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发病机制复杂。Sam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可诠释腹膜及部分卵巢EM。正常情况下约有50%~90%的育龄妇女发生经血逆流入盆腔;但只有少数罹患EM,说明EM的发病尚受其他因素影响。逆流子宫内膜向腹膜黏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是EM发病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种植于子宫被覆黏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EM的发病率在生殖年龄的妇女中为10%~15%~([1])。EM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广为接受的是Sam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但此学说尚不能解释盆腔外的EM,也无法解释为什么80%~90%存在经血逆流的妇女中只有10%~15%发展为EM~([2])。健康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其基本特征是脱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外种植和生长,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学说曾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但近来有学者证实,在周期性行经的妇女中,经血逆流至盆腔是普遍的生理现象,却为何只有15%~20%的妇女受累?近来研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明确。1921年,Sampson提出经血种植逆流学说,但该学说无法解释90%育龄妇女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患EMs。因此,有人认为经血逆流是诱因,而异位的子宫内膜的黏附、侵袭和局部血管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最常见于盆腔,如卵巢、阔韧带、盆腔组织、Douglas窝以及宫骶韧带等部位,少数可出现在泌尿系统和盆腔以外的组织[1-2]。目前公认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是Sampson等[3]提出的经血逆流、内膜种植学说及机体免疫应答系统异常等理论;其中经血逆流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90%,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率仅为20%左右[4]。腹腔镜检查仍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6.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 )。内异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 ,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尽管治疗方法众多 ,但疗效均不满意 ,其 5年以内的复发率都在 40 %以上。究其原因 ,是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Sampson于 192 1年最早提出了本病是因经血逆流而致子宫内膜在盆腔内种植的学说。但近年来已证实 ,在周期性行经的妇女中 ,经血逆流而至盆腔是普遍的生理现象 [1 ] ,但仅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因而目前认为 ,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生育期妇女的发病率约为5%-10%,其中近50%的患者不孕。EMs为良性病变,但与恶性肿瘤具有类似的特征,如无限制生长、新生血管生成和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等,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组织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脱落的子宫内膜随经血逆流进入腹腔并附着在异位部位时,其本身与周围组织的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存活和EMs发生的基本条件。因此EMs异位内膜新生血管形成就成为目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生育年龄妇女日趋增多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易于侵润和复发,是个令人困惑的难治之疗。西医的主导理论是经血逆流、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内膜之种植与生长要完成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激素和受体在促进和抑制这一过程中起晕要作用,局部的或盆腹腔的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病变。临床多表现为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盆腔包块和不孕。随着近1O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EM早期诊断率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答:<伤寒杂病论>指出:"妇人有漏下者"用胶艾汤;"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用胶姜汤;"漏下不止者"用桂枝茯苓丸;"半产漏下"用旋覆花汤等.女子经血漏下不止,多见于子宫内膜病变、卵巢病变、血液病变、炎症病变,以及子宫功能性病变等.中医诊治女子经血漏下不止的特色是分型辨治,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EGFR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E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和原位杂交染色法分别检测EGFR和EGFRmRNA在EM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以及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EGFR和EGFRmRNA两因子在EM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EM患者的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比在位内膜表达增强(P〈0.01),但是在EM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M患者从子宫内膜到异位病灶,EGFR和EGFRmRNA表达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EM发生、发展和不孕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1]。EMT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0%~15%,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其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痛经及不孕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3]。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由Sampson首先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及我国学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移位症(endonetriosis.EM以下简称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引起一系列病症。EM是妇科常见病,在妇科剖腹手术中,EM约占5%-15%,且发病率近年明显增多。白1998年10月至2001年3月,我院应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孕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以下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在育龄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且有明显上升趋势,是影响育龄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内  相似文献   

15.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它部位时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变广泛、迁延,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妇科常见的难治症之一[1]。大多数病灶位于盆腔内,最常见侵犯部位有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及卵巢,也可出现在膀胱、肺、乳腺等部位。目前认为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但发病机制至  相似文献   

16.
郑志洁先生是上海市嘉定区郑氏妇科32代传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研究工作50余年,学验具丰。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1]。近年来中医药治疗EM逐渐受到关注,并围绕"瘀血内停阻络"这一公认的病机特点展开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以外部位种植、生长浸润,甚至形成包块,引发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慢性、复发性疾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2%~10%[1],是导致不孕的常见原因。其发病与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逃逸异常增生、淋巴及静脉播散、性激素分泌异常等有关[2]。临床以痛经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腰骶下腹疼痛、坠胀,或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  相似文献   

18.
血清CA125、EMAb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媛波 《河北中医》2006,28(10):790-79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r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EM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不调、不孕、性交痛等,属中医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疒徵瘕等范畴。其诊断除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剖腹探查外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痛经、性交痛、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及盆腔包块等。本病属中医“瘕瘕”、“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疾病范畴。中医治疗EM疗效确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光荣教授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具有不同程度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部位所引起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本病可发生于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其症状、体征,属"癥瘕"、"不孕"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