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机,故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可以防治疾病。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阴阳的枢纽,补肾中之阴阳即为治本之大法。中医学所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及"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用在妇科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由此可知,色诊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中医"色"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此后的很多医家也对"色"进行了相关论述和补充,其内涵丰富."色"本义为颜面之气,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色"为人体精气、血气的集中直接...  相似文献   

3.
外科的阴阳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明  王国强 《光明中医》2009,24(8):1551-155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洞天奥旨·阴阳论>说:"疮疡最要分别阴阳,阴阳不明,动手即错".<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亦强调:"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指出了辨别"阴证"或"阳证",是诊治中的第一要义,辨别阴阳,是外科疾病的辨证总纲.虽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总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治,首先是区别病症的阴阳属性,从而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整体联系是舌诊的生理基础,象思维则是舌诊的基本思维模式,即通过取象比类,运用舌象呈现的阴阳五行属性特征诊断疾病的方法。舌象有常与变之分,对于正常舌象应法天则地察舌象之动态变化、从容人事明舌象之个性特征;病理舌象的诊察重在寻求规律,故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察舌象明气之虚实以知气之运动、辨阴阳与寒热虚实、定五行五脏之病变部位,以求疾病病机归属。同时对舌质与舌苔在不同的疾病中的标本主次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立足中医象思维总结舌诊研究现状,明晰舌诊的应用原则,为舌诊理论的系统化提供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49篇。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毒”概念的演变及其阴阳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对整个人类医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论中医不可不辨阴阳。中医之"毒"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到现代,已成为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医病理因素。那么,中医之"毒",其阴阳属性到底如何,论述者却不多,而这对于从整体观把握疾病的性质恰恰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中医"毒"概念内涵的演变、致病特点及其阴阳属性,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同探讨之兴趣,促进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结合到阴阳方面灵枢经脉篇在列论十二经脉病症的同时,揭出"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这当然是关于针刺方面的"辨证论治"法则.毫无疑问,祖国医学任何治疗方法,都离不开"辨证论治"的规律."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在于:从"四诊"的所得归纳到"八纲"."八纲"中的"阴阳"两者,是意味着对疾病处所、病因属性和邪正盛衰作出决定的赅括.而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学说,在"辨证论治"上就首先体现了这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医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诊有十度"可以重新构建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论述"诊之法",对脉、藏、肉、筋、俞5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论述"诊之道"。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中涵"断","断"中寓"诊",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脾阴虚渊源及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棉娟 《陕西中医》2011,32(2):251-252
<正>《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脏各有阴阳,脾为五脏之一,亦有阴阳之分。历代医家对五脏之阴多注重滋补心、肝、肺、肾之阴,而很少重视脾脏之阴。  相似文献   

9.
<正> 临床上运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沦为指导,来诊查疾病,其首要的任务是辨证。认准证候,辨别各种证候之间的差异和转归,是抓住疾病本质的依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  相似文献   

10.
“阴”“阳”在《伤寒论》中包含于44条原文中,其含义可总结为7大类,即部位之阴阳、生理之阴阳、病因之阴阳、病机之阴阳、证候之阴阳、脉诊之阴阳、六经之阴阳。通过对每一类含义具体条文的阐释来浅谈仲景的阴阳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东医寿世保元》中说:"太少阴阳之脏局短长阴阳之变化也"。在四象医学中,根据相互对立的阴阳变化规律,人的体质被分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等四象。辨别是以"四望""四问""四闻""按诊和切脉"为纲要,跟据诊断者的主观辨别尺度而诊断体质,所以体质诊断上出现较多争议。目前,为了实现诊断的标准化、定量化,多数学者试图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其准确率。文章综述国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故中医学在阐述医理,论病穷源,立法处方,以至于养生防病等,皆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相关理论。仲景继承内经理论,发前贤之未发,提出"阴阳自和"这一概念,实为中医辨证施治之准则。仲景"阴阳自和"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试探析如次。1阴阳自和是治病求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万物,生杀变化,皆本乎阴阳,那  相似文献   

13.
肺系疾病在脉诊中既有单个脉,又以复合脉象多见。通过诊察三部九候脉象之所得,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总结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烦"为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多由阴阳不和引发.吾师何立人教授悬壶数十载,临证尊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施药组方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力求恢复人体内外平衡、脏腑平衡、气血阴阳平衡,纠正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人体精之充沛、神之安逸、气之行畅、血之通利<'[1]>,亦即<内经>所云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相似文献   

15.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临床获取人体病理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诊脉,可知人体阴阳平秘与否,可断气血之强弱、脏腑之虚实、表里之寒热、邪正之盛衰、愈后之吉凶。而健康人体有阴阳气血之偏,或痰饮湿食瘀之扰,据脉诊也可对机体健康状态作出判断,可作为健康状态辨识的组成部分。在脉诊应用过程中,应与望、闻、问诊相合参,形成对人体状态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7.
"表里"是中医学中最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学"表里"的基本内涵和具有代表意义的"表里"关系,探讨"表里"概念实质及其理论价值。认为"表里"由最初的部位演变为中医理论中辨证的纲领,其内涵意义不断被扩大,然而阴阳六经之"表里"、脏腑之"表里"、经脉之"表里"以及阴阳"表里"出入的气血循环均各有所指,在论述"表里"及相关问题时应时刻注意前提和范畴,在同一背景下进行讨论,切不可过度夸大"表里"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电生理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属脉迟缓或结、代等,可归属"心悸""眩晕"等范畴,病机以阳虚为主,辨证包含心阳气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可兼瘀、兼痰、兼饮等,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可弥补西医治疗之不足。本文选取一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临床辨治中当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达到良效。  相似文献   

19.
"相对穴"是指身体各部位阴阳相对的2个腧穴,同时取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其理论核心是阴阳学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对穴作为一种新的配穴方法,阴阳或阴阳表里相配,在调理阴阳方面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起到阴阳同调、阴阳相济之妙用。艾灸在针灸治疗疾病和日常防病保健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穴艾灸在调节阴阳、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取穴少、疗效好、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应用范围广、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克勤 《世界中医药》2007,2(5):272-273
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生命观及"心主神明"一元论思想指导下,运用阴阳学说阐释睡眠与梦的理论,强调脏腑气血的阴阳变化是睡梦形成的物质基础.寤寐的交替过程,就是卫阳之气由阳入阴及由阴出阳的过程.正因寤寐之理本于阴阳,所以生活起居法于阴阳,才有利于心身健康;寤寐失常调于阴阳,才堪称为治疗大法.睡中梦境,也与脏腑阴阳盛衰密切相关,据此可作为疾病脏腑阴阳虚实辨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