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命诊法”在体质诊察中的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命诊法”在体质诊察中的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3.
蒙医儿科临床应用小儿食指Jirugadasu(意译:络脉,也可称脉络,指纹)诊察法诊病历史悠久,但记载不详尽〔1〕。20世纪70年代,蒙古族医生旦森道尔吉在其著作《小儿疾病治法》中详述了“小儿手指络脉诊病之方法”〔2〕。根据《景岳全书》记载,小儿指纹诊法最早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及《全幼儿鉴》等书〔3〕。追溯蒙医该诊法之起源,笔者认为,很有可能与中医望指纹诊法同源。但蒙医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具有其自身特点,故简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行赐教。1 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分别诊察初生~3岁男女幼儿左、右手食指桡侧脉络(静脉),男…  相似文献   

4.
脏腑辨证,主要是研究杂病的脏腑经络病变定位和定性相结合的辨证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医疗实践,体会到运用脏腑辨证,必须掌握四个要点,现分述如下: 第一、运用脏腑辨证,必须以“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全面诊察疾病的证候为前提。所谓“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互相结合参照,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证候,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医诊法的特色优势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的特色与优势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恒动的诊察观,别具一格的诊察方法。它的不足是难以全部从“司外”而“揣内”,本质与现象不统一时易产生误诊,病状信息的模糊性易导致诊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舌诊是极具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近年来受“舌诊即望舌”观点的影响,本来完整的舌诊内容逐渐被分离,部分内容如味觉诊察越来越被淡化。本文从舌诊内涵、味觉诊察与舌象诊察的统一性,以及相互参考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舌诊应包含味觉诊察”的观点,并建议今后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应将舌诊内容独立设为一章。  相似文献   

7.
遍诊法探析     
遍诊法是指切按全身动脉、以诊察分析疾病的方法,为《黄帝内经》时期盛行的诊法之一。《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因此,经脉的变化可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内经》在当时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下,将人体动脉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如此三部九候之脉几乎遍于全身,故以“遍诊”为名,又称三部九候诊脉法。遍诊法主要载于《内经》,由于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该诊法应用颇为麻  相似文献   

8.
脉诊,为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古有诸多的诊察方法,而今世独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阐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寸口诊法的诊察原理、优势所在、临床应用价值,并纠正了两种对脉诊的错误认识,强调了临床诊察疾病要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贾育新 《光明中医》1999,14(3):8-11
中医在临床上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凡此四诊是“司外而揣内”(《灵枢·外揣》)之法,即诊察外在经络系统之变化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之病态的方法。四诊法中尤以望诊与切诊为寻找疾病客观指征的主要方法,故古来十分强调“色脉含参”。其中之“脉”诊即代...  相似文献   

10.
下肢诊法散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多个篇章,属《内经》身形诊法范畴。下肢包含“皮、脉、肉、筋、骨”五体结构,与脏腑气血内外相应,又与生命大数息息相关。诊察下肢是望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辨识患者体质,辨明外邪入侵的部位及浅深,也可作为判断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线索和依据。《内经》诊察下肢侧重于望、问、切诊,包括望动静、形态,问疼痛,切动脉,切问寒热等。通过梳理总结《内经》下肢诊法相关内容,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诊法的定义、《内经》诊法的基本内容、《内经》诊法的主要特点、《内经》有关诊断的内容、《内经》诊法的要点五个方面,重温了《内经》诊察疾病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又称明堂。《黄帝内经》对望鼻诊病颇为重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可以诊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体系中,诊察病情、收集疾病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但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特殊的诊察手段。比如,以治测证、尿试验、尝粪、以梦诊病等等。这些特殊诊法,多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某些诊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有些诊法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它们都没有被后世中医学广泛运用,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法被记录下来,或者被赋予了伦理意义纳入到了史书中。类似的诊法由于不能被理论所解说,游离于传统的学术体系之外,因此也非常容易被遗失。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诊断方法,即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又称为“四诊”。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习惯上简称为“四诊”。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诊法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诊法,就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部分。不同的疾病,都有其各自的发病规律和症状特征,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医者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外部色泽,形体、动态的改变,舌象的变化,排泄物的异常等,谓之望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疗疾病以诊法为根本,所以古人对诊法有较严格的要求,讲究诊法常以平旦,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平旦之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平旦诊病最早的文献。后世医家通过对平旦时间的研究,认为平旦之时人体气血受外来干扰因素影响小,能更加真实的反应疾病的性质和身体生理状况,因此从临床实际角度来讲平旦诊察疾病有一定的意义,应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准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诊法和临床运用进行了总结和研究,阐述了经络的诊察方法,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反应,以及体表诊察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黄帝内经》主要是运用遍身脉诊法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治疗。其中遍身脉诊法主要包括三部九候脉法和人迎寸口脉法,本研究通过解疑、诊察、治疗3个方面来阐述这两种脉法,详述两种脉法的临床诊疗要点,分析其在针刺补泻操作的异同点,试图还原《黄帝内经》原意,并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法运用三要素谢梅轩(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中医诊法临床应用要素诊断是临床工作的第一关键,医生的首要任务。它要求临床医生接触病人以后,如何进行诊察,如何进行判断,从而建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诊断。清·汪宏在《诊遵经》一书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20.
李季国 《新中医》1995,27(12):4-5
本文论述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并介绍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的运用方法,主要诊察尺肤的色泽,疏密,温凉,滑涩,润燥等,并参合四诊以了解疾病之新久,寒热,虚实,津液盈亏以及顺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