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筱菲  魏琴  王姝楠  高远 《现代护理》2007,13(8):720-722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15例腰椎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术中自体血回输,观察组实施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于术前1 d、术后3 d和7 d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并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回输量以及异体输血量,观察组还需记录术后引流量、术后回输量。统计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异体输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异体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术中出血量、术中回输量、术中和术后异体输血例数、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手术中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可以明显降低异体输血量,但不能减少异体输血例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 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 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预存式自体输血不同采集时机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探索安全有效的适于预存式自体输血开展的自体血采集时机。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的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征择期手术患者144例,其中试验组:术前2 d内采集自体血患者88例,对照组:手术前3 d及以上患者56例,对2组患者术后1、3 d Hb、Hct、异体血输注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1 d Hb水平较对照组高(118.2±16.5 g/L,111.5±15.5 g/L,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 d Hb水平较术后1 d降低(112.5±19.7 g/L,118.2±16.5g/L,P0.05),但仍高于110 g/L,2组患者术后Hct变化、异体血输注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缩短(14.7±5.5,18.8±8.9,P0.05)。结论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2 d内进行自体血采集储存对患者术后恢复未产生不利影响,且有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利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否可以改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分为FFP组:回顾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且围手术期输注FFP的病例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同样手术但未输注FFP,具有相近出血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术前基础Hb的病例52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围手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水平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基本相似(P0.05)。FFP组与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率(%)为92.31%(48/52)vs 71.15%(37/52)(P0.01);围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00.00(400.00,800.00)vs 0.00(0.00,400.00)(P0.01)。结论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FFP并未减少其术后引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或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却上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4例进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于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和输异体血的输血治疗,于术前、术后24h监测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并记录所有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库存血量,实验组还需记录自体血回输量。结果采用自体血回输的33例患者共回输自体血25 770ml,仅部分手术节段多的患者输库存血共2 600ml,而对照组31例患者共输库存血33 000ml。结论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能明显节约血源,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腰椎术后自体血回输引流和单纯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骨科2018年8月~2020年9月住院行腰椎后路开放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为对象,按术后采用的不同引流方式分为自体血回收引流组:从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单纯引流(对照)组:从术后采用引流袋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后实际引流、总显性失血量、总自体血回输量,以及术后d1、d3、d7的贫血指标、感染指标及白蛋白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耗时与手术节段具有可比性(P>0.05),术前Hb、Hct、ALB、WBC、NE%以及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及术后实际引流量相近(P>0.05);术后d1、d3、d7的Hb、Hct、ALB、WBC、NE%、CRP,以及术前与术后的Hb、Hct、ALB差值,术后与术前的WBC、NE%、CRP差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体血回收引流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引流量(mL)及总显性失血量(mL)分别为554.40±176.82 vs 337.80±102.43,1 048.40±282.87 vs 791.80±277.02(P<0.05)。结论腰椎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较单纯引流增加了患者引流量,而对患者贫血、白蛋白及感染等指标的改善不明显;患者腰椎术后不宜常规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对自体引流血回输和术后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因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接受单侧人工TKA患者60名,随机分为A组(处理组:术中及术后氨甲环酸15 mg/kg静滴);B组(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静滴)。收集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术前及术后Hb、Hct,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术后异体输血量,以及输血例数,髌上10 cm周径。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出血量及总计出血量。结果 A与B组术后引流量(m L)分别为220.37±168.6 vs 598.67±234.33;隐性出血量(m L)494.67±371.08 vs 726.75±357.48及总计出血量(m L)715.03±389.06 vs 1 325.42±422.74(均为P0.05)。A与B组的异体输血率分别为0 vs 6.7%(2/30)。A与B组自体引流血回输量(m L)30±76.76 vs 283±111.45(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出血,减少术后异体输血及自体引流血回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178例,术后采用Consta VacTM CBCⅡ自体血回输器引流并回输术后6 h,引流血115例,其中双膝同时置换32例;采用普通引流63例,引流血被弃置,其中双膝同时置换19例。统计2组患者术前、术后d 1、3、5、7 Hb、引流血量、回输血量、异体血输血量,输血反应发生例数及早期并发症情况;输异体血标准为根据患者的Hb水平决定异体血的回输量,使术后Hb水平维持在100 g/L以上。结果 2组间术前、术后d 1、d 5、d 7时的Hb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 d Hb下降明显(P0.05),需要输异体血。在单膝置换时,自体血回输组引流量平均(610.84±102.35)ml,普通引流组引流量平均(520.89±86.71)ml,回输血量(390.36±86.34)ml,输异体血的比例,未回输组为36.36%,平均输异体血(360.65±103.49)ml,回输组为21.69%,平均输异体血(180.64±96.75)ml(P0.01)。在双膝置换时,自体血回输组引流量平均(1 270.68±103.68)ml,回输血量(810.94±152.35)ml,普通引流组引流量平均(970.73±98.34)ml,输异体血的比例,未回输组为100%,平均输异体血(810.68±136.58)ml,回输组为90.63%,平均输异体血(580.94±102.45)ml(P0.01)。自体引流血回输有2例出现轻微寒战,输异体血有3例出现轻微寒战,无皮肤出现黄疸,术后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2组无升高,无伤口感染。结论自体引流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减少异体血量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XA)联合贮存式自体输血在减少或避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中、术后出血和围术期异体输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因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接受单侧人工TKA患者75名,随机分为A组(TXA处理组:术中、术后局部使用TXA);B组(贮存自体血+TXA处理组:术前5—7 d采集300—400 mL自体血,术中或术后回输,TXA使用同A组);C组(对照组:未贮存自体血,手术过程不使用TXA)。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液体引流量,输异体血例数,术后异体输血量,总住院天数等数据。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01.30±169.36 vs 214.17±178.41 vs 558.67±237.12 mL),术后血性液体引流量(198.37±58.76 vs 210.22±66.13 vs 398.17±74.75 mL),A组与B组比较,P0.05,A、B 2组分别于C组比较,P0.01;异体输血率3组分别为6.9%、0和33.3%,A、B组异体输血人次及数量明显低于C组。结论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输血等多项血液保护技术,显著减少了TKA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与异体输血,并可缩短患者住院天数,节约大量宝贵的血液与其他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预存式自体输血,评估其在成分式预存自体输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普外科、骨科的择期手术患者中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证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术前采集自体全血、成分单采自体红细胞及未进行自体血预存的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Hb、Hct、Plt变化,及术后异体血输注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价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有效性。结果自体成分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17.66±18.02)g/L vs.(118.4±16.79)g/L vs.(143.6±10.96)g/L,P0.05;Hct(36.26±4.63)%vs.(36.24±4.85)%vs.(43.17±3.15)%,P0.05;Plt(201.29±58.09)×109/L vs.(202.28±48.06)×109/L vs.(240.11±72.29)×109/L,P0.05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自体全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39.43±12.11)g/L vs.(114.93±15.87)g/L vs.(112.72±17.9)g/L,P0.05;Hct(42.45±3.08)%vs.(35.73±4.3)%vs.(34.08±5.44)%,P0.05;Plt(242.36±56.25)×109/L vs.(205.84±65.73)×109/L vs.(197.89±54.71)×109/L,P0.05均降低;对照组术后1 d、3 d较术前Hb(117.7±18.42)g/L vs.(112.62±18.2)g/L vs.(139.97±11.12)g/L,P0.05;Hct(35.33±5.26)%vs.(33.73±5.42)%vs.(42.33±3.86)%,P0.05;Plt(166.27±57.74)×109/L vs.(154.08±55.75)×109/L vs.(216.13±82.21)×109/L,P0.05均降低,但3组患者术后Hb110 g/L,Hct≥33%。3组患者术后1 d、3 d Hb、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成分血组及自体全血组术后1 d、3 d Plt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成分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日(17.93±7.13)d,(13.09±5.58)d,P0.05,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9±5.58)d,(14.39±5.13)d,P0.05。自体成分血组患者的异体血输注率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2.7%,P0.05)。结论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血输注,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异体血输注率,此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输血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3月 ,1 5 8例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 71例 )和对照组 ( 87例 )。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 ,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1 79± 4 0 .2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795± 6 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术后各时相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青少年脊柱侧弯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在该单病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将49例脊柱侧弯的青少年患者按术前不同备血方式分为3组,分别为深度采集自体红细胞和血小板组(单采深度储血组)19例、传统手工自体全血采集组(手工采全血组)11例及未进行术前自体储血备异体血组(异体备血组)1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术中出血量以500 mL为临界值分为2组,分别比较上述3组患者术中自体血的人均输注量、异体红细胞的人均输注量和输注率,术后并发症、结局及住院时间。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术中出血量<500 mL时,3组间术前储存的自体血分别为(4.0±0.6) U、(2.0±0) U和0 U,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采深度储血组和手工采全血组术中未输注异体红细胞,异体备血组的人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1.4±1.0) U,输血率为71.4%(5/7)(P<0.05)。当术中出血量大于等于500 mL时,3组间术前储存的自体血分别为(4.1±1.0) U、(1.6±0.4) U和0 U,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为单采深度储血组输血率为46.1%(6/13),人均红细胞(1.0±1.3) U;手工采全血组输血率为71.4%(5/7),人均红细胞(2.1±2.0) U;异体备血组输血率为100%(12/12),人均红细胞(3.0±1.3) U;单采深度储血组和异体备血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好转治愈出院。比较术后住院时间,单采深度储血组患者比手工采全血组缩短1d,比异体备血组缩短2d。结论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能减少大手术和特大手术患者异体血的输注量及输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骨科较大手术3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及比例.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后Hb、Hct值及术中出血量相似,而输入异体血量及比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减少甚至杜绝输异体血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取预存自体血输血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异体输血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输血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术前3d、诱导前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观察组术中异体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围手术期异体血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诱导前Hct、Hb水平优于术前3d(P〈0.05)。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采取预存自体血输血技术治疗可降低异体输血量,改善Hct、Hb水平,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128名,根据自愿原则分为自体(输血)组:72名以ANH联合自体血回输的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异体(输血)组:56名拟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患者。记录2组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测定术前、术后3及10 d 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NK细胞含量以及IgG、IgM和补体C3水平。观察自体组血液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及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1)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失血量(m L/人):1 320±410(自体组)vs 1 290±390(异体组)(P0.05);自体组术前采集自体血(426±68)m L/人、术中回收血(538±136)m L/人,异体血输注率18.05%(13/72)、平均输血量(632±230)m L/人[异体组相应为100%(56/56)与(1 068±316)m L(P0.05)];2)自体组术后3、10 d CD3~+、CD4~+、CD8~+、NK细胞含量以及IgG、IgM、C3水平明显优于异体组(P0.05)。3)自体组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肠道排气时间(d)1.41±0.37(自体组)vs 1.78±0.40(异体组)、切口拆线时间(d)5.4±1.9(自体组)vs 6.0±2.3(异体组)及住院时间(d)5.8±2.6(自体组)vs 7.3±2.9(异体组)(P0.05)。结论 ANH联合自体血回输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周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2-173
目的 评价术前12 h内自体储血在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择期肿瘤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自体储血组)各20例,实验组术前1日晚、麻醉后手术前肘静脉采集适量自体血,术中适时回输,酌情追加输注库血,对照组视手术出血量、病情需要输注库血.记录术前采集自体血总量、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手术出血量、库血输注量、术前及术后Hb值、输注库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平均值、手术出血量、术前及术后Hb值、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库血输注量明显大于实验组,排除输血影响,实验组推算若不输库血,术后Hb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输血并发症.结论 术前12 h自体储血用于肿瘤患者手术,有利于保持血红蛋白浓度,可明显节约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明确输血种类和输血量的范围,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为建立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评价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大连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386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输血组(139例)和未输血组(247例);根据患者的输血量将输血组分为≤4U组和4U组;根据输血方式分为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收集386例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常规(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情况)以及围术期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比例为36.01%,患者平均用血量(4.9±2.95)U。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Hb、住院天数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组中≤4 U组和4 U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和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其他转归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中输血量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1、0.176、-0.163,呈相关性(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有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前患者Hb,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基本上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血回输与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患者手术对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方法选取40名脑动脉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自体血组)和对照组(库血组)。记录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入异体红细胞用量、异体血浆用量等。检测术前1 h、术后d1、3、7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降钙素原(PCT)。观察2组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RBC、Hb术后d1、3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PCT术后d1、3观察组1例显著升高(2.95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3.39±2.12)μg/L(P0.05);术后感染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输有利于患者恢复,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自体输血的应用可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传播疾病,且能有效避免同种免疫反应,应受到重视。方法2013-2015年本院储存式自体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初步分析2015年4个外科科室储存式自体血的应用,同时统计自体血报废率。选取2015年1-12月择期手术患者216例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指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术前储备自体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仅输注自体血患者135例为观察组;术前未进行自体血储存,手术过程中或术后输注异体血患者81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等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储存式自体输血共采集756例,采集自体血1 385 U,主要分布在普通外科(340/756,45.0%)、血液科(176/756,23.3%)、泌尿外科(122/756,16.1%)及妇产科(46/756,6.1%),占90.5%(684/756)。3年储存式自体血报废率约为6.6%(91.5 U/1385 U)。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20.38±8.868 vs 23.23±11.718,P0.05)。其中泌尿外科患者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17.28±5.575 vs 24.16±14.546,P0.05)。结论对于手术出血量较少(≤800 mL)的择期手术患者而言,储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备血方案,可缓解血液紧张对手术的影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因此,应加大储存式自体输血的宣传与推广,另需重视其报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