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制基于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的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个体化给药软件.方法 根据已建立的成人和儿童OXC活性代谢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monohydroxycarbazepine,MHD)的PPK模型信息,运用My...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奥卡西平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模型,辅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和漏服药物后的补救方案。方法:收集124例4个月~18岁儿童癫痫患者口服奥卡西平后体内主要活性代谢产物羟基卡马西平(MHD)的药物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建模法建立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应用自举法、预测值校准的直观预测检验(pc-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检验(NPDE)评价PPK模型的预测性能。基于最终模型参数,模拟不同特征儿童患者的最佳给药方案和不同漏服场景下的补救给药方案。结果:本研究发现奥卡西平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按标准体质量70 kg成人校正的群体典型值为:吸收速率常数(Ka)=0.83 h-1,表观分布容积(Vd/F)=16.70 L,清除率(CL/F)=1.92 L·h-1。体质量是影响Vd/F和CL/F的显著性协变量。自举法、pc-VPC和NPDE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准度高,稳定性好。模拟结果显示,按本研究推荐的维持方案和漏服后补救方案给药可提高药物浓度的达标概率,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本研究通过群体药动学研究,制定了不同体质量分层儿童患者的奥卡西平优化给药方案以及漏服药物后的补救方案,可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孢素A是一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目前常用于预防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因环孢素A治疗窗窄,体内药动学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在临床上需个体化用药。群体药动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药动学参数群体值模型,定量考察人口学特征、遗传因素及联合用药等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在个体化用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环孢素A的药动学特点及群体药动学相关研究进展,分析归纳影响环孢素A药动学过程的可能因素,为临床制定环孢素A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癫痫患儿奥卡西平的群体药动学研究,探讨影响奥卡西平药动学参数的因素,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癫痫患儿奥卡西平群体药动学研究。结果共纳入11篇癫痫患儿奥卡西平群体药动学研究。人口学特征(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等)、血液生化指标、遗传因素、合并用药和剂量等不同程度影响患儿奥卡西平药动学参数估算。年龄、身高与体重等显著影响分布容积;体重、体表面积与合并用药等影响体内清除率。结论已发表的癫痫患儿奥卡西平群体药动学研究中,药动学参数估计值存在差异,且有不同程度的个体间变异,有必要进一步评价各因素对患儿奥卡西平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发基于建立的成人和老年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的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个体化给药软件。方法:根据已建立的成人和老年VCM的PPK模型信息,运用MyEclipse、SQL Server、JRE等工具软件研发VCM给药软件。软件开发方案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和二次开发。结果:研制的VCM给药软件可实现感染患者信息输入和管理,软件通过接口调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软件,不仅能预测多种具体VCM给药方案下的血药浓度,供临床医师制定初始用药方案参考,而且能结合已有的血药浓度监测信息和贝叶斯反馈法更精准地预测血药浓度,辅助临床医师进一步优化给药方案。软件应用于VCM血药浓度解读,药师向临床做出剂量调整建议。采纳建议组患者复查的血药浓度均达到目标血药浓度范围。结论:本研究基于VCM的PPK模型研制的给药软件能快速方便地辅助成人和老年感染患者VCM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利奈唑胺群体药动学软件(Next Dose-Linezolid)在中国人群的预测能力,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排除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30 m L·min-1),筛选出已测定过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患者共计38例。将患者的利奈唑胺给药剂量及相关个体化信息输入Next Dose-Linezolid,并输入PK/PD靶值,使用贝叶斯反馈法估算出患者个人的药动学参数,预测出AUC/MIC达标(100 mg·L-1·h-1)所需的剂量方案,并通过临床病例验证该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的平均谷浓度为(1.72±2.54)mg·L-1,以Next Dose-Linezolid运算后预测的表观分布容积为(20.94±9.32)L,清除率为(5.52±1.88)L·h-1,以AUC/MIC达标所需的剂量方案为(588.27±206.86)mg,q12h。将由Next Dose-Linezolid预测的剂量方案应用于患者,经临床病例验证,疗...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其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说明书常规剂量给药较难获得最佳疗效。因此,有必要对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并利用群体药动学(PPK)和药效学原理指导和优化其抗菌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利奈唑胺在各种人群中的PPK变化及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建议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通过TDM将患者稳态血药浓度保持在2~8 mg/mL;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利奈唑胺给药剂量,而对于肥胖、烧伤、儿童患者应适当增加利奈唑胺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提供药学监护,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奥卡西平是一种前药,在体内代谢为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Monohydroxycarbazepine,MHD)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其在成人癫痫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及个体化给药的实验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群体药动学运用经典的药动学原理结合统计学方法,以稀疏数据预测患者血药浓度,可达到监测药物体内过程和指导临床个性化给药的目的。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结合实例综述群体药动学应用于治疗窗窄的药物、个体差异大的药物、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其深入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CYP3A酶活性测定方法与依托泊苷个体化给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白血病患者体内依托泊苷(VP16)浓度与CYP3A酶活性(C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20例白血病患者血浆中VP16浓度及尿液C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白血病患者体内VP16浓度与CA无相关性,而与CA的常用对数(1gCA)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69。结论:通过测定CA制定VP16给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西罗莫司(免疫抑制剂)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实体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本文将影响其吸收、分布、消除的各种因素,如人口学特征、合并用药、血液生化指标、CYP3A5基因多态性、肝肾功能等,对西罗莫司群体药代动力学(PPK)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用国产OXC单药治疗30例BECT患儿,分析治疗后1,2,3,6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OXC起始剂量为5~10mg·kg^-1·d^-1,每隔1周增加1次剂量5~10mg·kg^-1·d^-1,维持剂量20-30mg·kg^-1·d^-1。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6.67%,服药6个月时累积控制率N73.33%,留存率N93.33%。结论:国产OXC治疗BECT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群体药代动力(PPK)模型和贝叶斯法预测血药浓度。方法 用癫痫儿童丙戊酸钠PPK模型和USC~*PACK软件中的贝叶斯程序,对100例新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进行预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做配对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计算平均预测误差、预测误差的百分比、不同预测误差百分比的符合率及其95%可信区间、构成比和评价预测的准确程度。结果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P<0.001,线性回归Y_(OBS)=0.99)Y_(PRED),决定系数为0.98,P<0.001;平均预测误差为-0.43μg·mL~(-1),预测误差百分比分别为5%,10%,15%,20%,25%,30%的符合率为62%,74%,82%,85%,89%,93%。结论 PPK模型和贝叶斯法可准确预测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7.
白消安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烷化剂,在治疗恶性肿瘤及遗传性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白消安的治疗窗较窄,且药代动力学(PK)特征的个体间差异较大,易发生血药浓度不足导致的移植失败或浓度过高导致的中毒反应。目前,用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方法优化白消安的给药方案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白消安PPK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建立白消安个体化给药模型、实现精准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对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75例,随机分为2组。A组38例,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剂量由10 mg/(kg·d)逐渐调整至最低有效量,最高为60 mg/(kg·d);B组37例,给予左乙拉西坦,剂量从5 mg/(kg·d)逐渐调整至最低有效量,最高为60 mg/(kg·d)。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组的症状完全控制率(63.16%)、好转率(89.47%)与B组(安全控制率70.27%、好转率94.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癫疒间样放电正常率(31.58%)、好转率(71.05%)与B组(37.84%、89.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电背景α节律(9.67±1.36)与B组(9.84±1.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电图θ频段功率(30.64±7.66)比治疗前(20.67±6.36)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B组(22.0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5%)明显高于B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均有效,但左乙拉西坦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Takashi Niwa Yoshinori Imanishi Tomofumi Ohmori Katsuhiko Matsuura Nobuo Murakami Yoshinori Ito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0,35(5):507-510
An initial loading dose of teicoplanin is required to reach the optimal trough concentration (≥10 μg/mL) rapidly. To attain the optimal teicoplanin concentration efficiently, an individual loading dose regimen based on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in which the target trough concentration was set to 15 μg/mL, was defined. Among 70 patients, 33 patients received the individual loading dose regimen, 33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loading dose regimen (200 mg or 400 mg every 12 h on Day 1 followed by 200 mg once daily) and 4 patients received no loading dose.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showing an optimal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88% in the individual loading dose regimen but only 33% in the conventional loading dose regimen. No patient without a loading dose showed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Both total loading dos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01) higher in the individual loading dose group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loading dose group. Notably, the trough concentration was almost constant in patients with individual loading doses ranging from 800 mg to 1800 m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 adjustment of the initial loading dose of teicoplanin is potentially useful to attain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rapid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