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105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达≥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分别留取血浆标本,进行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及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检测,并对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各组的TPO及PAF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90,.251,0.857,1.780,P均>0.05)。结论适量的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其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单采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献血者相关不良心理、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恐惧心理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平市无偿献血后皮下血肿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站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南平市无偿献血者20795次,经纳入与排除后共有10223次参与本次研究,初次献血者4521次,2次及以上5702次。统计无偿献血后皮下血肿次出现的次数,分析原因和献血者心理恐惧、疼痛的相关情况。结果:南平市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10.03%。初次献血者出现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7.83%,2次及以上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11.75%。初次献血者与2次及以上献血者的无偿献血后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初次献血者的FNE评分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P0.05),干预后两组FNE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初次献血者的VAS评分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P0.05),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平市无偿献血后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较高,积极提高献血站工作人员穿刺技巧、正确指导无偿献血者按压方法,能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单采血小板前的初筛指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20694人次,征询及体检不合格率为14.4%,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率为27.3%,其中血液初筛血小板(PLT)不合格率为38.2%,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为25.4%。结论为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需加强单采血小板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和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站自2005年起改变单采血小板工作模式,以献血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缩短献血者献单采血小板前的等待时间,HBsAg、抗-TP、ALT采用快速检测法筛查.尽管所用快检试剂都经过质量管理科检测,但最终还是有部分单采血小板初复检后不合格而淘汰.2005-2008年我们对单采血小板的报废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亲友互助献血小板者与自愿无偿献血小板者的初筛不合格差异原因。方法将2种献血者采前征询、填表、查询、体检、初筛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血小板组初筛不合格率(76.19%)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组(6.5%)。结论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应为献血的主要群体,而亲友互助献血小板者可作为血源不足时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试验组采用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在干预后的1年内评估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情况,包括献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并采取调查分析报告观察两组献血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献血者干预后的1年内试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多,而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等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者的认知行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数,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延续护理能促进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对招募、召回与保留献血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在全血和单采血小板供者中有一些关于血小板生成的应激反应的报告,本研究比较了这类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的应激反应及其血小板数量。设计与方法 本文前瞻性评估了全血供者或单采血小板的影响,对采全血或单采血小板前和献血后7天内供者的血样作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容量及血小板网状细胞检测。结果 单采血小板后24小时,献血者的血液循环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缝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并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参数与采集后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数目和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型血与B(57.81%)型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接近,O(74.7%)型血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型和B型(P0.05)。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年龄段以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影响无差异(P0.05)。3)同一患者输注不同频次献血者的血小板,各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方法统计采血中及采血后出现瘀血的献血者人数,并予以追踪随访。结果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率为1.01%(98/9 673)。其中女性献血者的瘀血率(1.20%)高于男性献血者(0.77%),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2χ=4.29,P<0.05)。结论针眼按压不当、冬装袖口太紧,尤其是女性初次献血者精神紧张、恐惧是导致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需进一步加强告知义务和宣传力度,使其充分了解献血后的正确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对血站单采血小板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 运用SWOT分析法,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并采取整体护理措施。2021年1—6月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常规护理,实施后行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统计两组献血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后,观察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1/1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10±4.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2±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了该科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外周血并检测分析血液数据,以明确外周血小板变化,并统计单采血小板冲红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检测值分别为(208.2±28.4)109/L、(169.2±29.9)109/L,且单采后10~20 min,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冲红例数为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及脂肪血水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后(10~20 min)外周血小板值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针对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控措施,减少血小板冲红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与志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再次献血的意愿,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两类人群进行调查询问。调查内容包括献血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是否愿意再次献血等。共发出调查表4131份,收回3981份,有效调查表3820份,有效率95.95%。将调查结果录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再次献机采血小板的意愿低于志愿无偿献血小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志愿无偿献血小板者为献血的主要人群,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可作为血源不足时的补充,部分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可通过招募再次献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行为的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样本含量估算以献血者实际参与调查率60%,容许误差3%计算不少于1 066人(次)的横断面调查。使用自行设计、匿名、献血者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5项指标25项子指标的多维度调查。按自愿初次、应急招募初次、自愿重复、应急招募重复献单采血小板4种献血方式细分献血者市场,建立数据文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单采血小板献血方式的献血者以下调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际献单采血小板的量2治疗量:A 235(76.8%)、B 262(73.8%)、C 668(89.1%)、D 141(86.5%),1治疗量:A 71(23.2%)、B 92(26.2%)、C 80(10.9%)、D 22(13.5%),P0.05;献血后自己和家人有免费用血保障A 218(71.2%)、B 277(78.0%)、C 529(70.5%)、D 140(85.9%),P0.05;血站工作人员宣传动员招募A 290(94.8%)、B 298(83.9%)、C 691(92.1%)、D 145(89.0%),P0.05;担心损害身心健康或感染疾病A 36(11.8%)、B 75(21.1%)、C 54(7.2%)、D 15(15.3%),P0.05;"无偿献血"实质是"无偿献血有偿用血"A 26(8.5%)、B 44(12.4%)、C 46(6.1%)、D 29(17.8%),P0.05;工作忙没有时间献血A 143(46.7)、B 210(59.2%)、C 314(41.9%)、D 92(56.4%),P0.05;单采血小板献血知识掌握水平■、■、■、■。结论单采血小板不同献血方式献血者的献血动机不同,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各异,应依据献血者市场细分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和保留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