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蔡然  卢薇 《四川中医》2010,(2):16-17
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于肺胃肾,也要重视脾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脾气虚弱、脾虚湿滞、脾气阴虚、脾虚瘀滞四证阐述消渴责之于脾的病机,以期对消渴病的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而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指出,本病特征是“消谷”、“小便度多”、“渴欲饮水”的三多症状。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学的消渴病,是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对消渴病就有了详细记载。临床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体倦乏力为其特征。传统病机观念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从“三消”论治。分别予以润肺、清胃、滋肾为治疗原则,忽略脾脏在消渴病发病中的地位。然而从历代医家的记载及临床症状来看,其发病机制更多的与脾胃有着密切联系。主要由于饮食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代谢、输布与利用的紊乱以及不平衡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所以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即消渴病 ,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多饮、多食、小便多 ,久则身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以中医辨症论治取得了疗效。笔者认为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从脾论治 ,更能奏效。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内因为素体阴亏 ,禀赋不足。外因主要为五志过极 ,劳心竭虑 ,营谋强思 ,用心太过 ;房劳过度、生育损伤 ;恣啖肥甘酒酪 ;热病火燥 ;药物因素等。其疾病的病理变化是脾气虚弱。以脾在味为甘 ,化生气血 ,主肌肉…  相似文献   

5.
脾胃在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民俭 《光明中医》2005,20(4):12-1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形体消瘦为临床特征。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笔者认为这些矛盾现象主要由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所引起,脾胃的转输功能失常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至关重要。1脾的升清不足与糖尿病之口渴喜饮《灵枢·本藏》:“脾脆则善病消瘅”。《灵枢·邪…  相似文献   

6.
三消病论治     
申永彪 《中医研究》1990,3(4):32-33
三消又称“消渴”、“消瘅”、“痛渴”,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临床以口渴多饮、多食而消瘦,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临床多分上、中、下三消而治。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方法,现叙述于后。强调整体、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古今录验》云:“一渴饮水多、小便数,有  相似文献   

7.
1从痰湿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1·1古代医家对痰湿与消渴病的认识在痰湿致消渴方面,《素问·奇病论》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中关于因湿致渴的阐述说:“湿家,其人当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其人消渴。”《景岳全书·杂症谟三焦干渴》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人少有也。”1·2近现代医家对痰湿与糖尿病的认识史宇广等[1]介绍查玉明先生的经验,认为三消辨证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这些都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痰湿论治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晓天 《陕西中医》2007,28(7):935-936
“消”有消谷、消水、消耗之意,“渴”指口渴能饮,饮不解渴而言。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其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记载。《金匮要略》首列专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以热结阴伤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乏无力,或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糖尿病属于此病范畴。消渴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七情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故防治消渴,已成为我国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消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其为“消瘅”,对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主症有明确记载。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将本病定义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也。”至张景岳分消渴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上焦病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乃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  相似文献   

12.
痤疮的食疗     
糖尿病的主证是多尿、多渴、多食、消瘦等,属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对本病要辨证用药,才能有效。兹分三型以辨证用食,得到很好的疗效。胃热盛型主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多而黄,苔黄,脉滑实有力。  相似文献   

13.
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证,名类颇多,《素问》即有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等。后人分三消而统括其证,总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凭。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医者多从其说。此为消渴之一大类也。其有渴饮不止,而所食不多,小便不甜之证,中医亦以消渴名  相似文献   

14.
曹德岐 《江苏中医药》2010,42(11):56-57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相合。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近代名医张锡纯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中焦。"消渴的发生与脾脏关系密切。笔者临证时从脾论治部分糖尿病,颇有效验,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5.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汉·张仲景《金匾要略》立消渴专篇,指出本病特征是“消谷”、“小便反多”、“渴欲饮水”的三多症状。价台秘要·消渴》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与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基本一致。由于本病是一慢性疾病,具体到每个患者的病情也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治疗调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治疗的特色,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总体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一、从病因病机着补肾的直要性《素问·奇…  相似文献   

16.
正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本病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1])、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是肺、胃、肾,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且以润肺、清胃、滋肾为主。但随着消渴病流行病学调查的不断开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医家学者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论述呈现多元化,而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了中焦脾胃对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性。笔者试从中  相似文献   

17.
消渴病治法探析严连卿福建省漳州市华侨医院(漳州363000)消渴病,概括了现代医学糖尿病,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论治,由简到繁,由浅到深,逐步地完善。现将笔者在临床对消渴一证治疗体会介绍如...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古籍又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  相似文献   

19.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从古至今,各医家学者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论述呈多元化,治则方药也颇多。本文试从中焦之脾胃理论来讨论其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浅谈糖尿病与肝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中医学属消渴病范畴[1],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此后,虽历代医家也有关于肝与消渴方面的论述,然仍以“三消辨证”研究较多,基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