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观察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反应性变化。以4种不同浓度的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作诱导剂,使用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冻干再水化和新鲜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以ADP为诱导剂,检测胞内外海藻糖对再水化冻干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U/ml、1.6mg/ml、20μmol/L、2μg/ml时,新鲜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达100%左右,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达(70.17±7.36)%、(15.3±2.81)%、(68.67±6.86)%、(64.67±11.6)%。胞内外海藻糖组、胞外海藻糖组、空白对照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达(66.0±4.69)%、(25.3±2.42)%、(11.5±1.87)%(P<0.01)。结论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U/ml、1.6mg/ml、20μmol/L、2μg/ml可作为血小板聚集实验的合适浓度,胞内外海藻糖使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冻干血小板保护液,减少冻干过程对血小板的损害,有效保护其功能。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法,对血小板膜保护剂、血小板激活抑制剂、蛋白质类保护剂的3类成分组成的保护液进行优选。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标志PAC-1、CD62P的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回收率,通过比较其差异,筛选出本实验的最优冻干血小板保护液。以优化保护液对血小板处理后进行冻干,并以此为实验组,与新鲜血小板和原保护液处理后冻干血小板进行比较验证,验证指标与优选指标相同,比较3者4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显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组间最高(74.33±24.01)%,血小板活化标志PAC-1和CD62P低于9组平均水平,血小板回收率高于9组平均水平。以主要体现血小板功能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优先指标,结合其余3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在原保护液的基础上,筛选出添加了2%DMSO、第2信使调节剂、2 mmol/L维生素B6,75%的PPP保护液组为最优组合。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优化保护液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6.12±6.02)%,与原保护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鲜血小板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保护液组血小板激活标志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0.49)%和(36.83±8.21)%,2者与原保护液组、新鲜血小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保护液组冻干血小板复水化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5.90±2.24)%,与原保护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优化的血小板保护液优于原保护液,明显提高了冻干血小板复水化后最大聚集率,能更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但对血小板冻干过程的保存损害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人血细胞培养以及SD大鼠体内注射给药的方法,测定川芎嗪体外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SD大鼠体内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川芎嗪不同剂量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有明显差异(P0.05),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川芎嗪无论体外给药还是SD大鼠体内给药都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嗪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小板聚集实验条件的优化进行讨论。方法应用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检测29份血浆标本,比较不同来源试剂及不同标本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向300μl血浆加入10μl ADP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国产和进口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无显著差异;采血至检测3 h之内与3 h之后检测结果有差异。结论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标本的不同处理方法如采血至检测的时间对于血小板聚集的检测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最优的血小板激活抑制剂组成方案,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血小板冻干前处理程序。方法选择已基本确定有效作用浓度的6种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如前列腺素E1、腺苷、左旋精氨酸、植酸钠、百维利肽和西洛他唑,结合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负载过程,以CD62p、PAC-1、MPV和P lt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的再表达率作为血小板反应性指标,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作为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8个实验组,研究分析各因素在负载中对血小板状态和功能的影响,选择最优的负载液组成。结果A因素(负载环境)水平Ⅰ在抑制血小板MPV增大、D62p和PAC-1的表达以及再表达率保留、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影响均优于水平Ⅱ(P均<0.05);B因素(PGE1)C因素(左旋精氨酸)F因素(植酸钠)G因素(百维利肽)的水平Ⅱ则均由于各自的水平Ⅰ。因此,在8个实验条件中,以第3实验组(A1B2C2D1E1F2G2)对血小板功能保护的最好。结论在血小板冻干前保护剂负载过程程序,在血浆负载环境中添加1μmol/L前列腺素E1,5 mmol/L左旋精氨酸,0.5 mmol/L植酸钠和0.5μmol/L百维利肽,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使保存的血小板具有表达CD62p和PAC-1活性、聚集反应和促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稳定性变化。方法 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以及在室温条件下随放置时间的不同,胞内外海藻糖浓度变化的趋势。结果 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在8h内保持稳定。胞外海藻糖浓度为30mM和1%人血清白蛋白混合物,可使冻干血小板回收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 负载海藻糖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8h内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海藻糖可使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血管壁损伤不但激活凝血系统 ,还使血小板粘附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 (如胶原、vWF) ,形成血小板单层 ,激活血小板 ,暴露和激活其表面的糖蛋白IIb/IIIa受体 ,不同的血小板之间通过纤维蛋白原等配体与糖蛋白IIb/IIIa受体的结合相互连接起来 ,发生聚集反应 ,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内的α颗粒和致密体释放出来 ,血浆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 及 5-羟色胺 ( 5-HT)增加 ,同时血栓素的(TXA2 )合成和释放增加。体内常见的血小板聚集剂 (激活并诱发血小板聚集 )包括 :凝血酶、ADP(二磷酸腺苷 )、…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并获取洗涤血小板;采用PKA活化剂Forskolin体外处理洗涤血小板;利用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凝血酶(Thrombin),胶原(Collagen),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5μmol/L的Forskolin可显著抑制ADP和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01);对Thromb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而2.5-10μmol/L的Forskolin对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对ADP和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结论:蛋白激酶A活化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西洛尔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和心机缺氧的影响。方法:用比浊法测定复方西洛尔在体内、体外的抗血小板作用,用常压法测定其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缺氧的影响。结果:复方西洛尔胶囊能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免体外及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并能明显延长实验性心肌缺氧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结论:复方西洛尔胶囊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提高耐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人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活化和活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用流式细胞术(FCM)微量全血法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探讨其与成人急性白血病出血、浸润的关系,利用FCM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期、缓解期(CR1)和持续长期缓解期(CCR)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的表达变化,并以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表明:与健康组比较ADP激活前,AL组CD62P、PAC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ADP激活后,AL组CD62P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AC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CR1组PAC1表达仍低于对照组(P<0.001),CD62P无差异;CCR组PAC1、CD62P无差异。无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AL与伴有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AL比较,血小板ADP激活前两组CD62P和PAC1无显著性差异;激活后伴有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PAC1表达低于无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P<0.001)。结论:①AL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存在较高水平的活化,提示血小板活化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广泛的浸润、出血的原因之一。②AL初发时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导致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我们研究的血小板冻干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的稳定性。方法我们用前期筛选出的,最优血小板预处理液配方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下密封保存,选取0、10、30、90、180 d5个时间点,检测复水化后冻干血小板,以血小板回收率、MPV冻干前后差值、血小板相对聚集率,以及血小板激活后生长因子PDGF-BB、VEGF、TGF-β释放量做为评价指标。结果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20℃、4℃和室温3种保存温度之间,血小板回收率、相对聚集率、血小板激活后上清中VEGF和TGF-β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选配方预处理后的冻干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与置于4℃和-20℃保存效果相当,冻干血小板室温下可以稳定保存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及其磺酸盐(喜炎平针)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磺酸盐(喜炎平)用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大鼠体内给药对血小板5 min内之最大聚集率。结果:大鼠体内穿心莲内酯给药剂量600 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穿心莲内酯磺酸盐体内给药剂量400 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可显著降低5 min之内最大聚集率。结论:穿心莲内酯对SD大鼠体内给药600 mg/kg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明显,而其磺酸盐400 mg/kg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及其磺酸盐(喜炎平针)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磺酸盐(喜炎平)用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大鼠体内给药对血小板5 min内之最大聚集率。结果:大鼠体内穿心莲内酯给药剂量600 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穿心莲内酯磺酸盐体内给药剂量400 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可显著降低5 min之内最大聚集率。结论 :穿心莲内酯对SD大鼠体内给药600 mg/kg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明显,而其磺酸盐400 mg/kg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受试药物复方曲肽注射液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采用血小板凝聚仪测定不同浓度复方曲肽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并确定量效关系。采用动脉短路血栓模型测定复方曲肽注射液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曲肽注射液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和剂量依赖性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当复方曲肽溶液总氮终浓度为5μg/m l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达到(28.61±22.07)%,其最大活性为100μg/m l的阿司匹林溶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2.5倍。复方曲肽注射液的血栓形成抑制率为(33.90±17.56)%。结论:复方曲肽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测定血小板对诱导剂的聚集反应、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凝血酶激活后血小板的CD62p和PAC-1再表达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研究在离心、洗涤和重悬等体外处理过程中,不同浓度的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对血小板的激活损伤、血小板功能保存和血小板促凝血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体外处理后的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显著增加;1mmol/L植酸钠可抑制PAC-1表达,但对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血小板对诱聚剂仍有聚集反应性;百维利肽浓度为1μmol/L时,对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D62p和PAC-1表达率仅为0.78%和0.24%,抑制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保留血小板除凝血酶之外诱导的聚集反应;植酸钠浓度≤2mmol/L可显著延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时间,≥3mmol/L时,血小板不聚集;百维利肽浓度≤3μ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1mmol/L的植酸钠可抑制血小板GPⅡb/Ⅲa构象的改变,并保留血小板的部分凝集和再表达功能;1μmol/L的百维利肽可作用于凝血酶的激活途径,抑制血小板激活,且能部分保留血小板的再表达和聚集功能,适当减少其作用浓度会对血小板有更好的功能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活化(粘附、释放和聚集)的正常与否,在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血小板激活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因为它在临床上与不少疾病,尤其是与常见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和病理过程有关,而且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60年代初发现ADP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开辟了研究血小板活化的新纪元。以后陆续发现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ADP释放、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种途径。7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发展和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冻干血小板制备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冻干前预处理时不同保护剂、激活抑制剂,冻干过程中参数和冻干后复水方式的技术要点,及冻干血小板在应用方面的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GMP-140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则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2=0.653,P<0.05;r2=0.47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中GMP-140含量的水平,及时发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对于指导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的初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值得注意的“剪切依赖”机制通过一对受体与配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和vWF因子)诱导了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行为。本文综述了有关这些机制的最新认识,为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