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152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急性肾衰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与模型组(n=66)。模型组建立庆大霉素诱导的急性肾衰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对照组及分别于第1、3、7、14、21天自模型组选取的6只大鼠肾组织中血清尿素氮、肌酐、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含量以及linc00152的表达、分布情况。将剩余36只模型组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12)、1 mg/kg siRNA组(n=12)及2 mg/kg siRNA组(n=12)。1 mg/kg siRNA组与2 mg/kg siRNA组分别尾静脉注射1 mg/kg、2 mg/kg linc00152-siRNA以达到活体水平阻断linc00152表达的目的,生理盐水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阻断后24、72 h检测linc00152表达水平、血清生化指标及尿液成分。结果模型组第1天血清尿素氮、肌酐、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含量显著上升,第3天继续上升,第7天达到峰值,第21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正常大鼠肾组织中linc00152主要表达于皮质;模型组linc00152表达在皮质和髓质中均为第1天显著上升,第3天继续上升,第7天达到峰值,第21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皮质中linc00152水平变化幅度更明显。1 mg/kg、2 mg/kg linc00152-siRNA干预后24 h,急性肾衰大鼠肾皮质中linc00152表达水平分别下降约40%、70%;1 mg/kg、2 mg/kg linc00152-siRNA干预后72 h,急性肾衰大鼠肾皮质中linc00152表达水平分别下降约50%、80%。1 mg/kg、2 mg/kg linc00152-siRNA干预后24、72 h,急性肾衰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K~+、尿蛋白及尿酮体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Na~+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g/kg linc00152-siRNA干预后24、72 h,急性肾衰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K~+、尿蛋白及尿酮体水平较1 mg/kg siRNA组显著降低,Na~+水平较1 mg/kg siRNA组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nc00152在庆大霉素诱导的急性肾衰大鼠的肾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活体水平阻断linc00152的表达对急性肾损伤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血清及肾组织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肾损害之间的关系. 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6组:①正常对照组(n=6);②假手术组(n=6);③脓毒症组,按时相点再分为3、6、12、24h组(n=6).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穿孔盲肠外.其余处理同脓毒症组.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血清ESM-1、肌酐(Cr)、尿素氮(BUN)的改变;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定量检测肾组织ESM-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6h、12h、24h组血清ESM-1均显著升高(P<0.05,P<0.01),脓毒症12h组BUN水平显著升高(P<0.05),脓毒症24h组Cr水平显著升高(P<0.05).脓毒症组随时相点的变化肾组织ESM-1表达呈进行性升高(P相似文献   

3.
陈洪  周春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2):1304-1306
目的 建立高强度军事训练致非创伤性急性肾损伤的大鼠模型,为军事训练伤的研究提供技术平台.方法 将40只12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普通运动组(n=16)、军事训练组(n=16),按不同方法 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训练,观察训练结束即刻及恢复24h后血、尿指标及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军事训练组大鼠训练结束即刻和恢复24h后尿总蛋白、白蛋白、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血浆、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和普通运动组(P《0.05).军事训练后24h,可见大鼠部分肾小管、肾小囊轻度扩张,小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结论 该模型出现了肾损伤的临床特征,符合军事训练特点,可行性、重复性好,适用于高强度军训致急性肾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力竭后不同时期血浆及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其与肾损伤的关系,探讨ET-1和AngⅡ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OTIAK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力竭组(ES,n=32).ES组又根据力竭后恢复时间分为力竭后即刻(ESI)组、ES 6h组、ES 12h组和ES 24h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大鼠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模型,而对照组大鼠未进行力竭运动.各组于力竭后即刻,6、12、24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Ur)、肌酐(Cr)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肾组织ET-1和AngⅡ含量,并分析力竭大鼠血浆及肾组织ET-1与血清Ur、Cr的相关性及肾组织AngⅡ与肾组织细胞凋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力竭即刻大鼠血清Ur、Cr明显升高(P<0.05),6h达高峰(P<0.05),24h恢复到对照水平.力竭后即刻、6、12、24h大鼠肾组织结构变化轻微,但逐渐加重.力竭后即刻至24h大鼠肾细胞凋亡率呈进行性升高(P<0.01).力竭后大鼠血浆ET-1和AngⅡ均明显升高(P<0.01),于力竭即刻AngⅡ达高峰(P<0.01),之后则逐渐降低,至24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ET-1于力竭后6h达高峰(P<0.01),至24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肾组织ET-1的变化趋势与血浆ET-1平行,而肾组织AngⅡ于力竭后即刻至24h则呈进行性增高(P<0.01).力竭大鼠血浆及肾组织ET-1含量与血清Ur和Cr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肾组织AngⅡ含量与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过度训练大鼠血液循环中ET-1和AngⅡ的升高主要参与力竭后早期肾损伤的发生;在OTIAKI早期,肾组织ET-1比AngⅡ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在OTIAKI的维持期,肾组织Ang培Ⅱ比ET-1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通过肾动脉和尾静脉移植方式对大鼠慢性肾病(CKD)模型肾损伤修复的疗效,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CKD大鼠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差异的影响。方法实验取50只大鼠,2只制备骨髓MSC;36只经尾静脉输注阿霉素构建CKD模型,随机分为阿霉素CKD(A-C)组(n=12)、骨髓MSC经肾动脉输注(M-A)组(n=12)、骨髓MSC经尾静脉输注(M-V)组(n=12);另12只为正常对照(N)组。末次骨髓MSC移植隔1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钠及血清白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AQP1、AQP2表达。结果与A-C组相比,M-V组、M-A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及24 h尿量均增高(P<0.05),24 h尿蛋白及血清钠水平均降低(P<0.05),M-A组24 h尿蛋白较M-V组降低更明显(P<0.05)。M-V组、M-A组大鼠肾脏AQP1、AQP2表达均较A-C组降低(P<0.05),M-V组、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SC移植可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尿蛋白、血清钠和肾实质细胞内AQP1、AQP2表达,对修复阿霉素CKD大鼠肾损伤有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肾动脉途径移植效果优于外周静脉途径,但两种移植途径的效果差异与AQP1、AQP2表达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大鼠多器官白介素18表达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所致脓毒症大鼠重要脏器白介素 18(IL 18)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IL 18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5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CLP组 (n =36 )和重组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rBPI2 1)治疗组 (n =12 ) ,检测动物肝、肺、肾组织中IL 18mRNA表达水平、内毒素水平和器官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 CLP大鼠肝、肺组织内毒素水平迅速升高 ,于 2h达峰值 (P <0 0 1) ,4 8~ 72h又再度回升 ;肾组织内毒素水平升高较晚 ,于 12h达峰值 (P <0 0 1)。rBPI2 1治疗后各组织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 0 5或 0 0 1)。CLP术后各组织中IL 18mRNA表达显著升高 ,分别于 6~ 12h达峰值 (P <0 0 5 ) ,其后下降。rBPI2 1治疗可显著抑制CLP术后 12h大鼠肺、肾组织IL 18mRNA表达 (P <0 0 5 ) ,肝脏IL 18mRNA表达也降至正常范围。此外 ,与CLP组相比 ,rBPI2 1治疗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水平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后大鼠体内IL 18mRNA表达明显上调 ,其改变与内毒素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 ;IL 18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PDTC)对内毒素休克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休克模型,4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休克组(n=24)和PDTC拮抗组(n=15),留取肝、肺、肾组织检测HMGB1 mRNA表达及相应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内毒素攻击可导致动物肝、肺、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广泛上调,分别于2~6h显著增高(P<0.05),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PDTC处理后12h肝、肺、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其中肾组织于2~12h趋于伤前范围;同时,血清ALT、AST、BUN、Cr水平于6h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P<0.05).结论NF-κB抑制剂能显著抑制内毒素休克动物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内毒素介导HMGB1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并与脓毒症时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肾损伤分子-1(KIM-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在苯酚烧伤致大鼠早期肾损伤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对照组大鼠仅做背部脱毛处理,实验组大鼠建立苯酚烧伤模型,分别于烧伤后15、45 min以及2、4、8、16、32 h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KIM-1、NGAL水平,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肌酐(Scr)水平,分析KIM-1、NGAL与肾损伤的相关性及其对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苯酚烧伤大鼠创面呈浅红色至棕红色、质地稍韧,且伴有全身抽搐及肉眼血尿等表现;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32 h内大鼠肾脏组织逐渐出现肾小管空泡样变性、蛋白质管型、肾小管扩张、肾小管坏死等病理改变;烧伤后32 h内大鼠血清KIM-1、NGAL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KIM-1水平于烧伤后15 min开始升高,8 h到达高峰;NGAL水平于烧伤后2 h开始升高,16 h到达高峰;而Scr水平升高不明显;血清KIM-1、NGAL水平与早期肾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r=0.664、0.730,P均<0.001),两者联合检测对诊断早期肾损伤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血清KIM-1及NGAL水平与苯酚烧伤致大鼠早期肾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对诊断苯酚烧伤致大鼠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NF 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PDTC)对内毒素休克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毒素休克模型 ,4 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8)、内毒素休克组(n =2 4 )和PDTC拮抗组 (n=15 ) ,留取肝、肺、肾组织检测HMGB1mRNA表达及相应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内毒素攻击可导致动物肝、肺、肾组织HMGB1mRNA表达广泛上调 ,分别于 2~6h显著增高 (P <0 0 5 ) ,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PDTC处理后 12h肝、肺、肾组织HMGB1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 ,其中肾组织于 2~ 12h趋于伤前范围 ;同时 ,血清ALT、AST、BUN、Cr水平于 6h明显降低 (P <0 0 5 ) ,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 (P <0 0 5 )。结论 NF κB抑制剂能显著抑制内毒素休克动物组织HMGB1mRNA的表达 ;NF κ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内毒素介导HMGB1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 ,并与脓毒症时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否参与了横纹肌溶解肾损伤过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3只,根据标本采集时间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后者又按照时间分为1、3、6、12、24、48、72、96、120、168h 10个亚组(n=3)。建立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肾损伤大鼠模型,建模后于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及肾脏组织,利用肾功能指标和肾组织病理评估不同时间点肾脏损伤程度;采用TUNEL染色评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凋亡途径关键凋亡因子caspase-8、细胞色素C及caspase-9活性片段的表达,同时检测ERS伴侣蛋白GRP-78和特异性内质网凋亡因子caspase-12活性片段的表达。结果横纹肌溶解肾损伤后1h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病变,24h出现大量坏死、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最高,72h肾小管-间质损伤达高峰。横纹肌溶解肾损伤后凋亡因子caspase-8、细胞色素C和caspase-9的表达上调,12h达到高峰(P<0.05),GRP-78表达升高趋势与caspase-12一致。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横纹肌溶解肾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除了死亡受体及线粒体途径的活化,ERS也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