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书著者张志聪,浙江钱塘人,字隐庵。清初于侣山堂讲授医学。自顺治至康熙初(1644——1662)数十年间,谈轩岐之学咸归之。张氏著述医书很多,《本草崇原》是其中之一。该书可能是张氏生前最后一部著作。1767年王琦校刊该书跋云:“昔张君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运气学理论阐发中药药性的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方法] 通过研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和《医学真传》等著作,查阅研究钱塘医派本草理论相关文献,参考时代学术背景等影响因素,对本草气化学说内容进行整理论述,探讨各医家的传承,并列举医案以证临床验效。[结果] 钱塘医派对本草气化学说研究大体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运六气思想,各医家主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发挥,从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以本草生时与禀气相关为线索,引出《内经》“司天备药”以及药物“以偏纠偏”发挥药效等理论,完善本草学研究体系,并影响了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的本草研究方向。所举医案系运用本草气化学说治疗小儿痘疹,进一步验证了该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论] 钱塘医派各医家不断探索,进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虽然从现代科学认识角度来看,其正确性还有待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背景来讲,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的形成,对于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陆圻的医术特色。[方法]以文献学研究方法,整理陆圻医著《医林新论》和《恭寿堂诊集》,分别从医学理论、诊疗方法、方药运用、临证经验等方面总结陆圻医术特色。[结果]陆圻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术特色为:取法诸家,师古不泥;望色为先,脉诊为重;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天行疾疫,推明运气;循因种子,广嗣有方;防病祛疾,饮食宜忌;初学戒行,以正医德。[结论]明末清初钱塘医家陆圻,医理崇尚经典而每多发挥,医术取法诸家而讲求实用,对后世钱塘医家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帝素问直解》系清·高士宗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专著。高氏早年师从张志聪 ,后讲学浙江钱塘侣山堂 ,乃一代名医。《黄帝素问直解》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笔者现就此书所论的“生阳之气”之义 ,浅析如下。1 生阳之气为人身总体阳气虽说“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然于人身却各有实质内容 ,大凡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皆可以阴阳而蔽之 ,故“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但是人体之阳气 ,若天与日 ,故“凡通体之温者 ,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 ,阳气也”[1 ] 。《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末又说 :“生阳之气本于阴精 ,互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对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从新安医学在衢州地区传承的源流以及雷氏医学对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徽州、衢州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和衢州医家的传承和交流十分密切,促进了两地医学的互动融合。新安医学在学术思想上崇尚中医四大经典,对诸子百家学说也研究颇深,雷氏医学在此基础上勇于发展创新,将瘟疫与温病进行区分,并创造全新的时病辨治体系。新安医学以辨脏腑经络为纲,辨阴阳、病程、病位及病性为目,雷氏医学辨治以脏腑辨证为主,并有机结合审因论治、分层论治、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等多种辨治方法。新安医学临证遣方常经方、时方并蓄,并自创新方、新法,注意酌盈济虚,雷氏医学也强调有法才有方有药,更加明确提倡用法而不用方,“以法代方”。新安医学用药精简轻灵、主次分明,雷氏医学其用药也具有“轻、灵、精、专”的特点。新安医学调摄养生注重固本培元、治调结合,雷氏医学更注重调理脾胃,防治并重,认为不能仅靠治疗,平时在三因制宜的指导下进行养护更为重要。[结论]雷氏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新安医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提出独特见解,丰富了中医理论,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6.
俞震为清代有较高造诣的医家,其《古今医案按》为中医医案名著,影响较大,流传较广。通过对俞震的生平、著述、学术的考辨分析,认为俞震对临证秉持求实的科学精神,反对荒诞与玄虚;在临床诊断中尤其强调脉诊的意义:既崇尚经典,又强调临证变通,善于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俞震不仅有明确的医学理念,且精勤于临证,其在按语中为论说医理而穿插的个人医案皆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民国医家陈无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并整理陈无咎的医学著作和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医论医话等,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临证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陈无咎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崇内经理论,发展“揆度”学说;创立治疗伤寒六经病的“疏”“整”二法;衷中参西、倡导中西医汇通;用药精当,创立药物处方配伍的“主、从、导、引、加”之说;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功能。在临证经验上,他认为对于中风,应行血祛风、引血归心;治疗水肿,应升清降浊、导水注血;治疗妇科病,应重视脉诊、审因用药;治疗喉痹,应清血解毒、内外兼顾。[结论] 陈无咎作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医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国医学、学贯中西,对于内科、妇科、伤寒等疾病的临证诊疗颇有建树,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明代医家马兆圣的生平。[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马兆圣的生卒年代、亲友关系、医学著述、师承脉络和医学成就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考证。[结果]马兆圣,字瑞伯,号无竞,自号遇丹道人。为明代江苏常熟人,其生卒年代大致为1570--1650年。父为马元俊,弟为马兆祯,共有四子:马觉字伯先,马察字仲昭,马梦桂字秋卿,马廷桂字丹谷。其医学著述有十多种,但多散佚,仅存《医林正印》全本和《谈医管见序》全文,为缪希雍的关门弟子。其用药首重炮制修合,临证和著述俱丰。[结论]对马兆圣的全面考证,为分析其医学成就提供了重要史料,便于深入研究缪希雍的师门脉络、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脉学著作《医灯续焰》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考证《医灯续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研究《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结果]《医灯续焰》乃清代医家潘楫所著,原书取材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彥希范所撰的《四言脉诀》,经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之,更名为《四言举要》。经清代医家潘楫结合其师王绍隆的临床脉学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点评,更名为《医灯续焰》。其主要内容特点:(1)脉法为主,四诊合参;(2)引征广博,注释详明;(3)各科病证,内容详备。[结论]潘楫和王绍隆为清代钱塘医家,受明末清初钱塘医家讲学研经的影响,其《医灯续焰》的编撰体例和内容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张志聪三次注释《伤寒论》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为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六经气化学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研读《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中有关气化学说的条文,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旁参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结合张志聪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六气循行的构建、传经难题的解释以及伤寒证候的机要三个方面来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并挖掘其理论价值。[结果] 六经气化学说的提出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顺应了《伤寒论》治百病的时代要求。张志聪对《伤寒论》进行了三次注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气运转系统,创人之六气循行;阐明了传经学术难题,形成了六气传变理论;整体阐发了脉证病机,合理解释了伤寒病症。六经气化学说认为六经即六气,强调六经病的气化病机,为《伤寒论》治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 张志聪经过反复思辨,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探究该学说的形成过程与价值,有助于推动钱塘医派和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浙派中医儿科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历史源流,以及在脾胃学术思想基础上的临证运用特色.[方法]通过对浙派中医儿科史料、相关中医古籍的仔细研读,并参阅现代浙派中医儿科名医的论文、论著,结合笔者对中医经典及中医学术的思考,总结、概括浙派中医儿科脾胃学术思想的历史源流及浙派中医儿科名医的临证运用特色.[结果]浙派中医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张锡纯阐发中医藏象理论的成就和特色。[方法]从中医文献整理和研究的角度,对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阐发中医藏象理论的观点和论述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其阐发中医藏象理论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特色。[结果]张锡纯精研经典,传承经旨,完善了中医藏象理论。在运用中医藏象理论方面,张锡纯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在探索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过程中,张锡纯一贯主张"中西汇通",此学术主张在其阐发中医藏象理论方面得以充分展示。张锡纯在阐发中医藏象理论时,认为贵有实据,注重结合"临证之实验"加以佐证。[结论]张锡纯阐发中医藏象理论,注重传承,勇于创新,成就显著,特色鲜明,对中医藏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侣山堂类辩》是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在侣山堂讲学,探讨医理,讲论方药,钻研中医学术之专题论文集。书中充分反映了张志聪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而现在许多学者,对于张志聪的这本重要著作《侣山堂类辩》忽略或是遗忘了,所以有必要再对此书进行阐述,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的掌握他的学术思想。本文论辩的中心思想在于研究中医学术之同异,“辩”即是说明是非或真假,通过争论而探讨不同学术思想。正所谓“辩之而使后世知其同,即知其所以异矣;知其异,即知其所以同矣,知其同不为异,异不为同,即知其所以同,所以异矣。”[1]本书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归纳衢州雷氏医学著作编撰特点,并浅要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 以雷氏医学著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代表性著作进行重点挖掘,对其内容、体例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总结流派著作在编撰方面的共性和特点,同时联系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总结规律,探讨成因。 [结果] 雷氏医学诞生于清代晚期,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以著述立学传家是衢州雷氏医学主要传承方式之一,通过对其医著著作形式、编排方式的梳理,发现雷氏医著具备编排体例独特、源流考证清明、要言不烦、切于实用、利于传承等共性特色,其成因或与清代学界思潮和雷氏医家医儒相济的学术背景有关。[结论] 对衢州雷氏医著的编撰特点及成因进行浅要阐析,能够为探索衢州雷氏医学流派发展脉络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姚新苗教授的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对姚新苗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结果]姚新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注重理论探讨,强调中医思辨能力;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科学理念;科学与经验相结合,求因论治;以针刀技术、中药为核心,强调中医综合治疗;练功导引治未病--古今相融、中西交融;树立中医骨伤疾病的筋骨平衡观;继承与发扬,积极创新等。[结论]姚教授在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治上理论功底深厚,临证经验丰富,学术颇有创新,已形成了相对缜密的诊疗思维,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值得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位于金华义乌的丹溪学派和与之邻近的衢州雷氏医学多有交融互鉴,雷氏医学深受丹溪学说的影响,在融通提高中泛化,促进了雷氏医学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及体系形成。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均源远流长,两者地域邻近、环境相似、文化融合、交流频繁,而且学派传人均素养精良。雷氏医学充分地继承发挥了丹溪学说,对中医经典提倡继承与创新并重,辨证论治以“气、血、痰、郁”为纲,临证处方注意审因制宜,用药主张养阴调胃扶正气,将治未病思想贯穿治疗始终。[结论]丹溪学派促进了雷氏医学学术思想的形成,而雷氏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扩大了丹溪学派的影响,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创新及临床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钱塘医派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塘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 ,延续至清末光绪年间 ,历经 2 0 0余年。早期人物有卢之颐、张遂辰 ,中期代表人物为张志聪、张锡驹、高世 ,晚期有仲学辂。他们尊经崇古学术思想一脉相承 ,办学讲医培养人才风气相袭 ,研究经典医籍前赴后继 ,并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中 ,顺时而成 ,乘机发展 ,最终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集讲学、医疗与经典医著研究于一体 ,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医学流派。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钱塘(今杭州)麇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医药学家,他们互相酬唱、研经讲学,钱塘医家学派便应运而生。康乾盛世,该学派事业兴旺发达,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医学传承到光绪年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鞠躬尽瘁,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因此,稽探钱塘医家学派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地域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浙江省级名中医蔡宛如教授治疗肺系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概要,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师侍诊,聆听教诲,整理典型医案,探究其临证思路和辨证规律,以及对蔡宛如教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并举验案以证明之。[结果]蔡宛如教授有五个方面独特的学术思想: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明确诊断,中西合参",讲究"病证结合,整体辨治",专注"灵活用药,非轻不举",倡导"继承创新,经方新用"。[结论]蔡宛如教授临证三十余载在治疗肺系病的理论研究与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证清代名医赵晴初的生平,并研究其学术传承。[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今文献资料,考证赵晴初的生平及其学术传承。[结果]赵晴初之学兼绍派、李士材、江苏尤氏中医等多家之长,著有《存存斋医稿》、《存存斋医话稿》等15本著述,具有多方面学术成就。[结论]赵晴初是绍派伤寒的重要临床实践者,赵氏一生医绩卓著,在医坛影响颇深,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与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