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摩腰方最早见于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书中栽有治疗肾阳虚腰痛的摩腰圆和摩腰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圣济总录》治疗“五劳七伤,腰膝疼痛”的大补益摩膏,《奇效良方·诸虚门》的摩腰膏都是在摩腰圆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历代摩腰方中最著名者当属《丹溪治法心要》中记载的丹溪摩腰膏,用来治疗寒湿腰痛与虚寒腰痛。在8个不同的摩腰方中共有药物21味,摩腰方中麝香、丁香、干姜、附子、吴茱萸等具有辛热、辛香、开窍、温经功用的药物最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丹溪以降,《玉机微义》摩腰膏、《医学正传》摩腰膏等均是在丹溪摩腰膏的基础上略加化裁而成,临床应用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常乐  张济时  王晓东 《新中医》2022,54(14):26-30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检索、整理,挖掘古代医家运用膏摩法治疗腰痛的方剂谱。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数据来源,按检索词“摩”“三拊”“擦”进行检索;对检索的结果逐一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的膏摩方,并按膏摩名、出处、应用、药物摘录至Microsoft Excel中,再参照《中医内科学》腰痛分型标准将收录的膏摩方予以分类整理分析。结果:共纳入条目148条,共有膏摩方50首。其中,寒湿腰痛膏摩方有28首,湿热腰痛2首,瘀血腰痛11首,肾虚腰痛5首,可用于治疗多种证型腰痛4首。膏摩方的剂型有膏剂、散剂、丸剂、丹剂及酒剂,以膏剂最为多见,共31次。结论:治疗各证型腰痛病,均有相应膏摩方,且以膏剂为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可用于治疗腰痛病膏摩方的古籍谱,以为传承膏摩疗法。方法:应用《中华医典》第五版,根据检索词(摩、三拊、擦)检索,将符合要求的膏摩方摘录至Microsoft Excel 2003。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研究的条目148条,获得膏摩方50首,共计古籍78本,记载可用于治疗腰痛病的膏摩方最多的著作是《普济方》,其次为《太平圣惠方》,再次是《圣济总录》,从成书年代统计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明清时期记载膏摩方的著作最多。结论:膏摩方用于治疗腰痛病被众多医家所采用和推崇,但只有少数膏摩方被重复记载,有较多膏摩方未被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膏方是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的作用。膏方虽早在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但专事滋补则是从明代开始。宋氏妇科运用膏方的思想也起源于明代。明万历年间,宋林皋所撰的《宋氏妇科秘书》中,收录了有“藉以起家”之称的南岳夫人济阴丹,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分析挖掘《圣济总录》(简称《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特色,提炼其用药规律。方法将《总录》中52首膏摩方建立对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WEKA统计学软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的方法总结《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规律和用药特色。结果《总录》中膏摩方的核心药味为川芎、蜀椒、附子、当归、细辛和肉桂,符合"诸风门"和"诸痹门"膏摩方的用药特点。结论《总录》中膏摩方用药有157味,主要集中于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和活血药,占总频次的比例的52.76%,这与其治疗疾病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7.
摩腹,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健身良方。南北朝齐梁时达摩泽的《易筋经》记有摩腹三法。隋唐时期按摩疗法风行一时,隋代设有按摩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摩腹方法:“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佳。”唐代时按摩术发展成独立一科,《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并指出:“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腰痹的膏摩处方的药物选用规律。方法:查阅并分 析中医古籍中用于治疗腰痹的膏摩处方,提取古籍出处、方名、处方药物,采用SATI软件分析处方药物及其 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次、支持度,采用UCINET、NetDraw软件分析药物的中心度。结果:通过查阅37本含 有腰痹膏摩方的古籍,共检索出81首治疗腰痹的膏摩处方,涉及21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58次。《圣 济总录》《普济方》《太平圣惠方》是记载膏摩处方较多的古籍。方名“摩腰膏”出现次数最多(方名相同,但 部分药物不同),频次为9次,其次是摩腰丹,频次为7次。附子使用频次最多,达37次,其余使用频次≥20次 的药物,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花椒、当归、吴茱萸、干姜、川芎、丁香、朱砂、雄黄、白芷、肉桂、生 姜、麝香、细辛。醋、猪脂是使用最多的制膏辅料。选用的药物以温、热性药为主,其次是寒、平性药和凉性 药;选用的药物多为辛味药,其次是苦、甘味药;选用的药物多为归肝、脾经的药物。结论:采用膏摩疗法治 疗腰痹应以温、通、补法为主,重视肝脾、肝肾同治。利用现代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结合最新的制膏工 艺,可制作出性质更稳定、功效更显著、更适用于临床的膏摩剂型,是膏摩疗法发展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分析《清宫膏方精华》治脾胃病膏方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膏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清宫膏方精华》治脾胃病膏方的处方进行标准化整理,录入到Microsoft Excell 2013系统中,对处方中单味中药进行用药频次、用药剂量、性味归经的统计,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整理出膏方53首,涉及中药148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白术、甘草、陈皮、茯苓、神曲;药物四气以温为主(31.57%),药物五味以甘味药为主(30.46%),药物归经以归脾为主(23.27%)。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显示,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厚朴-陈皮、麦芽-神曲、山楂-神曲,山楂-麦芽、黄连-陈皮等,潜在药物组合为桑叶-甘草、槟榔-甘草和桑叶-陈皮。19种高频次药物可分为5个聚类方,因子分析提取出6个公因子。结论: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得出膏方治疗脾胃疾病以“脾、胃、肺”同治为原则,以“温、消、补、清”四法为主遣方用药。该研究对临床治疗脾胃及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谈推拿膏摩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摩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后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以及西晋王叔和《脉经》、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等历代医著以及推拿专著中均有记载。是将中药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再施以推拿手法,借以药物的治疗作用来共同防治疾病的推拿方法,因叠加效应故膏摩疗法甚得临床医生推崇。  相似文献   

1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樊海  贺平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2):145-146
<正>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熬去渣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而成。膏方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8种剂型之一。膏方最早始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其中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可以说是膏方的雏形。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最早的膏方治病:"治伤痉……予其汁,傅"[1],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煎"与现代的膏方制作相像。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  相似文献   

13.
甘草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方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100方中有60方用到甘草,其中标用生甘草6方,炙甘草27方,甘草27方。本文基于经典名方中原方的记述、古今医家的临床运用和阐发,并结合方药分析,梳理并明确了两点:一是原方标注生、炙者是否宜遵守原方;二是原方未标注生、炙者该如何合理选用。认为甘草之补、泻、和、缓及生用、炙用有所差别,一般规律是宜用生甘草者取其清热、解毒、和中不碍邪不助热,计有20方;宜用炙甘草者,取其补、和、缓计有39方;其中比较特殊的标注用“炙甘草”的甘露饮,临床用生甘草者不在少数,清补之间可斟酌选定。本文对于经典名方中生、炙甘草应用规律的梳理可为相关方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嗣航  陈小易  刘盼 《中医杂志》2012,53(5):442-444
对《理瀹骈文》中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中的21个膏方进行药物出现频次、各类药物统计,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统计,从而找出各项统计中以高频次出现的药物,分析得出有潜力的候选中药促渗剂.结果21个膏方中药物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甘草、当归、川芎、半夏、生姜、凤仙;芳香类药物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当归、半夏、生姜、凤仙、香附子、川芎、防风;生猛有毒类药物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半夏、凤仙、木鳖子、蓖麻仁、杏仁、细辛;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当归、凤仙、川芎、穿山甲、肉桂、延胡;十八反、十九畏药对中甘草-甘遂在膏方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甘草、当归、川芎、生姜、凤仙、半夏、香附子、防风、木鳖子、蓖麻仁、细辛、杏仁、穿山甲、肉桂、延胡索等可作为候选促渗剂;甘草-甘遂可作为候选促渗剂药对.  相似文献   

15.
摩腹治疗便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一般说,排便后8小时内所进食物的残渣在40小时内未能排出,即为便秘。而摩腹治疗便秘,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达摩译的《易筋经》中有摩腹养生之述,约摩腹三法。《内经》中说;背为阳,腹为阴。内经理论:脏腑中肝、脾、肾、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子宫位于腹部,经脉中足之阴、胃、胆、三焦、任脉、带脉、冲脉等  相似文献   

16.
膏摩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临床外治法的一种,历来医书多有记载。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膏摩这一传统疗法逐渐不被临床所重视。通过阅读《圣济总录》中膏摩剂的分布规律,总结出膏摩疗法的治病规律及原理,明确其适应证,为现代临床应用膏摩疗法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工具书、古代文献、近现代文献对"摩法"动作形态的描述基本都是"环旋运动"。王之虹主编的《推拿手法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摩法"可以做"直线往返摩动",如果说这是手法的创新,那么其应该另用新名称来代替,如"刮法"由"推法"演变发展而来,可见其不属于手法创新,那么就是书中的表述欠准确、严谨。因此,"摩法"不应该具有"直线往返摩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谢少茹 《新中医》2007,39(1):59-60
膏方,一般分内服及外用两种,外用膏药是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内服的膏剂又称为膏滋,《灵枢·五癃津液别》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可见其主要以补益为主,但膏方不完全局限于滋补,其亦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记载有豕膏、马膏,系动物的脂肪。到了明清时期,使用膏方开始增多,膏方的药味也逐渐增多。中医学发展至今,膏方应用可谓  相似文献   

19.
膏方,又叫膏滋方,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1]。它是中医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经过多次煎熬,浓缩成的膏剂,常常在冬季进补膏方。冬令进补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冬藏精"和"秋冬养阴"的理论。冬季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季阳气潜藏,万物多静少动,纷纷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20.
摩脐法,小儿推拿方法之一。《推拿指南》言:“摩脐法,此治腹痛便结……用右掌心向上下左右按而摩之”,有顺气消积之功。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两手搓热后重叠,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摩小、中、大圈,每圈各转12次。摩脐确有养生延年作用。现介绍几则摩脐养生延年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