养与嗜好、情志5个方面探讨了肿瘤的治疗,指出了运用中医理论“因人制宜”治疗肿瘤时不应忽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肝肾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胃相关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三个方面对情志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发病机制和其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论:心胃相关理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深入研究必然对我们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对该病诊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析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学术特色。[方法] 通过跟随崔师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从崔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肝肾同源”理论、“女方男用”心得、“风药”运用经验和常用药对等方面,系统总结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学术特色,并举隅医案加以佐证。[结果] 崔师治疗少弱精子症首分虚实,强调肝肾同治,并从风药“如风之性”出发,重视风药在男科疾病中的运用,且善援用妇科经典方剂,将温清饮、当归芍药散、佛手散等应用在男科疾病治疗领域中。崔师常用药对中,黄芩、大枣清补为用,生麦芽、生谷芽健脾疏肝,女贞子、墨旱莲平补肝肾,防风、蝉衣泻湿土而达木郁,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均体现出其鲜明的学术特色。所附医案,崔师辨为肝肾不足、精血亏损,法当肝肾同治,治疗用三合饮配以风药加减,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崔师重视肝肾同治,善以风药增效,多用妇科方剂治疗少弱精子症,学术特色鲜明,为现代中医男科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借鉴中医学整体论方法推动现代医学思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社会全方位开展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开辟了新开地。中医学的整体动态平衡理论,更显得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中医学方法论推动现代医学思维的发展。1心理与疾病 中医学有着极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这就是有关情志活动变化的理论认识和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把人体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认为内脏功能是“七情”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正常,情志活动变化也相应正常,这就是健康;反之,人体内…  相似文献   

8.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9.
对《肝肾同源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肾同源论是明代医家李中摔在总结继承前人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完整和发展了脏腑辨证。笔者就慢性肝病的临床和病理现象,对肝肾同源有了一点浮浅认识。肝肾同居下焦,均属明脏,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两脏与天干之关系,肝乙,肾努。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与转化,肝肾相互滋养,肝肾同寄相火,其相火同源于命门,然肝肾之相火俱荣俱衰,互相制约。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此“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便成了治疗法则。这一法则,在治疗慢性肝病特别是在治疗肝硬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介绍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方法]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通过分析逆行射精致不育、睾丸鞘膜积液、血精3则代表性验案,阐明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理论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结果]崔云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与男科疾病的密切关联,诊治男科疑难杂病时从肝肾入手,辨治时施以疏肝补肾或温肾暖肝或清肝滋肾等治法,为男科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肝肾同源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崔云教授临证治疗男科杂病,或辨症(即审症)论治、或辨体质论治、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临证思路明晰,用药精巧,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崔云教授将肝肾同源理论应用于男科临床,加以发挥并运用"审症—辨人(体质)—诊病—识证"的诊治模式,衷中参西,遣方用药于平凡中寓深意,诊治模式于常法中另辟蹊径,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成因不外乎肾虚、湿热,由于湿与热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且因病程长短、素体禀赋不同,临床上又有五淋、六淋之说。从“湿热”是淋证主要病理因素、“肾虚”是淋证根本内在病因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淋证发病机理,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辨证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淋证的优劣势,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原有的“心-肾-子宫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肾-肝-脾-子宫轴”。认为“心-肾-肝-脾-子宫轴”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肾不交是中心环节,肝脾气血升降失调是重要影响因素,肝脾对心肾相交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应以调节“心-肾-肝-脾-子宫轴”为主要方法,心肾合治,肝脾同调,同时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进行调周治疗,注重防治结合,如此方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肾气、肾精、肾阴、肾阳共同构成了中医学"肾"的概念。而肾气、肾精、肾阳、肾阴的概念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肾阴、肾阳概念的产生晚于肾气、肾精,并且受到彼时盛行的理学影响颇深。肾阴、肾阳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修正《黄帝内经》《难经》相关理论的不自洽,又适逢其会地成为了景岳学术观点嬗变的滥觞。景岳之"真元论""大宝论"使右归思想日趋完善,也为景岳创制右归丸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莞秋  王旭 《中医学报》2020,35(3):523-52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重视培补中土脾胃,提出中土健运,木火左旋上升、金水右旋下降得畅,中气循环周身无碍,百病乃平。桥本甲状腺炎可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气机升降循环障碍贯穿始终。临床中,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无论肝木郁滞,亦或肾虚水寒,皆为中土湿困所致,故应重视恢复中土斡旋、左升右降之效,以使中气通流全身而循环不绝,肝木升发、肾水降敛而升降平衡,相火下煦、肾水上资而阴阳调和。黄元御自创柴胡芍药汤治疗瘿病,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应用却鲜有论述。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一方面根据乳腺癌多发生肺、肝、骨和脑转移的特点,以益气养阴、养血疏肝、温肾扶阳为治则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另一方面根据乳腺癌术后余毒残留体内,日久痰毒瘀结致毒性渐变而易旁窜他处的特点,临床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为治则以“截断扭转”。探讨“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将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认为,肾中精气是脑的形成、发育和功能发挥以及维持整个人体精神活动与行为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情志学说认为“肾藏志,在志为恐”,肾所藏之“志”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指记忆,包括了识记、保存和回忆3个基本环节。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精神应激作为一种信息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留下相当于记忆的生物性“痕迹”。作者结合中医理论以及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从情志活动调控的角度,以中医情志学说为指导,以机体的恐惧反应记忆为切入点,提出依据“从病理药效推导生理”的研究思路,结合恐惧记忆的形成、巩固、提取和消退以及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质神经通路的可塑性,结合补肾方药的药理学效应,阐述恐伤肾的病理机制,并揭示肾(肾精)调控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作用方式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相火论为古今医者所熟知和推崇,然对其之认识则观点不一,或言肾火,或言同寄肝肾,或言命门,或言藏肝。从象数学说关于"玄武""螣蛇"的论述中得到启发,并结合诸多文献及临床认识,认为传统的肾之象实为"螣武(螣蛇蟠绕玄武之象)",而其中螣蛇为相火,玄武为肾水,并借此为切入点,得出"相火源肾,用之肝肾"的观点,进而以兹重析中医学肝肾同源、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阳虚阴火论与肝阳上亢等学说,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医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9.
“肝主疏泄”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现于《内经》。其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水液运行等作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较大影响,对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概念源流、理论内涵及其具体的功能体现等方面,系统对"肝主疏泄"理论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对临证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特征,又是影响其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较为符合中医痰饮证的特征,因此基于中医痰饮病机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理论,提出COPD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化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