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苏娟萍教授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且与肝、肺有关,以脾虚胃逆为本、肝肺失调为标,治疗时应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为主,辅以疏肝泄热、降肺泄浊。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补泻,以平为期,注重通降,肺胃同治,最终达到脾胃同调、肝肺同治、标本兼顾的目的。该文总结苏娟萍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相似文献   

2.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肝、肺相关,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常因肺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肝胆气机疏泄不及,致痰浊内生上犯所致。临床治则包括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健脾调气、清肝泄火、祛痰降气法。所选用中药主要以降气、健脾、疏肝、清热为主,常选旋覆花、半夏、茯苓、柴胡、郁金、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4.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行中医精准辨证用药,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在于脾虚胃逆,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其中胃逆的本质实为肝木疏泄失司,乘犯胃腑。治疗当以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为要,配合疏肝和胃、清胆和胃、健脾和胃、益肺和胃等法,达到肝胃同治,脾胃同调,标本兼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同居中焦,升降相依,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升发之性可促进胃气之和降,情绪畅达,则不易发病,治疗疏肝气以降胃气之柴胡疏肝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关系密切,脾气虚弱,无力布散水谷精微时易导致病理产物瘀滞中焦,加重胃气阻滞导致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全身气机通过肺的运动维持动态平衡,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对于通降胃气可起到提壶揭盖之功。肾失摄纳,胃失和降:胃为水谷之海,肾为气之根,肾火不暖胃土则致胃气虚寒,治疗以和胃降逆,酌加枸杞、山药、杜仲等补肾之品,以达到补先天以养后天的功效。火不暖土,心胃同病:心胃毗邻,心为气血之大主,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心气亢盛,心火上炎而不能下降以暖胃土,水谷不化,胃气失于和降临床上可借鉴"调心以治胃"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以胃气上逆立论,深究胃气上逆之因,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食滞胃脘,胃气上逆;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等证型,分别采用消食导滞、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燥湿、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治法,使邪实得去,使虚得补,胃气得降,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当以疏肝和胃降逆为纲,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可生痰,痰气搏结,阻遏中焦或咽喉,本病乃生。故痰气并治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辨证施治中可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是目前消化科门诊就诊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西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和食管黏膜、口腔咽喉、气道等组织的损伤,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西医采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临床复发率高达70%~80%。中医认为该病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总的病机。肝升肺降促进脾运胃纳及脾胃的升降,从而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病机除了与脾胃升降失调相关外,与肝肺升降失调亦有密切关系。辨证应以肝、胃、肺、脾、胆关系为重点,强调从"气"论治该病。此外中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看病的同时更注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力求标本同治,彻底治愈该病,最大程度降低本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黄芸  王兰娣 《光明中医》2016,(21):3103-3104
王兰娣主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为肝胃不和、肝强脾胃弱引起,脾、胃、肝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发生、发展及进展的关键,胃气不降、邪浊上犯清窍、肺失肃降是发病关键步骤。湿浊内生是病因之一也是主要病理产物。气滞痰阻、痰热互结是常见状态。瘀血阻滞是另一项病理产物,同时也是本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运用泻火暖肝和胃、化湿和中、疏肝行气、化瘀通络等法治疗,同时强调饮食治疗及用药禁忌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3.
介绍葛惠男教授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经验.葛教授认为,BE病位在食道,又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在于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挟酸浊上泛,同时又与气滞、痰凝、瘀血阻滞有关.其治疗本病多从肝论治,以疏肝泻热、和胃降逆、活血化瘀通络为治法,标本兼顾,气血同治,把握主次,随证灵活加减,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汪银莹  顾勤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4-127
胃食管反流病中常见胆汁反流,且大多与酸反流并存.西医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为主.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在胃气上逆、脾失运化,临证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或疏肝清热,或健脾益气,或宣肺降逆,或降气化痰,或滋阴清热等.顾勤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肝胃郁热,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上逆,故治疗时以调气机之经方小柴胡汤,可疏利三焦,调畅气机,疗效较好.此外,临证中见肝肺气逆证,如:咽中堵塞感或异物感,但饮食下咽无碍,可予半夏厚朴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脏在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病例变换等方面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主要因素,把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围绕治肝可以安胃的原则,以气机通畅为先,以升降平衡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18-252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消化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刘启泉教授主张"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为胃气上逆、湿浊内蕴、肝郁火旺、脾胃气虚,治疗上常以风药、化湿药、清热药、平补药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临床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中医辨治GERC,从气机升降理论出发,指出气机升降逆乱导致胃气上逆,肺失肃降为其根本病机,而阴亏不能养阳,导致脾虚痰生,气机阻滞,肺失宣降为次要病机,其本在肝、脾、胃,其标在肺,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健脾理气、肃肺降逆为主,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周福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福生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在食管,实属胃病,与肝、脾、胃三脏相关,脾胃虚损、胃气上逆是其本,肝气郁滞,痰湿内阻是其发病及加重的关键。临证以行气降逆,健脾疏肝为其大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从四个方面介绍危北海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1)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脾、胃、肾同治,补肾阳以助脾,滋肾阴以养胃。2)调升降为脾胃病治疗之要,升脾气以助运化,降胃气以纳水谷,则脾胃病自愈;调升降还须和肝,肝、脾、胃同调,和肝以清肝疏肝为主。3)化瘀血提高脾胃病疗效,化瘀配伍行气、清热、温阳、益气等治法,能更快促进脾胃病痊愈。4)降阴火截断脾胃病病机之变,阴火源于脾胃虚损,可延及五脏,虚实转化,故而降阴火可存元气,截断病机变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刘万里教授对难治性胃食管交流病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郁热、痰浊、血瘀等有形之邪所致胃气上逆为标,虚实夹杂,不断变化。治疗应以培本固护脾胃为主,降逆调气、疏肝清热、理气化痰、化瘀通络等多法并用,重视预防与调护,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