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甘茂相  陈强 《西南军医》2011,13(6):1155-115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新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好,但由于ESD操作的局限性,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其中最危急的是穿孔。下面介绍1例早期食管癌ESD治疗中穿孔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3.
3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成丽  栾琰  金茜  关静  张海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64-1265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份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9年3~10月对34例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44-124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虽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但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特点,行ESD术后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成丽  李政文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4-1345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主张尽早治疗,选择一种恰当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的良性病变的最新技术[1],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科2009年6月~2010年7月对13例肠息肉行ESD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尤其是对于病灶直径1.0~2.0cm的直肠类癌,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尚存争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切除。2008年9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ESD治疗直肠类癌1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切除术的效果比较及护理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娟 《西南军医》2010,12(4):671-67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将43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并根据各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护理。将两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创伤程度及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创伤、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创伤小。复发率及并发症低,护理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患者中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经ESD治疗的261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存活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影响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61例EGC患者中,9例患者脉管癌栓阳性,阳性率为3.4%(9/261)。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10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存活率为100.0%。脉管癌栓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分化程度差、黏膜下侵犯的EGC患者接受ESD治疗时应警惕脉管癌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肿瘤隧道切除术(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2例接受内镜治疗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STER组(n=18)与ESD组(n=3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4.
李晓波 《西南军医》2010,12(1):73-74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现今已被普遍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由此而来的术后溃疡即ESD术后人工溃疡。ESD术后人工溃疡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继发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ESD术后  相似文献   

18.
周芳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26-122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消化道早期且没有转移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足内镜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对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胃穿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2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胃穿孔的胃癌患者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2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未发生胃穿孔的胃癌患者资料,纳入未发生组.阅读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胃癌...  相似文献   

20.
邓常青  奉镭 《西南军医》2016,(6):514-516
目的:分析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患者发生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情况,探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方法选取102例行胃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患者,于患者术前、术后立即、术后2d进行细菌血培养及血清内毒素检测,并在术后第2d检测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结果2例血培养结果出现阳性,采样时间点分别为术后立即、术后2d,培养出的细菌分别为丙酸杆菌属及产气肠杆菌,血培养阳性的2例患者未出现血流感染的临床症状;29%的患者C反应蛋白在术后2d高于1.0mg/L,且术后立即、术后2d的内毒素水平与术后2d的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患者发生菌血症的风险较低,术后发生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与手术引起的内毒素血症有关。常规ESD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