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33-36
目的评价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效应及相关机制探索,筛选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和2/100 Hz电针组。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的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用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于造模前,造模后24 h,治疗后第1、3、5、7、9、10天检测大鼠右后足PWTs。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脊髓背角(SCDH)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各时间点,2 Hz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高于M组(P0.05);电针治疗后第3、5、7、9天,2 Hz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高于100 Hz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第3、5、7天,2 Hz电针组大鼠痛阈高于2/100 Hz电针组(P0.05);各时间点,2/100 Hz电针组大鼠痛阈高于M组(P0.05);电针治疗后第3天,2/100 Hz电针组大鼠痛阈高于100 Hz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第1、7、9、10天,100Hz电针组大鼠痛阈高于M组(P0.05)。各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PGE2含量均低于M组和N组(P0.01)。结论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均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但不同参数组合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以2 Hz频率电针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健康大鼠的镇痛抗抑郁效应及其与中枢5羟色胺(serotonin,5-HT)的关系。[方法]将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Hz电针组、15Hz电针组、50Hz电针组和100Hz电针组。各电针组大鼠选双侧后肢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干预1次,电针强度1mA(1-15min)-2mA(16-30min),时间30min,电针频率分别为2Hz、15Hz、50Hz和100Hz。电针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痛阈、旷场实验测试,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的海马和中缝核5-HT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电针组大鼠痛阈均有上升(P〈0.05,P〈0.01),2Hz电针组和100Hz电针组抗抑郁效果显著(P〈0.001,P〈0.05);2Hz电针组海马的5-HT含量上升(P〈O.05),100Hz电针组中缝核5-HT含量升高(P〈0.05)。[结论]2Hz和100Hz电针均能提高健康大鼠痛阈与抗抑郁能力,但其双重效应的中枢5-HT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CCH模型对照组(CCH+Model)、CCH+电针组(CCH+15Hz、CCH+2/50 Hz和CCH+2/100 Hz),每组10只。CCH模型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不予任何干预处理;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CCH+电针组大鼠是CCH模型给予不同频率电针干预(电针"百会""大椎"),于术后第2天开始行电针干预(1m A,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假手术组和CCH模型组仅同等CCH+电针组抓取固定以平衡处理因素。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检测大鼠术前、术后即刻、干预后一周、二周及四周时各组大鼠的局部脑血流量,通过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CCH模型大鼠局部血流和学习记忆(逃避潜伏期)的影响。[结果](1)局部脑血流检测:CCH造模后,各组大鼠r CBF均显示不同程度下降,术后即刻CCH模型组与CCH+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CCH模型组和CCH+电针组各组大鼠的r CBF均显著下降(P0.01)。与同时间点CCH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后CCH+电针组大鼠r CBF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CCH+2/50Hz与CCH+2/100Hz组干预效果最好,优于各时间点CCH+15Hz组。(2)行为学检测:随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呈下降趋势。与同时间点第2、3、4、5天假手术组比较,CCH模型组潜伏期减少缓慢(P0.01);CCH+电针组潜伏期减少较快(P0.01或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CCH+电针组潜伏期减少较快(P0.01或P0.05),其中CCH+2/50Hz和CCH+2/100Hz组平台定位能力优于CCH+15Hz组(P0.01或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CCH模型大鼠具有治疗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提高CCH模型大鼠的脑血流量进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有关,其中2/50Hz、2/100 Hz的刺激频率优于15Hz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痛大鼠患侧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ies,PWLs)和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的作用及其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调控,讨论电针对CFA致炎性痛大鼠PWLs和PWTs优效频率及作用机制的异同性。[方法]所有实验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normal)、模型组(model)、2Hz电针组(2Hz EA)、100Hz电针组(100Hz EA)、2/100Hz电针组(2/100Hz EA)和假电针组(sham EA)。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CFA诱导的炎性痛模型。电针组选用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0.5m A-1.5m A,30min/次。分别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治疗前、造模后1d、3d、7d、14d治疗后患侧PWLs和PWTs。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各时间点患侧PWLs和PWTs均低于空白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续治疗14d后,各电针组大鼠患侧PWLs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假电针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Hz和2/100Hz电针组大鼠患侧PWTs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2/100Hz电针组大鼠患侧PWLs上升最显著,100Hz电针组大鼠患侧PWTs上升最显著。假电针治疗组大鼠患侧PWLs和PWTs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电针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z电针组和2/100Hz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00Hz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电针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均能不同程度提高CFA致炎性痛大鼠患侧PWLs和PWTs。其中2/100Hz电针治疗提高大鼠患侧PWLs的效果最显著,这可能与其显著下调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有关;100Hz电针治疗提高大鼠患侧PWTs的效果最显著,这可能与其上调血清IL-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痛记忆模型的干预效应及对脊髓背角(Spinal cord dorsal horn,SCDH)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arylated 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的调节作用,探讨电针预处理在SCDH水平干预痛记忆的p-CREB调节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EA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EA组大鼠于双侧后足交叉注射角叉菜胶诱发痛记忆模型,两次注射间隔14天。分别检测造模前,首次注射后和二次注射后4h、24h、48h、72h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REB在SCDH神经细胞中的定位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实验检测大鼠SCDH水平p-CRE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首次造模前,三组大鼠双侧足跖基础痛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次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造模同侧痛阈在模后4h至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同侧痛阈在模后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至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大鼠首次造模各时点对侧足跖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注射后,在造模同侧,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造模侧足跖痛阈在二次造模后4 h至7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二次造模对侧足跖机械痛阈在24h、48h、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在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EA组大鼠在24h、48h、72h对侧足跖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REB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EB与GFAP的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eu N的共表达无明显变化、与OX-42的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E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与模型组比较,EA组pCREB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EB与GFAP的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eu N的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X-42的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EB的DNA结合活性减弱。[结论]电针预处理可有效减缓角叉菜胶二次注射诱导的痛记忆现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抑制SCDH星形胶质细胞p-CREB的表达和DNA结合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慢性应激抑郁刺激(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寻求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最佳频率。方法选取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接受CUS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共21 d;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分别接受2、50、100 Hz电针治疗,连续7 d;分别于0、21、28 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开野实验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造模21 d后体质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电针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组、50 Hz组和100 Hz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升高(P0.05,P0.01)。与50 Hz组和100 Hz组比较,2 Hz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增加(P0.05,P0.01)。结论电针能够改善大鼠抑郁状态,2 Hz电针抗抑郁疗效优于50 Hz和100 Hz。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毫针补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效应.[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23只,采用STZ腹腔注射法诱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法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补法组大鼠自造模后第10天至20天于“足三里”穴位处行针刺补法刺激.测定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0天及第20天的右后足痛阈及末梢血糖浓度.[结果]造模后及治疗后,模型组和针刺补法组的末梢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痛阈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补法组痛阈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l针灸补法能够明显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痛阈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神经病理痛SNI(spared nerve injury)模型机械痛阈、脊髓背角微透析液中Glu含量,以及脊髓背角传入神经Glu阳性终末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SNI模型.于造模前一天、造模后7d和14 d,测定大鼠损伤侧机械痛阈;d 8开始,电针组2 Hz,1 mA,30 min电针环跳和委中穴进行干预,1次/日,共7 d.d14用微透析收集脊髓背角游离Glu,用HPLC(OPA柱前衍生)测定Glu含量(μmol/μL);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L4、L5节段背角Glu阳性终末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电针可显著显著扭转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下降(P<0.01);经电针干预显著减少因SNI引起的脊髓透析液中高Glu(P<0.01);电针组脊髓背角Glu阳性终末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表明电针干预可显著抑制Glu的异常释放.结论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传入神经末梢释放Glu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经通痹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只)和温经通痹汤组(50只),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5、30d时,测定两组大鼠的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 PWTs)作为痛阈。造模后对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采用温经通痹汤灌胃2次/d、10mL·kg-1/次治疗,在造模后第1、3、7、15、30d等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取腰段脊髓做脊髓背角NR2B受体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大鼠造模后第1d的PWTs明显低于造模前的PWTs值(P〈0.01),显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6.28±0.49g、18.21±0.38g和20.05±0.59g,明显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97±0.4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8.64±0.98g、22.32±1.61g、19.94±0.40g,均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69±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造模后第7、15d时,温经通痹汤组大鼠PWTs值均高于模型组大鼠的PW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1d时比较,模型大鼠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在术后第3、7、1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只有在造模后第7、15、30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在3、7、15 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温经通痹汤治疗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的NR2B亚基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温经通痹汤能有效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CCI模型)的痛阈,并在一定治疗时间内存在镇痛累积效应。温经通痹汤在早期较好地抑制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与改善痛阈的时点吻合,初步说明温经通痹汤提高痛阈与调节脊髓背角NR2B亚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大鼠造模侧热痛阈(thermal paw-withdrawal latency,TPWL)、机械性痛阈(mechanical paw-withdrawal threshold,MPWT)及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按完全随机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其中空白组5只、假敏化组5只、敏化组6只用于MPWT检测;各组其余6只大鼠分别用于用于TPWL检测。造模方法:敏化组采用1%角叉菜胶100μL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待痛阈恢复至基础水平后,以100ng·25μL~(-1)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25μL注射于左足足背中央,建立痛转化模型;空白组两次均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假敏化组第1次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第2次注射等量PGE2,浓度与剂量同敏化组。大鼠造模前、第1次注射后4、24、48、72h和7d,第2次注射(第1次注射后8d)后1、4、24、48h检测MTWP和TPWL。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第2次注射后48h造模侧脊髓背角p38MAPK和TNF-α蛋白表达。第二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组、敏化组、EA组、假电针(sham electroacupuncture,sham EA)组,每组12只,其中6只用于MPWT检测;其余6只用于TPWL检测。假敏化组和敏化组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EA组和sham EA组造模方法同敏化组。第1次注射后,EA组大鼠于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行EA干预,1次/d,共10次;sham EA组仅针刺入大鼠皮下。各组大鼠痛阈检测时间同第一部分。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第2次注射后48h造模侧脊髓背角p38 MAPK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敏化组比较,第1次注射后4、24、48和72h,第2次注射后4、24、48h,敏化组造模侧MPWT和TPWL显著降低(P0.01,P0.01),说明痛觉敏化诱发模型造模成功。与空白组和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p38 MAPK和TNF-α表达增高(P0.01,P0.01)。与敏化组比较,第1次注射后24、48、72h及第2次注射后4、24、48h,EA组造模侧的MPWT和TPWL明显升高(P0.01,P0.01),而sham EA组并不能提高大鼠痛阈,痛阈变化趋势与敏化组一致。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造模侧脊髓背角中p38 MAPK和TNF-α表达增高(P0.01,P0.01)。与敏化组比较,EA组造模侧脊髓背角p38 MAPK和TNF-α表达减低(P0.05,P0.05),而sham EA组p38 MAPK和TNF-α表达高于假敏化组(P0.01,P0.01),与敏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结论]EA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并能够干预痛转化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造模侧脊髓背角p38 MAPK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EA)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背根神经节(DRG)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基1(NR1)受体及NR1丝氨酸890位点磷酸化(p NR1 serine-890)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电针组(EA组),每组10只。右后足底注射CFA 0.1ml以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分别测量大鼠造模前,造模后第1d、3d、5d、7d、9d患侧痛阈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NR1阳性细胞表达率,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p NR1 serine-890的表达量。[结果]CFA造模后1d,CFA组与EA组足缩腿阈(PWTs)均低于N组(P0.01),CFA组与E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d起,EA组PWTs呈现升高趋势,于第9d明显高于同时点CFA组(P0.01)。CFA造模后第9d,与N组比较,CFA组大鼠患侧NR1和p NR1表达均有显著上升(P0.01,P0.01);与CFA组比较,EA组大鼠患侧NR1和p NR1表达均下降(P0.01,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拮抗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此作用可能与电针下调大鼠患测DRG中的NR1表达量以及减少NR1丝氨酸890位点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紫杉醇(paclitaxel,PTX)化疗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导致大鼠50%足底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型(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通道表达的影响,探讨低频电针干预紫杉醇诱发CIPN的DRG中TRPV1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第1部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组、紫杉醇组,每组7只。第1、3、5、7天腹腔注射紫杉醇制备CIPN模型。采用von Frey丝测量大鼠第0、2、4、6、8、15、22天右足50%PWTs。第2部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组、紫杉醇组、紫杉醇+电针组、紫杉醇+假电针组,每组7只。造模方法同第1部分。电针组于第10天开始治疗,电针参数: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2 Hz,强度0.5~1.5 mA,1次/d,30min/次;假电针组予以相同部位针刺,无电流输入。采用von Frey丝测量大鼠第0、2、4、6、8、10、12、14、16、18天右足50%PWTs。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右侧L4-6 DRG中TRPV1表达。[结果]1.与溶剂组相比,紫杉醇组造模后右足50%PWTs显著降低(P0.01),说明紫杉醇诱发CIPN模型造模成功;且紫杉醇组右侧L4-6 DRG中TRPV1表达显著增多(P0.01)。2.电针干预后,紫杉醇+电针组大鼠右足50%PWTs显著提高,而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P0.01)。3.与紫杉醇组相比,紫杉醇+电针组L4-6 DRG中TRPV1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而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低频电针能显著下调大鼠DRG中由紫杉醇所导致的TRPV1过表达,这一作用很可能参与了其抑制紫杉醇诱发大鼠CIP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所致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模型特点及不同时间介入电针治疗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疗效。[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骨癌痛组(BCP)、骨癌痛-吗啡耐受组(MT)、电针Ⅰ组(EA I)、电针Ⅱ组(EA II)、假电针组(Sham EA)。除sham组外,将10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105cell)注入各组大鼠左侧胫骨髓腔内,于术后7d,将MT组、EAⅠ组、EAⅡ组、sham EA组骨癌痛制备成功的大鼠行腹腔注射盐酸吗啡(10mg·kg-1,2次/d)连续11d,诱导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EA I组于吗啡耐受前(即术后7d)介入电针干预,采用2/100Hz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连续刺激18d;EA II组于吗啡耐受后第1d(即术后18d)介入电针治疗,方法同EAⅠ组,连续治疗7d;Sham EA组大鼠仅给予针刺破皮,不予通电治疗,其穴位及治疗时间同EA II组。观察大鼠患侧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评价电针治疗效果。[结果]癌细胞接种后第6d(即术后6d),BCP组和MT组大鼠患侧PWT均明显低于Sham组大鼠(P0.01)。吗啡注射第1d,MT组大鼠患侧PWT显著高于BCP组大鼠(P0.01);吗啡连续注射11d(术后17d)后MT组大鼠PWT下降至BCP组大鼠同等水平(P0.05)。吗啡耐受前介入电针干预后第9d~13d(即术后第15d~19d),EA I组大鼠PWT明显高于MT组大鼠(P0.05或P0.01);而术后第20d至24d,EA I组大鼠PWT与M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耐受后介入电针治疗第1d~7d,EA II组大鼠患侧PWT较MT组和Sham EA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骨癌痛大鼠给予腹腔连续注射吗啡11d时,即可成功诱导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吗啡耐受前给予电针预刺激可延缓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产生;吗啡耐受后给予电针治疗可部分翻转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局部血流与炎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雄性健康Wastar大鼠57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NS组)、模型组(CFA组)、模型+电针组(EA组),CFA组和EA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模,NS组同种方式注射生理盐水,EA组造模后每天针刺1次,连续针刺20 d,CFA组和NS组不予治疗,观察电针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局部充血状态、足肿胀的影响。第2批分组及造模方法同第1批,连续针刺10 d,观察电针对致炎性大鼠热辐射缩足痛阈(PWL)的影响。结果:第1批实验大鼠:致炎后24 h,CFA组和EA组大鼠局部充血状态、足肿胀度显著升高,与同期NS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局部炎症减轻,与CF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批实验大鼠:致炎后24 h,CFA组和EA组大鼠痛阈显著降低,与同期NS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痛阈显著提高,与CFA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关节局部血流与痛阈、炎性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针腧穴对肾绞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并分析其镇痛机制。方法 2015-03-31至2015-04-28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26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组10只,适应性喂养7 d后,第8天起造模,正常组大鼠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自由饮用诱石剂水(1%乙二醇溶液+1%氯化铵水溶液),连续10 d,建立草酸钙结石致大鼠肾绞痛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均死亡1只。电针组大鼠选穴肾俞、三焦俞、三阴交和水泉进行电针治疗,共治疗3 d。治疗结束后第2天处死3组大鼠取材。比较造模后治疗前(后统称治疗前)及治疗第1、2、3天3组大鼠痛阈、模型组及电针组自发性疼痛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组大鼠肾组织中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5-羟色胺(5-HT)表达水平,观察取材后各组大鼠左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大鼠痛阈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在大鼠痛阈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第1、2天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和治疗第3天模型组大鼠痛阈均短于正常组(P<0.05);治疗第1、2、3天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长于模型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大鼠自发性疼痛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在大鼠自发性疼痛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第1、2、3天电针组大鼠自发性疼痛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XA2、PGI2、5-HT表达水平及电针组大鼠肾组织PGI2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大鼠肾组织TXA2、PGI2、5-HT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正常组大鼠肾脏内未见草酸钙结晶沉积,肾小球形态规则,周围组织无充血、无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无扩张,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形态规则,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且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明显且见草酸钙结晶,细胞排列紊乱,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电针组大鼠肾小球形态规则,周围组织少许充血且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但未见明显草酸钙结晶,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未见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结论 电针腧穴对肾绞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且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递质PGI2、TXA2及神经递质5-HT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6只,造模组14只,造模组大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神经痛模型,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于2周后介入电针,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每天1次,每次30min,干预1周。空白组、模型组大鼠予以同电针组相同的固定。采用动态足底触觉仪检测大鼠造模前、造模后1、2、3周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腰4至腰6背根神经节中p-p38MAPK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1周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31.06±0.66)g、(32.51±0.84)g比(31.04±1.63)g,P0.05]无显著性差异,造模后2、3周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25.20±1.03)g比(31.17±0.68)g,(18.29±2.01)g比(31.92±0.95)g,P均0.05]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3周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26.91±2.81)g比(18.29±2.01)g,P0.05]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4-L6背根神经节上的p-p38MAPK阳性细胞个数[(37.76±0.38)个比(21.49±1.57)个、(35.63±1.84)个比(22.49±2.66)个、(33.95±1.34)个比(21.79±1.09)个,P均0.05]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腰4至腰6背根神经节上的p-p38MAPK阳性细胞个数[(26.69±1.35)个比(37.76±0.38)个、(23.54±3.22)个比(35.63±1.84)个、(26.38±2.65)个比(33.95±1.34)个,P均0.05]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p38MAPK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骨癌痛+吗啡耐受组(BM)、骨癌痛+电针组(BE)和骨癌痛+吗啡耐受+电针组(BME).BM、BE和BME组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接种后第7天3组分别实施吗啡、电针、吗啡+电针治疗,连续9d.电针选择足三里(ST36)和三阴交(SP6)穴位.痛行为采用机械刺激缩足阈值测定,以50%缩足阈表示.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治疗第5天,BME组50%缩足阈值(10.9±0.8)g,与BM组[(8.7±0.6)g]和BE组[(6.2±0.9)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9天.BME组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阳性表达的IOD值(9026.5±1827.4),与BM组(14803.1±2086.7)和BE组(15730.6±2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机械痛阈,机制可能与减少背根神经节CGRP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镇痛效应的参数优选。[方法]通过检索近15年电针治疗疼痛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探讨频率、强度、时效、波形、波宽及其各参数组合等因素对其镇痛效应的影响,并初步概括电针在治疗神经病理痛、炎性痛和癌性痛的优选参数。[结果]不同的参数对不同性质的疼痛有其优选参数。对于神经病理痛,其治疗上以低频(2Hz)或变频(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 A),时间30~45min,每日或隔日1次为优;慢性炎性痛治疗上选用高频(100Hz)或变频(2/15Hz或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 A),时间30~45min;急性期宜采用弱刺激(1m A),每周2次,稳定期弱刺激(1m A)每周1次为优;癌性痛治疗上频率可选用高频(100Hz)、低频(2Hz)或变频(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 A),时间30~45min,若长期治疗可优选隔日1次。[结论]电针镇痛有其独特优势,但电针镇痛的参数优选尚缺乏统一标准,望在今后科研指导下,制定客观详细的参数标准,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右侧慢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神经病理痛模型。电针组大鼠给予低频电针刺激双侧"夹脊"穴和"足三里"穴,参数为波宽0.6 m s,频率2 Hz,电流强度分别为0.5、1和2 mA,各10 m in,共刺激30 m in。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只陪同电针组抓取、固定,不做任何治疗。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右侧L4-6背根神经节p-CREB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的热痛阈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伴见p-CREB表达的显著增高(P〈0.01)。电针治疗组的热痛阈和p-CREB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p-CREB的表达实现。电针可以通过改变初级传入神经元中基因的表达而对疼痛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