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与献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和掌握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及献血情况,为制定和调整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策略,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献血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8月~2010年1月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上献血3次以上者的个人资料及献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 761名重复献血者中,男性1 493名,女性1 268名,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27~46岁...  相似文献   

2.
初次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无偿献血以来,本站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献血者队伍,定期重复献血。随着临床用血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必须通过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使新的献血者不断加入此队伍,才能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保障。笔者在采血过程中发现初次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有差异,前者发生献血反应率较高,为此,将本站初次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者重复与初次献血血液检测结果及构成情况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98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为确保临床用血和提高血液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若能在无偿献血群体中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献血者队伍,定期重复献血,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风险[1~3].青岛市在1998年实现无偿献血的基础上,发动鼓励部分无偿献血者定期重复献血,初步建立了一支较稳定的重复献血者队伍,现将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及构成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本地重复献血者的特征及献血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固定献血人群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 390名(次)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献血量等信息。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分析各项指标的情况。结果重复献血者平均年龄低于初次献血者,居住地为城市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也高于初次献血者。在重复献血者中,献血400 ml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HBsAg、抗-HCV、梅毒抗体检验的合格率重复献血者高于初次献血者。结论建立1只稳定的固定献血队伍,对提高血液安全能够起到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淑荣  程彦  李蓬 《中国输血杂志》2020,(10):1087-1090
目的了解大学生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固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1 600名(男800,女800)初次献血大学生完成献血过程后参与本次调查。结果 76.13%的调查对象表示"今后将继续参加无偿献血",其重复献血的意愿与认知水平和父母态度有关,"高认知组"的重复献血意愿高于"低认知组"(男生87.11%vs 68.91%,女生85.98%vs 62.04%,P<0.05),"父母支持组"高于"父母反对/态度不明确组"(男生84.90%vs 64.14%,女生79.87%vs 68.39%,P<0.05)。受访者普遍认可优质服务和舒适的采血环境等因素能够提升他们再次献血的意愿,不愉快的献血体验、献血后身体不适、穿刺疼痛、负面舆情等因素是影响其再次献血的消极因素。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社会宣传,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湖州地区初次献血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状况,为制定精准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初次献血者,在健康检查合格后,采集末梢血进行HBsAg项目的筛查,从年龄和户籍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初次献血人数为65 354人,HBsAg初筛阳性率为0.63%(413/65 354),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68%(258/37 905)和0.78%(215/27 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P>0.05)。不同年龄之间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有差异(χ2=68.56,P<0.05),阳性率最高的为46~55岁年龄组,最低的为18~25岁年龄组。外地户籍人口的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χ2=75.19,P<0.05)。18~25岁、26~35岁、36~45岁的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HBsAg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0.30、91.93、14.62,...  相似文献   

7.
2009年献血淘汰人群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证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国家卫生部规定采供血单位对每袋血液都要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二次检验。为了避免血液的浪费,1998年国家制定了《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推进,各血站对献血前的体检和咨询工作愈发的重视,对ALT、HBsAg两项目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55-60岁献血人群的献血情况及献血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5年2月55-60岁501人次献血人群的资料。结果 55-60岁的献血者中,以男性为主,247人次参与过≥2次献血,占49.30%,不良反应率为0.40%,稍低于同期18-55岁献血人群的不良反应率1.41%,延缓献血率为6.18%,高于18-55岁献血人群的5.22%,不良反应率及延缓献血率与18-55岁献血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不合格率为2.59%,低于18-55岁献血人群的不合格率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5-60岁人群适合继续献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HCV感染的情况、高发人群及流行趋势,加强在献血者中抗一HCV的检测,有效地预防输血后HCV感染。方法:对HCV感染的献血者从不同年度、地区分布、年龄、性别四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市HC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与地区分布、年龄段有一定关系。结论:血站应尽快建立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从源头保证血液的质量,同时加强血站内部管理,规范采供血程序。确保输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街头献血人群与集体献血人群HIV的感染状况,探讨新形势下保证血液安全的招募对策。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采供血机构2007~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195 890人份。抗-HIV采用ELISA初筛检测,反应性标本用免疫印迹法(WB)确认。结果街头献血者的HIV感染率为29.34/10万,集体献血者的HIV感染率为8.41/10万,街头献血人群与集体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街头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22.23/10万、15.46/10万、16.15/10万、36.37/10万、55.50/10万,2008年以来街头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集体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均为0.00/10万,2011年集体献血人群HIV感染率31.61/10万,呈现明显增长;2011年集体与街头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街头人群比集体献血人群具有更高的HIV感染率,加强集体献血人群招募可以有效保障血液安全。但2011年集体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同样呈现明显增长,未来集体献血人群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贵阳地区献血人群TTV感染情况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分析九江地区献血人群中抗-HIV情况,以完善血液安全措施。方法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采集九江地区无偿献血标本共266521例,用两种ELISA试剂进行抗-HIV检测,初筛有反应性的标本送HIV确证实验室确证。结果266521例标本经2种ELISA试剂筛查,有347例为有反应性,经HIV确证实验室确证有19例为阳性。结论HIV感染的趋势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年龄低龄化,流动人口增多等问题给采供血机构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采供血机构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降低血液风险,更好地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流动献血车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市中心血站自2001年5月起,将以往间断上街的流动献血车改为每周6天街头采血,无偿献血中99%都是在献血车上采集完成。4年来志愿献血者多次献血和一次选择献血400ml的人数正逐年递增,笔者对2001年5月,2004年12月两辆流动献血车志愿献血者的献血量和出现献血反应情况进行了比较,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1~2002年本站无偿献血400ml者共27695人次。笔者统计了无偿献血者献血400ml过程中.在不同献血量出现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合肥地区献血者HTLV的血清学流行情况,为该地区血液安全筛查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产或进口双抗原夹心法ELISA试剂分别筛查献血者血液标本,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双孔复试,复试反应性标本利用蛋白印迹法(WB)进一步确认。结果 9 964份献血者标本共筛选出4份反应性,占0.04%;经确认3份不确定,1份阴性。结论合肥地区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的血清学筛查阳性率,有必要扩大监测量及进行抗-HTLV确认和追踪研究,为是否将HTLV纳入当地献血者血液筛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初次献血体验对未来献血行为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加自愿、无偿、固定的献血者,除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力度外,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以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也有一定影响。我们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对526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追踪再次献血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19—2021年我国部分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和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2021年我国部分采供血机构延迟献血相关数据。采供血机构根据省级(血液中心)和地市级(中心血站)不同分为甲乙2组,献血人群分为全血献血人群、单采献血人群,主要研究饮酒、服用药物、月经生理期、既往病史、体重不达标、体温异常、脉搏异常、血压异常、乳糜血、血红蛋白(Hb)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抗-TP)阳性、艾滋病毒抗体(抗-HIV)阳性、其他等16个延迟献血原因。根据分组、献血人群和延迟献血原因排序不同,分别收集延迟献血率和延迟献血原因排在第1、第2、第3位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血献血人群延迟献血率(中位数8.57%)低于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率(中位数10.79%);甲组不同年度不同献血人群的延迟献血率中位数均高于乙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所报告的排在前3位的延迟献血原因数据中,全血献血人群涉及11个,较单采献血人群多了饮酒、服用药物、脉搏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免费用血的情况,探讨献血者免费用血后与再次献血行为的相关性,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参与无偿献血者资料260例,根据其是否报销血费,分为已报销组(97例)、未报销组(163例),使用问卷方式调查献血者免费用血情况。结果 已报销组与未报销组在各个维度(行为态度维度Z=3.250,P<0.05、主观行为规范维度Z=4.576,P<0.05、知觉行为控制维度Z=7.255,P<0.05)及量表总分(Z=8.625,P<0.05)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报销血费经历者较无报销血费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行为意愿更强,属于合适的血源招募对象,建议制定适合此人群的招募策略,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