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鼻腔-蝶窦垂体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确定垂体窝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矢状锯开成尸头 6 0例、成人颅骨 30例和完整成人颅骨鼻腔 70例 ,观测经鼻腔 蝶窦垂体手术入路形态结构。结果 :鼻中隔后缘上端与垂体窝中部垂直相对 ,由此上端垂直向上平均 15 (11~ 2 1)mm为垂体窝。前鼻棘至鼻中隔后缘上端距离 x±s为 (76 .0± 2 .1)mm ,前鼻棘经蝶窦口至垂体窝距离 x±s为 (76 .2± 2 .3)mm。自蝶窦口向下内接近鼻中隔后缘上端扩大手术野即可安全显露并靠近垂体窝。结论 :鼻中隔后缘上端可作为确定垂体窝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内窥镜经鼻蝶手术及其扩展入路的发展,研究经蝶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为内窥镜经蝶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具成人尸体头颅,按经蝶手术入路方式解剖邻近血管神经,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对鞍底、蝶窦口、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窝、海绵窦的结构构成及其邻近血管神经进行描述测量。结论熟悉蝶鞍区显微解剖结构有助于内窥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准确定位及术中安全操作。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镜经蝶入路是切除鞍区和鞍旁病变的一项微侵袭技术,现已被神经外科医生逐渐接受。然而医生在初期实施内镜经蝶垂体外科手术时常有挫折感。为了流畅地克服从显微镜到内镜的学习曲线,一种新型人体鼻部模型被设计出来。本项研究评价了一款人副鼻窦模型用于经鼻内镜手术尤其是经鼻垂体外科手术训练的功能。方法:在这一模型上实施内镜下经鼻经蝶窦手术操作。选用三个手术入路来观察鼻腔内和蝶窦内结构: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和中鼻道入路。在操作过程中确定鼻腔内和蝶窦内的解剖结构。模型的解剖标志与尸头和活体进行比较。结果:本模型精确地复制了鼻腔内骨质结构。与尸头和活体结构相比,模型的鼻腔内结构在颜色和质地上都显示非常好,与活体组织在手术中的环境十分接近,在解剖形态、切除过程中的硬度和触感上都较为相似。 所有鼻腔内的解剖标志都能较容易辨别出来,包括后鼻孔、下鼻甲、中鼻甲和上鼻甲,甚至蝶窦开口。结论:这一人鼻窦模型对训练神经外科医生做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手术十分有用,但蝶窦后壁的典型解剖标志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及经鼻 -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探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 ,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 2 5具成人尸头 ,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观察所能达到的解剖部位 ,并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 ,清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 ;经鼻 -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隔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 -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 ,二者联合应用可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扩大经鼻蝶入路鞍旁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测量鞍旁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 经蝶鞍旁神经血管关系与经颅不同,由前至后可分为视柱三角、上三角区、上四边形区和下四边形区.结论 鞍旁相关神经血管间形态特征可为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及内窥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均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先扩张术侧鼻腔,将扩鼻器直接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扩张后鼻中隔被完整地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蝶窦前壁的粘膜,然后凿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打开鞍底,切除肿瘤。34例在内窥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此过程据鼻腔及蝶窦鞍区的CT三维骨床位的重建图像指示的解剖标志严格按中线进入。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及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4年。肿瘤全切除90例,大部切除33例,部分切除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且呈一过性。复发6例,复发率为5.88%。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在内窥镜辅助下能进一步提高切除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提供手术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例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进行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及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蝶窦口-视神经距离为10.6±1.8mm,蝶窦口-颈内动脉距离为12.7±1.8mm,垂体窝前后径为10.2±1.5mm,垂体窝左右径为14.0±2.4mm,垂体窝上下径为6.5±1.4mm。结论:熟悉蝶鞍区解剖结构,注意蝶窦口、蝶窦外侧壁蝶鞍底壁与周围结构关系,有助于开展经鼻孔-喋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手术的准确定位及术中安全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8.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军 《河北医学》2003,9(10):896-898
目的:介绍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32例。沿一侧鼻腔置牵开器至蝶窦前壁中下部,将鼻中隔完整推向对侧,根据解剖定位进入蝶窦,打开鞍底切除肿瘤。结果:本组手术经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解剖定位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准确、并发症少、省时,是切除垂体腺瘤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蝶窦和蝶鞍区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观察蝶窦和蝶鞍区的解剖结构,探讨其毗邻关系和临床意义。②方法用30例尸头,35例、75侧干燥颅骨标本,观察蝶窦和蝶鞍区结构,测量并计算自能鼻棘至有关结构的长度和角度。③结果自前鼻棘至后床突的长为81.6±7.2mm,矢状角为34.6°±3.4°,侧偏角为5.9°±0.7°;至颈动脉管的长为67.7±6.2mm,矢状角为32.3°±4.1°,侧偏角为6.8°±0.5°;至视神经管颅口的长为68.9±6.5mm,矢状角为36.6°±6.3°,侧偏角为5.3°±0.4°.④结论蝶窦和双恻蝶窦口间部为蝶窦和蝶鞍区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影像和尸头解剖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中蝶窦的神经血管显示及其解剖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为该术式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方法收集18具新鲜尸头并通过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研究蝶窦解剖结构,同时对35例志愿者进行蝶窦CT平扫+增强扫描并进行CTVE三维重建,两方法均测量蝶窦到周围组织的距离,鞍底血管、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1)两种方法均能较好的测量蝶窦到周围组织的距离,除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外(P<0.05),其余均没有差异;(2)两种方法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的显示率上没有差异,但CT影像在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上高于尸头解剖(P<0.05),但其不能显示斜坡松质骨。结论 CT影像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中蝶窦的神经血管显示及其解剖定位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为术前单鼻孔经蝶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蝶窦良性病变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径路蝶窦手术。先行鼻中隔矫正。再沿骨性中隔向后找到蝶嘴,并开放蝶窦前壁。处理蝶窦病变。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经鼻中隔径路蝶窦开放。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24例经随访6个月至1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中1例蝶窦囊肿在术后7个月复发。1例蝶窦后鼻孔息内在术后10个月复发,均于门诊复查时顺利摘除。结论鼻内镜下经鼻中隔径路蝶窦开放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高山  何培武  石祥飞 《当代医学》2009,15(36):20-21
目的总结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经CT或MRI诊断为垂体腺瘤的12例患者采用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术中应用观察内镜进入单侧鼻腔,于鼻中隔后1/3处剥离鼻粘膜,将骨性鼻中隔根部离断,推向对侧,暴露蝶窦开口,咬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打开鞍底,分块切除肿瘤。结果12例患者中微腺瘤4例,大腺瘤8例,均达肿瘤全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是一种微创、暴露好、并发症少的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部分患者可局麻下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鼻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中准确定位及避免损伤鞍区重要解剖结构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0例头颅标本解剖,并对蝶窦后壁进行分区,准确定位蝶鞍、颈内动脉隆凸、视神经管。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结果沿颈内动脉隆凸两侧缘分别画2条直线,4条直线将蝶窦后壁分成5个区域。测量了蝶鞍不同部位的厚度:鞍结节[2.20±0.19(0.63~6.90)]mm,鞍前壁[0.71±0.06(0.36~2.78)]mm;鞍底[0.94±0.18(0.23~2.81)]mm。垂体的横径为[14.72±1.07(10.92~18.38)]mm,前后径为[10.13±0.92(9.37~12.51)]mm,上下径为[5.13±0.74(2.37~7.91)]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时,按以上方法将蝶窦分成5个区域可准确定位鞍区的解剖结构,参考上述解剖数据有利于术中提供安全区域,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5.
前、中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22例,均经CT和脑血管造影确诊,手术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4个月~3年,显效9例,进步4例,改善4例,恶化2例。作者强调手术应根据肿瘤所侵袭的范围和蔓延方向采用不同的入路,以充分显露,尽可能全切除肿瘤。生物粘合剂和明胶海绵对修补硬脑膜以及重建颅底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下蝶窦病变手术的应用及优势。方法我们应用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对37例蝶窦病变行手术,其中单纯蝶窦炎21例,干酪性蝶窦炎6例,蝶窦囊肿10例(其中黏液囊肿6例,黏膜囊肿4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全麻后通过导航定位注册成功,根据手术中的需要标定探针或吸引器作为术中的定位设备,在鼻内镜下,通过使用导航定位设备以判断术中器械到达的具体位置、了解局部解剖关系,确定蝶窦位置。开放蝶窦,清除病变;针对蝶窦囊肿,则仅切除囊肿前壁或前下壁,凿孔孔径约1cm×0.5cm,勿需清除所有囊壁;蝶窦黏膜囊肿则需将囊肿完全清除。结果37例手术均取得了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治疗蝶窦病变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Methods Operationsin 12 2patientssufferingfromtumorsinthesellaturcicaregionusednon X raylocalizationsincludinglocalizationbytheangleformedbytheglalella ,anteriornasalspinaandanteriornasalspina sellaturcica ;localizationbytheangleformedbytheupperincisors ,an…  相似文献   

18.
    
胡民  刘刚 《安徽医学》2013,34(8):1133-1135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行鼻内镜下经上鼻道入路扩大蝶窦自然窦口,清除病变。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慢性炎症9例,非侵袭性霉菌性蝶窦炎3例,囊肿4例,均为孤立性蝶窦病变。16例均治愈。无术中大出血、视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安全的进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提供薄层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层厚为0.1mm的连续横断面断层解剖图像,对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46.7%视神经管以及70%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处形成突起。堞窦口上下径为(3.41±0.56)mm,左右径为(2.24±0.35)mm,蝶窦口与颈内动脉、视神经管间的距离分别为(19.63±2.26)mm、(8.83±1.42)mm。结论通过对蝶窦连续横断面薄层断层解剖图像的追踪观察,可以获得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双径路切除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22例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尖牙窝双径路手术清除上颌窦肿瘤组织。术中见肿瘤基底部位于上颌窦内下壁者9例,位于前壁者3例,位于外侧壁者5例,位于上颌窦开口者3例,窦腔弥散性病变者2例。术后随访18个月。结果22例患者2例复发,复发率为9%。结论对于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尤其是原发于上颌窦前、内下壁及外下角处的肿瘤,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尖牙窝双径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视野和手术操作空间,达到彻底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保留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