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折及术后所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I应用疏血通6~8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联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10-15d为1疗程,用药期间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检查。结果:72例中治愈30例,占41.7%;显效30例,占41.7%;有效10例,占13.9%;无效2例,占2.8%。结论:疏血通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其抗凝、抗血栓、扩张血管及增加血流等作用叠加,对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得以提高,且不易并发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42例,术后第3天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次/d,连续使用14 d,同时每日行间隙气压治疗。对照组40例,仅行间隙气压治疗,未行抗凝治疗。术前2组均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术后7、14、21 d行D-二聚体检测及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 预防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38%),颅内出血1例(2.38%)。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50%),肺栓塞1例(2.50%),颅内出血1例(2.50%)。两组间的再出血及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D-二聚体对比,术前、术后2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龄(≥80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27例,采取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对照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深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8.5%(5/27)、0(0/25),部分再通率为63.0%(18/27)、52.0%(1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和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骨折手术患者168例,术后加强康复指导,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 168例患者中,5例出现早期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遵医嘱给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结论良好的护理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术后顺利康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高危妊娠孕产妇孕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应用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99例高危妊娠病例作为LMWH组,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未使用LMWH的2107例高危妊娠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方案。方法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恶露排泄量更少,子宫收缩情况更优,泌乳正常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在围术期开展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溶栓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有利于提升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骨科手术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认识,加强对骨科高危人群的预防及护理,降低DVT的发生率.现就预防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曾被认为是一种并不严重的病变.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现已知道UEDVT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病情严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UEDVT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介入治疗、护理和预防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后血栓再次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血管内膜损伤,置入滤器,术后绝对卧床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腔静脉及健侧肢体血栓再次形成,出现术后并发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科室近4年来共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腔内治疗256例,其中7例出现血栓再次形成的并发症。笔者分析了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魏婷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404-1404
目的:研究肢体气压治疗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比较本院2008-04~2011-03下肢术后使用肢体气压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下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96例患者通过使用气压治疗仪,术后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介入下放置静脉滤网后治愈。结论:应用肢体气压治疗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邬青林仙方本文总结了应用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脉冲多普勒(PW)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1资料与方法1151例DVT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19~83岁,平均51岁。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70)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n=7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人院当日开始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辅助治疗。2组患者在人院第1天及第14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3例(18.6%),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对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急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病率及其相关预测因素,探讨术前和术后DV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2011—2016年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进行全髋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对术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患者进行溶栓和抗凝(低分子量肝素或利伐沙班)治疗。手术后根据推荐的抗凝方案进行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包括机械性预防(如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周期性充气加压等)和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并重复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DVT的预测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中35例(32.4%)在术前发生DVT,延迟手术时间、D-二聚体均是术前DVT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有24例(64.9%)术后与术前DVT发生在同一位置。结论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高,术后DVT多与术前发生DVT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作坤  冯婷  冯强 《人民军医》2010,(6):441-44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抗凝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序贯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序贯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10万U静脉注射,每天2次。观察患者肢体肿胀变化、出血倾向、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患肢深静脉血管及侧支循环彩超下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出现早,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不增加出血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能显著提高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分析128例患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在我科行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我科自2002年至今共收治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胆囊结石患者128例,均行LC手术,其中3例并发DVC,发病率为2.3%。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及其他部位栓塞。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呈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易损伤。而这些因素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故对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LC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与导管局部溶栓疗效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时间与疗效关系。方法56例患者,病程1~14 d者22例(A组),病程15~40 d者34例(B组)。全部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置入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A组:导管溶栓时间为5~11 d,平均为(7.1±5.9)d;血栓完全溶解19例(86.4%),部分溶解3例(13.6%)。B组:导管溶栓时间为7~18 d,平均为(11.3±7.2)d,显著高于A组(P<0.05),血栓完全溶解28例(82.4%),部分溶解6例(1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程较长的下肢DVT,延长导管溶栓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