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移植等待期接受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  相似文献   

2.
刘海英  邹喜荣 《当代护士》2023,(10):130-132
总结了l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序贯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加强休息与活动的宣教、严密的病情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序贯血浆置换治疗的配合护理、饮食护理、加强长期使用血液制品的安全管理、预防感染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患者住院55 d,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PE治疗,观察组采用PE+DPMAS治疗,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炎性指标水平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PTA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DPMAS治疗可减轻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减轻炎性水平,改善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与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肾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ACLF的7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DPMAS+PE联合治疗组(观察组,n = 34)和单纯PE治疗组(对照组,n =38).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空腹血糖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发生空腹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预防低血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3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空腹血糖的情况,根据血糖结果 分为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采用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测预后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ACLF患者78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及死亡组,检测患者外周血RDW水平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ACLF死亡患者外周血RDW水平高于生存患者(t=-3.568,P=0.004)。RDW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总胆红素(TBIL)、终末期肝脏病评分(MELD)存在相关性(P值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RDW预测ACLF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Cut off值为17.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2%和67.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DW、NL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ACLF患者短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444、1.305、1.891,P值均<0.05),生存分析显示:RDW≥17.15%患者生存率低于RDW<17.15%患者(P<0.05)。结论 外周血RDW是临床预测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无肝素血浆置换(PE)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浆置换对72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进行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共116人次,持续用注射泵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分离器及管路,对照组32例常规加用肝素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共90人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出凝血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除PE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外,无1人次出现血浆分离器及管路凝血以及术中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出凝血相关性不良反应15人次,2组对照出凝血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出凝血相关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功能衰竭,出血及凝管的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同时,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顺利完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联合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倒.对照组接受人工肝血浆灌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及失调程度,分析不同临床资料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整体式护理在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清远市人民医院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8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按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按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整体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2周和4周后,2组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肿、感染、管路凝血以及管路和分离器堵塞的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干预4周后,2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结论整体式护理可以改善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变化情况。方法连续性收治38例ACLF患者,其中18例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28d生存率为66.6%(12/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28d存活的8例患者中,可见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CD4+/CD8+比值上升(P0.05)。而在治疗组存活的12例患者中,这种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以及国际化标准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可以了解ACLF患者免疫功能情况,有助于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北京市某三甲医院肝衰竭中心收治的422例ACLF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对出院后护理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共回收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100.00%。ACLF患者均有出院后护理需求,需求率为100.00%,其中护理需求内容中患者最需要率(96.45%)和总需要率(100.00%)最高的均为用药指导;在出院后护理方式需求中,患者最满意率(91.49%)和总满意率(98.34%)最高的均为电话随访。结论:ACLF患者对出院后护理有着迫切的需求,包括多项护理内容,而随访方式需求差异较大,显示为传统方式与网络和移动技术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三维急救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率及血浆过敏反应、循环障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运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医护治疗,减少医疗纠纷,获得医护患满意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用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 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通过腹式血液通过腹式血分离器进行滤过分离,将分离出来的血浆全部清除,并以同等量的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进行置换。结果 血浆置换使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含有毒性代谢物质的血浆成分被清除,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功能好转;严格的护理及治疗操作过程,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使患者内环境改善,并促进肝细胞修复,为患者过渡到肝移植或促进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取得宝贵时间,是快捷、有效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及特点,为肝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5例HBV相关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质谱方法检测其血浆氨基酸、肝功能和血氨,分析以上不同类型肝病氨基酸谱变化及其特点,同时观察尿素循环中重要氨基酸代谢产物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与血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尚无明显氨基酸代谢失衡;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血浆鸟氨酸、瓜氨酸、血氨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尚无明显变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则变化明显,尤其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变化显著。基于血氨升高和氨基酸失衡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血浆氨基酸谱、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检测可以用于肝病严重程度判断、肝性脑病的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窦侠玲  庄玉  周秋 《当代护士》2024,(2):138-142
目的 探究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患者治疗期间90 d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人工肝治疗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依据90 d的转归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对10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进行调查发现,死亡数为36例(36.00%),生存数为64例(64.00%),死亡率较高。构建的CHTIAN模型的AUC值明显高于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CHTIAN模型的Youden指数、预测预后生存情况的特异性均优于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伴有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均为影响其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Alb、Na+为独立保护性因素,本研究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治疗性血浆置换术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等危重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2017年12月行血浆置换术的68例患者,观察患者围治疗期的不良反应,检测血浆置换治疗造成的血细胞丢失和溶血情况,分析10例患者保护性抗体HBs Ab的滴度变化。结果 68例患者共进行了262次血浆置换治疗,33.8%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262次血浆置换中不良反应率为16.8%,予以对症处理后短时间内缓解,并完成后续治疗;每次治疗造成的血细胞丢失少于1%血容量,未造成溶血;置换治疗结束的HBsAb滴度最多下降70%~80%,然后逐渐缓慢恢复。结论大多数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易于处理的;不会造成明显血细胞损失和溶血;治疗过程中HBsAb滴度始终在可检出水平之上;血浆置换术是一种安全、可接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选取我院收治的22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同时接受血浆置换PE联合血浆灌流PP,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急性妊娠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