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针灸疗法,是将点燃的艾炷置于针刺留针的针柄处,可同时发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作用~([1-3]),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4])。温针灸治疗时艾绒燃烧的表面温度约在550℃~800℃~([5]),稍有不当都会导致艾绒火星或火团掉落,引发局部皮肤烫伤或衣物烧损,据文献报道烫伤的发生率为1.5%~18.3%~([6-10]),严重威胁患者安全,是安全护理中的意外伤害~([11]),常引起患者不满、导致纠纷,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电针疗法是临床镇痛的常用疗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1-2]),电针的镇痛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性,包括针刺耐受及针刺低敏感性等。以往研究发现,有多种物质参与针刺差异性的产生,如脑啡肽~([3])、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神经肽物质~([4])等。有学者认为脑啡肽与针刺差异性密切相关~([3])。Chen等~([5])发现电针可激活脑啡肽,通过脑啡肽与μ、δ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镇痛效应,证实电针镇痛与脑啡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25-2627
"腹脑"与颅脑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两者在胚胎发育、解剖学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迷走神经是颅脑与"腹脑"相互联系的重要基础。作者通过针刺腹部任脉上的"腹人中"穴、"腹百会"穴以及督脉上命门、腰阳关穴,发现针刺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针灸作用机制方面,"腹脑"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有共同点,但也有其差异性。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的可塑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迷走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细胞内、外钙离子的稳态,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文章试从腹脑-颅脑的相关理论来探讨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邵媚媚  刘智艳  曹琳 《山西中医》2011,27(9):54-55,57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大脑特定皮层功能有关,针刺的信息既可以直接影响脑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脑功能的调节而影响其他系统,大脑是穴位和靶器官之间发生效应的关键枢纽。蹦.RI在科学、临床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针刺作用机理、针灸的神经系统机制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现就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近10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进行总结,从治疗特点、影响因素、可能机制3方面进行概述,肯定针灸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以综合疗法为主,疗效确切。另外,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刺手法、选穴、疗程、治疗时机等都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针灸治疗机制主要体现在促进大脑发育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上。  相似文献   

6.
<正>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1])。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复杂繁多,而缺血后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2])。张其梅等~([3])认为由中枢神经系统各类组织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在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刺可以调控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干预缺血脑损伤的效应~([4])。1缺血性脑卒中与炎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方针刺和传统针灸体表位置、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文献比较,探索西方针刺和传统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异同,认为西方激痛点针刺治疗慢性疼痛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与传统中医针灸穴位治疗疼痛在体表位置,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方面既有差别又有一致性,它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上是对传统中医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浙派中医"包括了丹溪学派、永嘉学派、针灸学派等十大医学流派~([1])。在中国针灸史上,浙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医家博采众长,大量使用灸法,且在民间流传广泛,不乏特色灸法的发现~([2])。笔者通过查阅针灸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调和阴阳,针刺向穴位传递信息,通过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脏腑组织器官和大脑,从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针刺调节疾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针刺调节各内脏器官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许多学者通过HRV频域性或时域性分析探讨针刺效应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对针刺结合HRV分析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研究加以总结,综述了自主神经与疾病的紧密联系和针刺作用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方案的组成涉及取穴组方、留针时间、针刺频次、针刺手法等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化程度对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确定需要以针刺作用量-效关系为指导。本文探讨了针刺作用量-效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与针灸精准治疗方案的关系。针灸临床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规范化不是对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否定,而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超越。针刺作用量-效关系是针刺效应随影响针刺作用的每一种关键要素量化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组方穴位量-效关系、针刺手法量-效关系、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灸的神奇疗效已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针刺机制的研究亦日趋深入。而在西方科学和医学社会,针刺以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的一种重要形式出现,其运用和功效还未被普遍接受。神经影像工具的发展,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使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对人脑活动的效应成为可能。PET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大脑呈现不对称性,针刺足三里可导致与胃相关的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13.
正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生化因素、脑血管扩张和其他因素,包括心理、精神、神经和饮酒、喝咖啡及食物等有关。目前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眩晕的联系很密切~([1])。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耳穴疗法镇痛效果显著。经过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取耳穴进行针刺等操作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2]),同时刺激耳穴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疼痛阈值~([3-4])。为此本文观察了耳穴额-颞-枕透穴埋  相似文献   

14.
筋、骨是骨关节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失衡在关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筋骨并重”理论得到重视。近年来膝关节滑膜组织在膝骨关节炎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滑膜组织属于中医“筋膜”范畴,针刺治疗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有研究显示针刺治疗骨关节炎通过改善滑膜巨噬细胞功能起到抗炎效果,而细胞焦亡即作为细胞的一种死亡方式,又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机制与骨关节炎发生密切相关,应能为针刺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1817年,Parkinson~([1])首次观察到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的临床特征。其中非手术疗法在CR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2,3]),主要包括药物(中药、西药)、颈围制动、牵引、手法、理疗、针灸、针刀、经皮电神经刺激、功能锻炼等~([4-6])。现结合近年  相似文献   

16.
正痛经属中医学“妇科”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以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晕厥等为主~([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发病广泛,发病率逐年增高~([2-3])。痛经病因复杂,西医多认为与内分泌因素、子宫、体质因素及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4]),治疗主要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为主~([5])。中医疗法在痛经的临床治疗中经验丰富,针灸作为痛经的治疗方案之一,其疗效显著。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李享  李涓  陈婕  梁繁荣 《四川中医》2014,(3):179-180
针灸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小等优点,数千年来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是热门话题。本文从针刺、穴位、经络与迷走神经的关系,针刺对迷走神经的功能调节及其临床应用,针刺对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针刺对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最新进展,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与迷走神经功能调节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更好服务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上治疗面瘫,急性期采用药物内服、外用治疗~([1]),避免面部刺激加重面神经水肿;缓解期多配合针灸治疗,促进面神经恢复。面瘫患者发病时处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阶段,针刺相关穴位可加快面部局部症状恢复,促进整体功能的提高,恢复其神经调节功能。应用针刺治疗面瘫,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的优势~([2])。但笔者在治疗中发现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对多种疾病如癌症~([1])、心脑血管疾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糖尿病~([4])、风湿性疾病~([5-6]),以及过敏~([7])等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均发现了Treg(调节性T细胞)/Th17轴的紊乱,尤其是Treg水平下降或相对下降而Th17活性增高是这类疾病的共同机制~([8])。人类肠道栖息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估计人体肠道中有1 000多种细菌,其基因数目是人体的  相似文献   

20.
正管遵惠继承和发展了其父管正斋的学术思想~([1]),提炼和践行了管氏针灸的传承理念,形成了学术特点鲜明的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2-11])。现将管遵惠教授针刺手法的学术特点探讨分析如下。1管氏下针十法"下针十法"包括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明代高武的"神针八法"(安神定志、按穴进针为一法,龙虎交战为二法,随咳进针为三法,行针催气为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