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肥胖膝骨关节炎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行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36例,依据是否使用TXA及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TXA组40例、肥胖无TXA组33例、非肥胖TXA组34例、非肥胖无TXA组29例。肥胖TXA组、非肥胖TXA组术前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中假体安装完毕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1 g TXA并夹闭引流管2 h;肥胖无TXA组、非肥胖无TX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并记录4组术前及术后48 h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围术期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记录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非肥胖TXA组术后输血量较非肥胖无TXA组少(P0.05),肥胖TXA组较肥胖无TXA组少(P0.05),肥胖TXA组与非肥胖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肥胖TXA组、非肥胖无TXA组手术时间均较肥胖TXA组、肥胖无TXA组短(P0.05),非肥胖TXA组与非肥胖无TXA组、非肥胖无TXA组与肥胖无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肥胖TXA组围术期总失血量[(1 156.39±271.24)mL]、隐性失血量[(904.67±319.68)mL]均较非肥胖无TXA组[(1 349.99±326.47)、(1 034.59±325.79)mL]少(P0.05),肥胖TXA组总失血量[(932.84±345.07)mL]、隐性失血量[(700.34±329.35)mL]均较肥胖无TXA组[(1 149.13±334.86)、(941.16±345.69)mL]少(P0.05),肥胖TXA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较非肥胖TXA组少(P0.05);4组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前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肥胖TXA组术后48 h Hb [(100.53±14.35)g/L]、Hct[(29.66±3.85)%]均较非肥胖无TXA组[(88.75±13.03)g/L、(26.59±3.78)%]高(P0.05),肥胖TXA组术后48 h Hb[(109.53±12.67)g/L]、Hct [(32.43±3.82)%]均较非肥胖无TXA组[(96.00±12.08)g/L、(29.01±3.42)%]高(P0.05),肥胖TXA组术后48 h Hb、Hct高于非肥胖TXA组(P0.05)。4组围术期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病例。结论肥胖、非肥胖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TXA均可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肥胖患者应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对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高对隐性失血的重视。方法选择2008—2012采取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的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及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围手术期未输血的患者6例(占9.5%),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共380~740 m L,平均596 m L。患者术前平均Hb为119.6 g/L,术后为92.4 g/L,平均下降了27.2 g/L;术前平均Hct为34.84%,术后为27.36%,平均下降了7.48%,患者手术前后Hb、Hc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为680.25~1 105.74 m L,平均(814.43±4.95)m L;总失血量为620~1 190 m L,平均(962.34±5.74)m 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4.63%。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57例(占90.5%),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共350~740 m L,平均554.5 m L。患者术前平均Hb为108.2 g/L,术后为103.3 g/L,平均下降了4.9 g/L;术前平均Hct为32.34%,术后为30.87%,平均下降了1.47%。由于采取输血治疗,补充围手术期失血,输血量为400~1 600 m L,平均740 m L,手术前后Hb、H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为792.48~1 384.62 m L,平均(891.15±5.23)m L;总失血量为620~1 710 m L,平均(1 078.35±5.74)m 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2.64%。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临床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 PSI)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传统TKA治疗原发性重度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以及围术期失血量差异。方法原发性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87膝),57例行传统TKA者为对照组,30例行PSI辅助TKA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评定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4.80±9.11)min]较对照组[(77.92±21.60)min]短(P0.05),住院时间[(5.12±1.36)d]与对照组[(5.08±1.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KSS[(83.12±2.50)、(81.96±5.30)分]较术前[(53.65±5.38)、(51.38±3.05)分]增高,膝关节ROM[(115.18±5.78)°、(115.42±4.93)°]较术前[(91.82±12.06)°、(88.67±12.01)°]增大(P0.05),2组术后3个月KSS、膝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1.65±6.56)mL]较对照组[(48.63±10.70)mL]少(P0.05),围术期总失血量[(883.78±284.18)mL]、隐性失血量[(843.95±253.61)mL]与对照组[(977.15±342.01)、(936.38±331.75)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渗血1例,对照组术后异体输血1例,余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原发性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PSI辅助TKA治疗,可获得与传统TKA相近的近期疗效,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ANIH)方法节约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年龄18~62岁、ASA Ⅰ-Ⅱ级行择期手术估计失血量>500 mL的患者3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平稳后经桡动脉采血10 mL·kg-1(10%血容量),采血后快速补充6%羟乙基淀粉15 mL·kg-1和乳酸林格氏液10 mL·kg-1.分别于术前、采血后、血液稀释后、术毕测定并观察Hb、Hct、MAP、CVP的变化,记录实际出血量同时计算理论出血量.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5±1.2)h.术前患者Hb(136.45±8.86)g·L-1,Hct 0.422±0.025;采血后患者Hb(112.38±8.42)g·L-1,Hct 0.352±0.021;血液稀释后患者Hb(95.78±7.12) g·L-1,Hct(0.280±0.016;术毕Hb(96.15±7.32) g·L-1,Hct 0.282±0.016.采血后、血液稀释后及术毕的HR及Hct均低于术前(P<0.05或P<0.01),MAP、HR、CVP无明显变化.麻醉后共采血11 550 mL,平均每例患者为385 mL.术中失血量共19 500 mL,平均每例患者失血(650±382)mL,经计算每例患者理论失血量为522 mL,血稀释后实际减少了患者的失血量128 mL,与术中失血量相比,血液稀释减少患者血液损失量的20%.结论 ANIH操作简便,能在容量负荷比较安全的范围内达到理想的稀释效果,节约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均行TKA治疗及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膝关节假体安装后松开止血带时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并于3 h后再次滴注,对照组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检测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输血率,观察术前、术后3 d凝血功能变化,采用外科膝关节评分法(hospital for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评估术前及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明显减少,输血率降低,术后1 d、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2个月HS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术后3 d 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个月HS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本组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两个月,观察组1例(1.82%)出现皮下瘀斑,对照组7例(12.73%)出现皮下瘀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28)。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TKA患者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亦未增加DVT发生风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隐性失血情况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50例行TKA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实施精心护理,评估其术后患肢肿胀与皮下瘀血情况。结果:男性患者总失血量(650.35±135.04)ml,女性患者总失血量(673.79±146.75)ml。术后第3天患肢肿胀程度最为严重,皮下血肿的面积最大。结论:TKA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一半左右,是TKA后贫血及术后康复延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应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在围术期加强隐性失血量的监测与评估,并采取措施减轻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监测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变化、术后引流量等,计算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术后置换组Hct下降值、Hb下降值较半髋关节置换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置换术,应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变化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8名股骨颈骨折行空心钉内固定术的老年(60岁)患者入院时、术前及术后d1所做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输液情况,了解它们对围术期患者Hb变化的影响。结果 98名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8.3±10.5)min,术中失血量(17.2±8.9)ml。平均Hb,术前输液后(113.0±15.0)g/L、术后d1(108.4±12.4)g/L均较入院时(122.3±15.4)g/L有所变化(P0.05)。患者平均红细胞比容(Hct),入院时(38.2±5.2)%、术前(34.1±4.1)%和术后d1(34.0±3.9%)(P0.05)。术后Hb100 g/L的患者由入院时的9人增加至术前的18人,术后d1增加至30人(P0.05)。5人术后d1的Hb80 g/L,给予输血治疗。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围手术期Hb下降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术前输液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并不需要即刻输血。对于入院时Hb100 g/L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需监测围手术期Hb变化情况,积极行输血治疗,避免发生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骨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限制性输血组为实验组(Hb≤70g/L,n=65),开放性输血组为对照组(Hb100g/L n=71);分析两组病人临床基本资料特征、术前,术后Hb和Hct值,输血反应,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以探讨实施限制性输血治疗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⑴实验组红细胞输注量(240±8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410±54.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后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⑶实验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感染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的红细胞用量更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感染发生风险更低。虽然限制性输血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降低明显,但出院前恢复情况与开放性输血组患者一致,可知限制性输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铁剂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本院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是否规范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未使用铁剂,治疗组(86例)术后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12周。分别于术前、术后1d、14d、3个月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术后3月血红蛋白(Hb)平均为(118.6±6.7)g/L,对照组为(105.2±4.2)g/L,治疗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15.6±25.6)mL,对照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05.4±15.8)mL,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口服铁剂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但可以明显改善贫血,是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纱布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纱布组与氨甲环酸纱布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不使用止血带进行手术,普通纱布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氨甲环酸纱布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血红蛋白(Hb)下降水平,以及患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下降水平及输血人数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纱布组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情况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简称静滴)氨甲环酸(TXA)对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该院行同期双侧TKA的83例患者,根据TXA使用情况,术中未静脉滴注TXA的患者为对照组(15例),切皮前5 min内静滴1 g TXA的患者为A组(22例),切皮前5 min内静滴2 g TXA的患者为B组(30例),切皮前5 min内静滴2 g TXA、行另一侧TKA切皮前5 min内追加静滴1 g TXA的患者为C组(16例).所有患者每侧TKA均局部使用1 g TXA.比较4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结果 4组的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静滴TXA的患者(A、B、C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肌间静脉血栓和胫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随访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结论 双侧同期TKA术前静滴1 g及以上剂量的TXA可以减少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与静滴1 g TXA相比,增加静滴TXA的剂量或次数对减少出血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大肝癌切除术患者失血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硬膜外麻醉后全麻诱导前,A组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液15mL/kg,B组输注等量乳酸林格氏液.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于稀释前、稀释后即刻、术毕及术后1d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乳酸(Lac).结果:两组出血量、输液量及各时段Lac无统计学差异,A组输血量明显低于B组;A组MAP较B组平稳;两组CVP稀释后均明显升高;A组Hct和Hb术毕术后1d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结论: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前行AHH,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提高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深度烧伤患者肢体切痂和削痂植皮手术围手术期的失血量以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56例行肢体切痂植皮手术及56例行削痂植皮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出血量的肉眼估计值、公式计算值、实际输血量及手术前后Hb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切痂患者的失血量内眼估计值为(20.4±12.3) mL/1%,计算值为(42.3±10.6)mL/1%,实际输血量为(32.1±14.6) mL/1%;削痂患者的出血量肉眼估计值为(63.2±32.7) mL/1%,公式计算值为(112.3±23.6)mL/1%,实际输血量为(84.1±24.8) mL/1%.结论 切痂手术失血量明显低于削痂手术,肉眼估计值明显低于计算值和实际输血量,术后需进行Hb监测,及时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预存式自体输血,评估其在成分式预存自体输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普外科、骨科的择期手术患者中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证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术前采集自体全血、成分单采自体红细胞及未进行自体血预存的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Hb、Hct、Plt变化,及术后异体血输注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价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有效性。结果自体成分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17.66±18.02)g/L vs.(118.4±16.79)g/L vs.(143.6±10.96)g/L,P0.05;Hct(36.26±4.63)%vs.(36.24±4.85)%vs.(43.17±3.15)%,P0.05;Plt(201.29±58.09)×109/L vs.(202.28±48.06)×109/L vs.(240.11±72.29)×109/L,P0.05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自体全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39.43±12.11)g/L vs.(114.93±15.87)g/L vs.(112.72±17.9)g/L,P0.05;Hct(42.45±3.08)%vs.(35.73±4.3)%vs.(34.08±5.44)%,P0.05;Plt(242.36±56.25)×109/L vs.(205.84±65.73)×109/L vs.(197.89±54.71)×109/L,P0.05均降低;对照组术后1 d、3 d较术前Hb(117.7±18.42)g/L vs.(112.62±18.2)g/L vs.(139.97±11.12)g/L,P0.05;Hct(35.33±5.26)%vs.(33.73±5.42)%vs.(42.33±3.86)%,P0.05;Plt(166.27±57.74)×109/L vs.(154.08±55.75)×109/L vs.(216.13±82.21)×109/L,P0.05均降低,但3组患者术后Hb110 g/L,Hct≥33%。3组患者术后1 d、3 d Hb、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成分血组及自体全血组术后1 d、3 d Plt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成分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日(17.93±7.13)d,(13.09±5.58)d,P0.05,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9±5.58)d,(14.39±5.13)d,P0.05。自体成分血组患者的异体血输注率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2.7%,P0.05)。结论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血输注,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异体血输注率,此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输血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纤维蛋白黏合剂(fibrin sealant, FS)+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对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FS+TXA组和TXA组各50例。2组均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FS+TXA组术中假体安装前后应用FS对手术创面进行喷涂处理,准备关闭手术切口时给予TXA 1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TXA组仅应用TXA。比较2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FS+TXA组手术时间[(80.98±6.54)min]与TXA组[(80.60±6.5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TXA组术后总失血量[(339.74±117.69)mL]、隐性失血量[(199.74±112.87)mL]较TXA组[(507.18±178.09)、(336.98±188.97)mL]少(P0.05),显性失血量[(140.00±66.66)mL]、术后输血率(6%)与TXA组[(170.20±95.56)mL、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FS+TXA组、TXA组血红蛋白水平[(102.00±15.65)、(92.13±12.39)g/L]、红细胞压积[(30.74±4.74)%、(27.69±3.25)%]低于术前[血红蛋白:(129.50±14.16)、(131.64±15.57)g/L;红细胞压积:(39.12±4.26)%、(39.78±4.20)%](P0.05),且FS+TXA组高于TXA组(P0.05);术后2组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应用FS和TXA可明显减少术后失血,较单纯使用TXA止血效果好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ANH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ANH组行术中ANH,联合组采用AN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观察两组患者自体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记录患者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尿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联合组自体输血后Hb、Hct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术后1d引流量明显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与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情况及术后1、2、3、5 d隐性失血量。结果防旋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63.3 min,其中16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71.5 min,其中28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显性失血量、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及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及5 d防旋髓内钉组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较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FF围术期隐性失血少,且隐性失血多集中在术后2~3 d,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围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隐性失血(HBL)的影响,并评估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科接受THA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在切口关闭后,观察组向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100 mL(2 g),对照组向关节腔灌注0.9%氯化钠100 mL。比较两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HBL量、输血量、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HBL量和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的Hb、Hct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皮下瘀血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THA患者的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且对凝...  相似文献   

20.
分析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和失血率的情况,总结术后隐性失血的监测评估和护理。术前做好身体评估,加强基础疾病控制;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隐性失血量的评估和监测,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隐性失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66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74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 509±264)mL,隐性失血量为(843±430)mL;全膝关节置换术92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 571±185)mL,隐性失血量为(1 055±682)mL。术后早期发生失血性休克5例,所有患者血容量均得到及时有效补充,伤口I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