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种精索静脉曲张症诊断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用的4种精索静脉曲张症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方法①临床体检;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检查;③精索内静脉造影;④临床体初诊为精索静脉曲张症的582例患者,492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检查,单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占12.8%63例/492例),双侧精索静脉曲张为87.2%(429例/492例)。40例进行了精索内静脉造影术,均发现左侧精索静脉血液返流,右侧精索静脉插管困难,未能进行造影检查。38例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不育与抗精子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单纯不育及正常组的血清和精浆中的AsAb。结果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组的AsAb阳性率为41.9%;单纯不育组为21.1%;正常组为3.1%。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组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不育组及正常组。结论精索静脉曲张与AsAb有关。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机理中存在免疫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普通高频B超在精索静脉曲张诊断中意义。方法:采用美国Phashar B超,探头频率7.5Hz,对51例不育症患者行仰卧位扫描。结果:普通高频B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28例,占不育症54.8%,精索静脉曲张共38条,与临床诊断一致17例,共25条精索。临床未能诊断的亚临床型有11例,占21.6%,共13条病变精索,其中双侧精索静脉曲张2例。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血管内径在2.0-2.9mm。28例38条病变精索均经本院手术证实。结论:尽管灰阶显像,不能观察精索血管返流情况,但根据血管内径及ValVas动作时血管内径进一步增粗,以及结合精液质量,对临床不能作出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尤其是临床疑有精索静脉曲张时,该方法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检查,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4.
男性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机对5172名男性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19.82%。7~10岁组为2.44%;11~14岁组为16.53%;15~18岁组为20.61%;19~22岁组为27.30%,其中左侧占64%,右侧6%,双侧占30%。青少年中精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及患病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对精索静脉曲张的病因、与不育的关系、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8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前后精液常规的变化。结果:术后病人精液常规均有明显改善。随访三年,其中有47.9%(28/58)患者的妻子自然受孕?结论:对于单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行左侧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睾丸的生精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男性不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精索静脉曲张多见于青壮年。它约99%发生于左侧,在不育症人群占15~20%,是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我院自1990年至1996年共收治精索静脉曲张并发不育症28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国炳  刘德根 《四川医学》1993,14(11):694-695
笔者于1992年11,月对1500名应征入伍体检的男性青年进行了外生殖器疾患的调查,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包茎和睾丸发育不良分别列前3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1500名均为男性。年龄17~20岁。其中农村青年1060名,城镇青年440名。二、结果:精索静脉曲张24例,占1.6%;包茎15例,占1%;睾丸发育不良6例,占0.4%;睾丸下降不全5例,占0.33%;睾丸精索鞘膜积液5例,占0.33%;龟头尿道炎4例,占0.26%;包皮口粘连4例,占0.26%;尿道外口囊肿1例,占0.06%。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精索静脉曲张对睾丸体积,硬度的影响,对68例不育症伴有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及15例精液正常有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和32例无精索静脉曲张已婚已育男子的睾丸体积、硬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不育症精索静脉曲张组睾丸体积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睾丸质地变软19例,28%,认为,精索静脉曲张可导致睾丸体积减小,部分患者睾丸质地变软,是与精静脉曲张患者生育力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县适龄男性青年精索静脉曲张现状以及对征兵入伍的影响。方法:回顾承德县2012年至2014年应征入伍男性青年体格检查结果。结果:共939名应征入伍男性青年在我院进行体检,发现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91例(20.34%),其中轻度83例(8.8%)、中度89例(9.5%)、重度29例(3.1%)。191名患者中71例因体检不合格未能入伍,20例经手术治疗后体检合格入伍。结论:青年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较高,对男性危害较大,影响征兵入伍、影响精液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异常精液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6例精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患者进行外科检查及生殖系统超声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结果:96例精液结果异常患者伴生殖系统疾病65例占67.71%;其中精索静脉曲张共34例占35.4%;前列腺炎共26例占29.1%;附睾疾病8例占8.3%;原因不明31例占32.3%.精索静脉曲张组以存活率、活力、液化时间、畸形率异常为主;前列腺炎以存活率、白细胞增高、活力、液化时间、畸形率异常为主.结论:导致精液结果异常的原因以生殖系统疾病为主,原因不明也占了一定比例,疾病以精索静脉曲张和前列腺炎较多见.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60例精索静脉曲张:单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35例,精索静脉结扎+腹壁下静脉或大隐静脉转流术25例。结果显示:单纯结扎组与分流组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0年代以来我院收治的精索静脉曲张110例。其中左侧占96.36%,右侧占2.73%,双侧占0.9%。发病高峰年龄在16~20岁之间。已婚病人40%伴有不育症。经手术治疗的病人至少有15%以上精索静脉曲张持续或复发。通过总结,作者认为治疗不能一味强调哪种术式优越,而应通过精索内静脉造影来了解情况,只有因人而异确定治疗方案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辜菡 《中华实用医学》2005,7(3):117-117
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的蔓状静脉丛扩张、伸长、弯曲,约占男性不育的21%-42%,最高达80%,应尽快行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今年我科与普外科合作,对6例精索静脉曲张的患实施了经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手术成功,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精索静脉由精索内、精索外静脉及输精管静脉组成,3组静脉在阴囊内相互交通、盘曲,形成精索静脉丛。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内静脉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其发病率占男性人群的10%~15%^[1]。精索静脉曲张和不育症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之一。在精索静脉曲张的男性中,有21%~41%的人寻求不育方面的治疗;而男性不育的病患中有1/3的人有精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5.
林盛长  王俊 《西部医学》2013,44(2):45-45
<正>精索静脉曲张是指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发病率为10%~15%,以青壮年多发,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在男性不育者中占37%。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精索静脉高位结扎为主,中医对此病的治疗以单纯活血化瘀或补肾治疗为主。2008年2月—2010年11月,笔者对28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后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精索静脉曲张在男性不育中占40%。比精索静脉正常者的不育率高近3倍。我科1986~1991年为32例精索静脉曲张并发不育的患者,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生精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69例,单纯手术治疗35例,手术后加服生精丸治疗34例。结果:手术加生精丸治疗组配偶在10-21个月怀孕或生育25例,受孕率73.5%;单纯手术治疗组配偶在9-20个月怀孕或生育14例,受孕率40%。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生精丸可以改善该类病人的精液质量,明显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18.
报告40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经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后随访2~5年,平均3.5年,致孕率为15%。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旦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应及早治疗,术后一定时间妻子仍未妊娠,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不育症。  相似文献   

19.
报告40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经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后随访2 ̄5年,平均3.5年,致孕率为15%。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旦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应及早治疗,术后一定时间妻子仍未妊娠,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它因素导致的不育症。  相似文献   

20.
精索静脉曲张是男性生殖系常见疾病,发病率约9.4%(其中左侧80%~90%,双侧小于20%),由此而引起的生育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新资料表明尽早采取手术措施是必要的,疗效也很好。本院自2001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腹膜后高位结扎精索静脉治疗精索静脉曲张860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